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7日
图一
图二
图三
刘永春
白庙子村,地处营口市区南郊,隶属老边区路南镇所辖。据老边区地名办公室1994年5月所立村碑记载:“清初由河北省永平府迁居一户张姓,山东省登州府,迁居于此一户王姓在此定居。后在家西南用白石头修建土地庙一座,故称白庙子。”(图一)
提起该庙,笔者至今印象颇深。那是60年前低标准年代,童年的我,随母亲常去白庙子这一带挖野菜,见过这个小庙。约有一人多高,长宽2米左右,1米多高的石条基座上,用大块灰白色花岗岩石料砌筑。南面有两个石洞为窗户,高一些半圆石洞为门。里面无佛像,只有几个歪倒的木牌位。小庙前有一个较大的元宝形石香炉,香炉中长满野草,很是荒凉。天长日久,花岗岩石质风化,远远望去如同白色小庙。该庙毁于1966年8月,文革破四旧中。
1938年10月22日《营口新报》有文章介绍该庙:该小庙建于唐代(图二),有石碑一通,碑文写道“清乾隆四十二年六月十二日立”,并记有小庙改修始末,落成后演戏酬神等。原庙铁钟一口,早年遗失,现庙荒废,王区长发起募款补修等内容。报导中称该小庙为“九圣祠”。据民间传说,九圣祠即山神庙或土地庙,供奉山神、土地、龙王、药神、虫神、马神等。在封建年代,科学不发达,外来移民遇到各种困难均来祈祷神佛保佑。
营口是一座移民城市,早在明末,努尔哈赤为夺取大明政权与明军展开连年征战,使东北大片土地荒废,人烟稀少。大清推翻大明夺取天下后,为使皇权发源地东北兴旺发展,于顺治十年(1653年)颁布了《辽东招民垦荒例则》:招民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对所招移民,每人每月给粮一斗,每响地给种子六升,每百人给牛二十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治移民”。一时间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大批移民纷至沓来,涌入东北各地。营口(时称没沟营),地处辽河入海口,有着一望无际的沼泽湿地,天然沟壑纵横,大小坑塘无数,水草丰美,烧柴不愁,盛产鱼虾,这就是营口养穷人的一说。于是在营口周边出现了众多外来移民,并以姓氏来命名村庄,如邰家屯、牛家屯、贺家屯、冯家堡子等。还有以从事行业命名的,如外来崔氏家族以草编织席为生,村名为崔家席坊;侯家以榨油为生,村名为侯家油坊;还有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后人来到营口后传承祖业,开办了学堂,教书育人,村名为韩家学坊等。白庙子村,就是那个时代所形成。众多外来移民在辽滨湿地享受着“石击飞禽瓢舀鱼,螃蟹爬进饭锅里”的安居生活,世代渔耕传承,繁衍生息。
1861年4月,营口代替牛庄对外开埠后,中外富商齐聚,商贾云集,中外贸易兴旺发达。促使营口周边村屯一部分人,弃农经商进城做起买卖或出卖劳动力,由此改变自己人生。其中白庙子村的王氏家族就是营口商海成功代表。
1875年王氏家族来营第四代,王一士、王元士兄弟俩,合资在原针织一厂北侧河沿处,开办永昌和油坊。这是王氏家族最早的经商开始。到了王氏家族第五代,达到鼎盛时期。王一士有四个儿子分别经商,长子王焕宸(堂号二字以下略聚善堂),次子王焕章(福善堂)三子王焕新(义善堂),四子王焕伦(积善堂),王元士有两个儿子,长子王焕瀛(百善堂)赵夫人所生,次子王焕澜字海安,别名王澎霖或王树林(述善堂)淳于夫人所生。据《营口县志》记载:“节妇王淳于氏,邑东白庙子村人,王元士之妻。年二十三岁夫殁,一子存襁褓中,誓志守节奉姑以孝闻,子渐长,督教綦严,学名成立,门庭光大,历艰辛逾四十余年,民国八年请准褒扬,题额曰:“今之孟母”。这段记载王元士1876年,早年逝世。次子王焕澜襁褓之中,母亲23岁即守寡,奉姑以孝闻,指孝敬婆婆,历尽艰辛,教子有方,使王焕澜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先后出任清刑部主事署前直隶属晋州知府、直隶文安县知县。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大清政府被推翻,王焕澜回到营口。
王氏家族,历经清代、民国、伪满洲国几十年时间。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为营口经济发展写下了重彩一页。1891年,王焕瀛(百善堂)在本家族内与聚善、福善、义善、积善、述善等多股集资40多万两白银,在今西大街中部路南开办“世昌德”银炉。1929年,所建旧址仍存。门楣之上“世昌德”匾额由奉天省长翟文选亲笔所题(图三),由此可见,当年王氏家族财力势力不一般。随后王氏家族又先后开办了协昌永、泰顺增绸缎庄。德源福、世昌隆,元增涌等杂货大屋子。还有日本三菱公司代理部,关东火柴公司。世昌德油坊,世昌当典当行,1904年,为引进现代先进文化,创办的红楼茶园(老小红楼)等,众多商家店铺,使其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成为营口地区首富。
同时王氏家族还是一个慈善家族。营口修庙(楞严禅寺)建寺(念佛寺)。1923年,重修老爷阁等,均有王氏家族的出资。还有冬施棉设粥棚,施舍药方、茶水等行善积德,为民做好事数不清,已成为王氏家族的世代传统。1930年成书的《营口县志》所载:“百善堂资望为一乡之冠。”
清末民初,王氏家族在营口九门之一的通惠门南侧,购置土地几百亩。修建私家花园,对外称“王家花园”,栽花种树饲养小动物供人参观,即今天“楞严寺公园”的一部分。当年公园较大,内有天然湖一个,水面宽阔,并有湖心岛。营口东西潮沟与该湖相通涨落潮,每当夏秋之季,鱼跃鸟飞,湖水碧波粼粼,蒸气弥漫不清,远远望去仙气十足。宣讲堂的五老四少与风水先生,故选址王家花园西侧,于1922年9月修建楞严禅寺。当年1月,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颁赐王焕澜之母“今之孟母”褒扬匾一方,使王氏家族格外荣耀。于是王焕澜积极筹备,为老母修立贞节牌坊。据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所存当年档案所知;王焕澜当年52岁,派其侄王仲羲前去辽阳太子河一带寻找好石料,为不误工期,将石料在冬季天寒地冻路面坚硬之时运回营口,申请官府发放《王仲羲呈为建筑牌坊拉运石料请转咨保护》一路绿灯通行证。石料运回之后,聘请能工巧匠精雕细琢。耗资大洋2万多块,修筑四柱三门冲天额板式贞节牌坊一座。其牌坊规模、用料设计、雕工、纹饰等均堪称一流,1923年,在其母淳于夫人,70大寿之时立于“王家花园”湖心岛上。正门门楣额板上“今之孟母”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格外醒目。上世纪60年代王家花园曾改为“新华公园”,笔者少年时代乘庙会之机时常去游玩。只可惜1966年8月,该牌坊毁于文大革命破四旧中。
同时,白庙村还是营口市周边红色村庄之一。1948年11月,解放营口之时,白庙子村民积极协助我军冒着枪林弹雨,支前参战,出民工赶出自家车马,为前线运送弹药、粮食等,担架队冒死抢救伤病员。在军民共同努力下,终于取得了营口最后解放。
如今,白庙子村已湮没于城市发展建设中,金牛山大街、青花大街等穿村而过,白庙子已是城市古村。
(作者系营口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