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公共汽车的发展及演变

2020年10月12日

营口公交1969

营口公交1963

郭庆宇

古时候,一般官吏乘“轺车”,即一匹马驾驶的轻便小车。贵族妇女乘坐“辎车”,车厢像一间小屋子。汉朝大车的样子和现在的大车相似,车体长,有的带棚盖,车前有门窗。官员最早的代步工具是牛车,后为马车,再后来是轿子。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上台,改坐汽车。最早制造出汽油发动机公共汽车的是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长途公共汽车则源于美国。天津是我国最早拥有公共交通的城市。1904年,比利时商人创办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1906年6月,我国第一辆公交车在天津诞生。

清末,营口市区不大,市内交通为官员乘轿,一般人步行。随着营口开埠,西方生活方式流入营口,营口也进入了马车时代,有马车、洋车,一般人还是步行居多。有史料显示,1904年7月13日,日本人第二次占领营口,日本军方在市区设有轻便铁道,从牛家屯到旧市街,以人为动力,在车后面结成队推车缓步行驶(简称有轨人力车),归满洲军仓库营口支店管理,用以运送军用物资,不许载人。1905年,“有轨人力车”逐步转换为市民乘用的代步交通工具。同时,市内开始出现少量由日本人引进的人力车(亦称东洋车),从事线路客运。当时,营口街面上汽车非常少见,这种“东洋车”成了一道奇异街景。新市街形成规模后,日本人在此设立了寻常高等小学校,旧市街居住的日本人子弟路程较远,上学困难。1914年,筑濑廷寿创办了营口轻便铁道局,为学生上学开通小列车。1920年,南本街日见繁华,为保障安全,防止噪音而取消。1926年,购汽车1台,解决学生上学难题,但只限乘12人,4年级以上学生仍需步行。

营口市第一辆公交车,意义非同一般,从1906年860辆客运小车(马拉木制轿车)组建的营口城市公交雏形开始。1927年2月1日,营口永安汽车行正式成立,开通了老爷阁——交界地(原盐场仓库)的客运班车,既1路线路的最初形态。1930年,客运马车被四轮弯腰马车取代。营口三义兴煤场的商人集资开办了“三义兴车行”,市内首次出现汽车客运业。1931年,线路西端由老爷阁延长至西大庙,全程4.1公里。当时“三义兴车行”的客运线路不能直通火车站,使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伪满营口水道电气株式会社吞并了“三义兴车行”。1932年3月18日,开辟市内火车站通至天后宫(营口西大庙)运营线路。日本投降至1948年期间,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业全部瘫痪。1948年营口解放后,城市公共交通才正式走上正轨。

营口公共汽车公司成立于1956年3月20日,当时有职工36人,营运车辆8台。1957年,营口公共汽车公司几台上世纪30年代的外国老、旧、破、小型汽车,逐渐被国产新客车取代。1959年9月25日,我市选派公交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建国十周年大庆群英会,在营口公交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上世纪70年代,营口公共汽车公司引进仿捷克式样的公交车,命名为“渤海号”。车身外形上白下红,以柴油大马力、高速度、大容量的优势投入到营口市内客运线路,有着那个红色时代的亲切感。当时票价面值壹、贰、伍、柒分,上世纪90年代改为壹角,票据印有“营口公共汽车公司,严禁买卖、市内月票、损坏作废、当日有效”字样。这种公交车外部造型独特,车身前后顶部呈大圆弧形,车窗玻璃特别大。花伍分钱坐上郊区5路公交车,从造纸厂就能直达火车站,如前往市内各大商场购物或者办事,还需要在火车站公汽站点换乘其它公交路线。人们坐回公交车都很稀罕,既经济又实惠。不过,由于行驶道路弯多且狭窄,乘客时常被颠簸得上下起伏左右摇晃。车都是油老虎,到处都有油污。车窗车身粘着尘土,下雨天不留神就被蹭上一身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公交汽车公司陆续引进新能源环保公交车,并开通了无人售票和云闪付刷机卡,实行二维码扫码乘车,给百姓提供了便利。公司倡导雷锋精神,营口有礼,微笑服务,更为滨城树立了流动的营口公交人的新形象。

(作者系营口市历史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