2017年5月17日,在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69次届会上,中国申报的呼和浩特、长春、营口气象站和香港天文台成功入选世界气象组织首批百年气象站。 2020年7月15日,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举行揭牌仪式。 在9月3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去探寻那些被硝烟与烈火熔铸的记忆——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1)

珍贵展品背后的秘密

2020年08月14日

本报记者 王瑞晗 文/摄

据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馆长杨晓波介绍,陈列馆设有“营口百年气象展区、气象仪器专题展区、多媒体互动展区”三个部分。展品分4大类、共161件,其中资料书籍类47件、气象仪器类59件、艺术品类37件、其它实物类18件。陈列馆通过历史图片、实物展品、史料书籍、场景复原、体感互动、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展示了营口开埠商贸文化、营口百年气象文化和现代气象科技文化。

营口地区的气象观测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近160年以前。1861年5月,营口代牛庄对外开埠,英国首任驻牛庄(营口)领事馆领事密迪乐,将华氏温度计挂在领事馆外墙进行气温观测,使得营口成为东北最早拥有气象观测记录的城市。

气象与船舶航行密切相关。1869年,为确保航运安全,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发布《海关28号通札》,要求在南起广州、北至牛庄(营口)的各口岸海关和灯塔所在地建立测候所,并将气象观测列入海关的海务五项基本业务之一。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为满足战争需要,日军在大连、营口、旅顺、奉天(沈阳)相继设立临时观测所,为日军提供气象情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侵略者销毁了营口1943—1945年的观测记录,并将其余近40年的观测记录运往日本。

最完整的气象资料——

1936年营口天气图

营口百年气象展区集中展示的是资料书籍类展品,参观者可在文献资料中寻找营口气象发展的历史进程。2019年5月5日,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气象站旧址院内施工时,意外发现了日本侵略者焚烧气象资料的遗迹。据现场勘查,遗迹被掩埋在约1.5米的地下,主要为纸质材料,有明显的焚烧和破损痕迹,整个堆积层长约4米、宽约1米、厚约0.5米,上下层为碳化层,中间约10厘米为未完全燃烧层。经过专业考古人员的发掘清理,掩埋在地下的资料被全部提取出来。

1936年4月2日5时的营口天气图,作为焚烧展坑挖掘出的最完整的气象资料,是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的镇馆之宝。据杨馆长介绍:“画面上三分之二的页面为绘制的天气图,天气图下方配有天气形势分析、营口天气预报以及天气实况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天气预报也是通过每天绘制天气图进行分析,从而最终得出预报结论的。”

这张天气图周边存在明显被焚烧过的痕迹,但是并没有毁坏实质内容,因此可以清晰看到上面标注的内容,包括营口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最强风速、降雨时间等气象信息。该图不仅反映了当时天气预报制作的流程,也是日本侵略者焚烧气象资料这一反科学行为的见证。

陈列馆征集到的第一件展品——

营口气象观测所建筑明信片

在一个展柜的旋转托盘上竖立着一张明信片,它匀速旋转,时而呈现写有日文的一面,时而可见印有建筑的一面。

这件珍贵的展品与陈列馆“渊源”颇深——它是陈列馆筹备期间,营口历史协会爱好者从日本旧物市场搜集到的与营口百年气象站有关的第一件展品。它的背面是当年在观测所工作的日本人写给亲友的问候语,正面是营口气象观测所建成时的照片。

1909年,位于新市街日本人居住地的营口观测所建成后,日本人以这座小楼为背景,发行了一批明信片。经邮票专家鉴定,明信片上的邮票叫客游邮票,仅在1906—1909年发行使用,这与营口观测所的建立时间完全吻合。

该展品保存完好,背面的文字清晰可见。“书信的日文内容翻译过来,就是几句表达问候与感谢的话。”讲解员说。

红黑字迹暴露侵略者嘴脸——

中国内陆气象站点一览图

展区里,还有一张名为《民国二十四年全国头二三等测候所一览图》。此图红黑字迹结合,纵横交错,标注细致。以黑色划线,文字标注各地位置;用红色文字,标注台站地点及所属机构,文字外圈不同形状,代表测候所不同等级。

根据图面文字及折痕分析,该图为《中华民国以往的观象机关概要》一书中的附图。它是昭和十年(1935年)日本间谍机构根据搜集到的中国内陆气象站点信息绘制而成的地图,是日本侵略者为1937年全面发动侵华战争而做的前期准备。由于当时日本已占领了东三省和台湾,故这些地方并未标注。

一览图上,详细标注了学校、海关、海军部、省市政府、气象研究所、航空委员会、中国航空公司、全国经济委员会等不同机构管理的气象台站的位置信息,为军事战略提供参考资料,“不同形状,标注的等级有所不同。”讲解员说。该展品经过脱水灭菌处理,保存完整,图文清晰。

关东军战术指导用书——

《满洲兵要气象志》

在另一个展柜上,摆放着一本封面泛黄的《满洲兵要气象志》,旁边展示了书籍中的几页内容。

据悉,该书是昭和十年(1935年)日本关东军参谋部编纂的战术指导用书。书中将我国东北地区的伪满洲东部、东北部、北部(包括小兴安岭地带和黑龙江沿岸等)、西北部及西部地区地方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综合描述,列出了延吉、吉林、哈尔滨等64个地区的气象诸元和作战影响。

据杨馆长介绍,气象诸元包括12个月风、气温、积雪量、降雨日数。作战影响包括降雨、积雪、航空气象、化学战气象、河川结冻解冻、装备、其他等内容。“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是放在首要位置的。日本人在当时研究并编撰这本书,足以证明他们在作战时对气象信息有多么重视。”

最早的专业观测仪器——

英国百年自记温度计

气象仪器专题展厅是陈列馆中的一项特色展览。近代,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欧洲人相继发明了温度表、气压表等观测仪器,使得气象观测由过去的定性描述迅速向定量观测发展。

这里展示了不同时期的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向风速等观测仪器,主要以日本20世纪20—40年代的仪器为主,还包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气象仪器。20世纪初期,英国生产的自记温度计;20世纪30年代,日本生产的通风干湿表;20世纪40年代,产自日本的自记毛发湿度计;20世纪30—40年代,日本生产的自记气压计……这些展品外观精致、内部精密,其中年代最早的是英国生产的自记温度计,泛黄的自记纸和带有墨痕的墨水瓶,见证了这件精美仪器百余年来的完好留存,为气象观测设备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随着我国现代气象科技和业务的发展,气象观测仪器逐步发展成为集观测、计算与识别功能于一体的自动化观测仪器。在放有风云四号卫星模型的展柜表面,陈列馆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示了不同时期的气象观测仪器。

在多媒体互动展厅,参观者可以“呼风唤雨”,体会奇幻天气、机智躲避风雨雷电、感受不同风力下的动感骑行、体验做一名天气预报主播的乐趣……给参观者带来全方位气象体验的同时,感受一个多世纪以来营口上空的阴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