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2日
赵振声16岁参军时的照片
赵振声与家人的合影
海丹青
16岁入朝参战,18岁光荣入党,与对手日夜胶着鏖战,食不果腹、赤足追击……他从没把艰苦看作痛苦,而是对敌作战的必须。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物资供给、武器装备等等方面的资源配备根本不对等,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与条件之下,我们志愿军拼的,就是意志!”赵振声言语铿锵,虽带着年迈的气虚和微颤,但气势未减。他手里紧紧攥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纪念章,似乎变得温热起来。
永远不忘张师傅
1950年10月深秋,中国人民志愿军昂扬挺进朝鲜,援战卫国。对于16岁的赵振声来说,战斗的凶险,在其头脑中并没有太多概念。置身于浩大的入朝部队之中,他在为即将参加人生第一场战役而激动难抑,同时心里想的是:“我这个文化不多的‘新兵蛋子’,到底能在部队里做些啥?”
出身农民家庭的赵振声从小是在大山里“跑”大的,以前只会打猪草、踩田埂,念过几年私塾,但聪明机灵,骨子里还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孩子气”。部队首长看在眼里,很是喜欢。“阵地上接电话线的工作,需要灵活机动的战士来做,就让那个赵振声来学一学接电话线吧!”
从此,赵振声就跟随着一名姓张的电话接线员来往于各个阵地之间,姓张的战士从此成为赵振声没有正式拜过师的师傅。他少言寡语,却十分热心,把振声带在身边,如同带着自己的亲弟弟。补给供不上去的时候,把有限的食物留给赵振声吃;战事危险的时候,让赵振声留在后方,自己到前线阵地接线。多少个战后的夜晚,借着皎洁的月光,张师傅手把手地教会赵振声如何接电话线……字字句句,如山间流水,常年不断地涓流在赵振声的心田。
“直到他牺牲,我都没有来得及问一问他的全名,甚至没有认认真真地叫过他一回‘师傅’……”这位让赵振声终生难忘的张姓战士,最终以“张师傅”的名义,成为他记忆中的永恒。无法弥补的遗憾,让年近9旬的赵振声潸然落泪:“战争是残酷的,很多战士牺牲之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很多战友我们只知道他们的小名,甚至有的,我们只知道他们的外号(亲密战友间相互称呼的昵称)……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他!”
人体通电保畅通
张师傅牺牲后,赵振声担负起了阵地接线的任务。凭借张师傅曾经手把手指导过的经验技术,赵振声一次又一次地在枪林弹雨中成功接通了被炸断的电话线,让志愿军作战前线与指挥部之间保持着联络的畅通,一次又一次地为取得胜利,接续上“一招致命”的关键性战地部署信号。
伴随着战事的频繁,赵振声也不得不带一名徒弟,来为接线工作补充力量。那是一名来自通信班的战士,名叫张福友(据赵振声老人口头复述),用部队首长的话来讲,“赵振声在阵地上‘蹿’惯了,了解地形,技术娴熟,也够机灵,就让他带一带张福友吧。”此时的赵振声,已经在阵地接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电话线被炸断还是其它故障,他都能够游刃有余,手到病除。在赵振声看来,阵地接线这项工作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遇到的情况前所未有,但是在那种生死攸关的时刻,人的思维往往是出乎意料的。”赵振声回忆说,自己在炮火连天的阵地上接线时,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是怎么把线接好的,轰鸣的炮弹、密集的子弹就在头顶飞过,根本不给人时间考虑该怎么处理,“在那个紧要关头,往往依靠的就是熟练度和潜意识。”
这种潜意识,让赵振声的接线工作充满了“奇幻”色彩。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第三次战役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强化了飞机轰炸的进攻力度。在一次持续了几个昼夜的抢夺高地战斗中,我方阵地上的电话线3天内被炸断38次,最危险的一次,是几分钟内电话线就被连续炸断两次。
“这一次我去,你负责指挥我!”张福友主动请缨,让赵振声有些迟疑,毕竟张福友的经验不够,而且年轻……
张福友急了,“别犹豫了,你指挥我!要不,如果你牺牲了,我也不会指挥别人啊!”说着,抓起工具包就往外跑。
赵振声一把拉住张福友:“快去快回!随时联系!”说完,一把抓起一捆扎好的电话线,使劲儿捆在了张福友腰上。他担心张福友会因电话线不够用而往返于炮火之下,增添风险。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赵振声心急如焚。突然,他一直紧攥着的接线员专线亮起红灯,“是张福友!”赵振声瞬间接起电话,对面传来张福友焦急的声音:“师傅!线不够长!咋办啊?”
“啥?那么长还不够用?”赵振声的头脑里瞬间空白,豆大的汗珠唰地从头顶淌了下来,“差多少?”
“差一人多长!”张福友的声音沙哑了。
“一人多长……一人多长……”当时情况下,根本无法找到一根一人多长的电话线,这可怎么办!
“师傅,快啊!想法子啊!”张福友快急哭了。
就在此时,赵振声灵机一动,他忽然想起张师傅说过的一句话,“战场上如果没有条件接线,你要记住,人体也可以导电。”对啊,人体可以导电!赵振声马上告诉张福友:“把两端的电话线绑在你的手上和脚上,人体可以导电!”
“是!马上!”
这根横卧在枪弹横飞中的“人体电话线”,在战斗进入白热化的几分钟内,通过微弱的讯号,将指挥部的战略部署传递到最前沿。于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为志愿军的最终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
“如果不是当时情势危急,如果不是我和福友离得太远,担心延误战机,我一定亲自躺在那里当电话导线,而不是让他躺在那里!”时至今日,赵振声仍然为平安归队的张福友捏了一把汗,“电话电流虽然微弱,不能对人体产生太大影响,但如果炮弹再次落在那个位置,福友恐怕会牺牲。如果他牺牲了,我一定会把他的家人,视同我的家人一样照顾!”70年后,赵振声再次想起这位出生入死的老战友时泪流满面,语气中充满了想念与感激。
是役,张福友荣立二等功,18岁的赵振声因此荣誉入党。
“因为你指导有方,所以让你荣誉入党。振声,入党的荣誉是最高荣誉!你是全连年龄最小的党员,希望你能明白入党后的担子有多重!”连长对赵振声如是说。
伴随战事的深入,赵振声所属部队被派驻到防御战线西线的马良山开展积极防御,与东线上甘岭区域部队相互策应。他们日夜不停地挖坑道、修筑地下工事,经历着敌军雨点般的疯狂扫射与轰炸。地面上,是敌方每平方米之内就投放两颗炸弹的高密度轰炸;地面下,是近万人猫着腰、弓着背,连上厕所都不允许走出去的密闭坑道。坑道内空气稀薄,人多气味很差。没有药,有的伤员伤口溃烂、化脓,散发出阵阵恶臭。战士们身上生出虱子。没有食物和水,缺人、缺弹药、缺粮食。物资供给不上。有的战士病死了、饿死了;有的得了疟疾,不停地哆嗦……
“非常艰苦、残酷,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喊屈。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有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我们的生活才能和平美好,我们的祖国同胞才能幸福!”
手捧入朝参战时的一只旧茶缸,赵振声越攥越紧:“我就是一根炸不断的‘电话线’,我要把革命的‘电话信号’传递下去,传给我的后代,传给更多新中国的接班人!”
人物简介
赵振声,辽宁铁岭县人,1933年5月出生。1948年入伍,1950年入朝参战,1952年加入中共党员,1953年7月回国,参加了整个抗美援朝战役。1993年离休前为西市区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