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三义庙之谜初探(上)

2020年12月14日

王凤仪

三义庙是中国封建社会城乡普遍存在的一种庙宇形式,以供奉东汉末年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得名。营口三义庙建于1860年,位于当时没沟营东营子的东缘。这座庙宇建筑在20世纪初神秘地消失了,留下了许多谜团。多年来,营口史学界对于营口三义庙的始建年代、地理位置、消失时间以及1861年英国驻牛庄领事馆馆址等史实众说纷纭。近年来,笔者利用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风景名胜资源调查工作中收集到的历史文献,加之赴现场调查相互印证,试图解开营口三义庙的诸多谜团,还历史真相,推动营口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营口三义庙始建之谜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左右,营子就成为商业中心地。当时的营口称没沟营,简称营子。沿大辽河南岸自西向东,分为西营子、东营子两部分,分属海城县、盖平县管辖。随着没沟营商品集散地的快速发展,商业活动中的规范需要建立,产生的各种矛盾需要调解,商家的合法权益需要得到保护。这样,代表没沟营商界利益的商界议事会就应运而生。在处理商界诸多事宜的同时,“凡地方创办公益、慈善各举,均由议事会公议行之。”

庙祀为地方之典。遵循“郊庙不修、宗庙不享,为慢神虐民之弊政,足为殷鉴”的古训,商界议事会将兴建庙宇作为其职责之一。当时的没沟营并无城廓,西营子从里皮沟到两县交界地,直线距离1200米地段,河岸码头商船林立,陆上商铺鳞次栉比,市区繁华堪称奉天各海口之最。东营子西起两县交界地的老爷阁,东到东营子东端(今辽河广场西侧),直线距离1700余米,虽地面大于西营子,却远没有西营子繁华,“仅有宽敞的木材大豆货场和客栈等。建筑物与西营子相比,也显得简陋、稀疏。”特别是东营子的东端大部分是空地,部分为耕地,盖平县管辖区域明显落后于海城县管辖区域。至于庙宇布局,更是呈现“一头沉”的状态。西营子有1726年重修的龙王庙,以后发展成为包括天后宫、龙王庙、药王庙、观音阁在内的庙宇建筑群。还有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关帝庙,与商界议事会成立当年兴建的火神庙。而东营子仅有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九圣祠,且九圣祠的规模远不如西大庙、关帝庙和火神庙。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商界议事会成立当年,新建了两座庙宇。先是在西营子西大庙东南建了火神庙,另一座庙宇在选址和祀神上,商界议事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在选址上,不再考虑西营子,而是选择在偏僻的东营子东缘。初衷有二,一是打破东西营子在庙宇建设上的“一头沉”状态,平衡两县所辖地庙宇建设的布局。二是通过庙宇建设,拉动东营子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城镇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有庙宇的地方,往往会成为人们聚集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这一点在三义庙建成后即在附近形成谷类市场可为佐证。其次,在祀神选择上,西营子已有龙王、天后、药王、观音、火神,东营子也有了九圣祠中的马王、虫王、瘟神、痘神等,新建的庙宇不能重复。三是,应该与商业活动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东汉末年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所承载的信义符号,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仁义、忠勇、诚信的传统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随着明、清两朝民间行会的兴起与发展,关羽更是被尊崇为财神,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因此,在东营子兴建三义庙,成为商界议事会的首选。

三义庙的占地面积、建设规模,因缺乏史料记载,加上20世纪初,该庙宇已名存实亡,因此,笔者只能从历史文献的只言片语,结合对遗址的考察,予以近可能贴近实际的推测。

三义庙选址敲定后,需向盖平县衙提出申请,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方能建设。三义庙的建设规模,应与同期建设的火神庙大致相同。根据上世纪50年代营口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绘制的火神庙平面示意图,以及2019年市历史学会在《营口日报》刊登的三义庙照片,经笔者现场踏勘,推测三义庙占地面积约为26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300平方米。其中,正殿130平方米,东西配殿各65平方米,钟鼓楼各10平方米,山门20平方米。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义庙经过一次增建,起因是清光绪九年(1883年)秋,在东营子“突有外来游僧野道,纠集多人,名为在礼,设立聚众之所,籍借佛像传徒敛财,愚惑各处商民深入。”后经营口海防厅同知宝岱、盖平县知县贺勋查实,禀明奉锦山海关兵备道续昌,责令审讯,“分别责惩,具结在案。”遗有神像4尊。其中,将吕祖像等安放在火神庙、三义庙内。“惟玉皇神尊位重,供奉偏庑殊觉不安。”于1889年春堪择三义庙西院,修建玉皇阁一座,当年10月竣工。三义庙的规模和祀神遂定格于此(见营口三义庙、玉皇阁平面示意图)。

营口三义庙遗址之谜

关于营口三义庙遗址所处位置,历史文献表述为“东营子东缘”,即今辽河广场附近。建国后,史学界有定位于“营口日报社西邻”“营口市政协附近”“站前区中兴里”等多种表述。

1981年,营口市地名、公安、邮政部门会同各区政府,根据国家、省、市地名管理法规和地名普查成果,对多年来存在的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名称代替地名的问题进行了整顿。营口市站前、西市两区14个街道办事处被划分为304个里,其中,中兴里在站前区八田地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中兴里北靠辽河大街,东临辽河广场,西为中兴路,南到中兴路与市府路相接处(即原营口军分区、今丰华丽城小区西门外)。平面北宽南窄,呈楔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中兴里及其周围,在近代分布有大量外国建筑及市政公用设施。

将三义庙遗址定位在中兴里,无论是把三义庙理解为庙宇,还是地名,都没有错。但是,历史建筑的考证在定位准确的同时,还应该力求详实。笔者将中兴里从方位上划分为3个组团,利用排除法进行考证。3个组团分别为:南组团、中组团、北组团。考证依据为中外历史文献及现场遗物。

2009年版《营口百年图志》第一册,载有1902年英国人绘制的营口市街图,标注大辽河南岸有海关(即东海关)、大清邮政,往南是三义庙,再往南是水塘(即三官塘)。三点成一线,三义庙在中间偏北。这条线从三义庙到三官塘及其两侧,就是今天的中兴里。那时的三义庙和三官塘之间没有建筑物。到了20世纪20年代,《营口县志》所附营口市街图,三官塘北有洋商会、红卍字会。1939年(伪满洲国康德六年)7月,由营口市公署调制的营口市街图标注,在洋商会北、红卍会南有营口警察厅。根据上述3幅图所标注的建筑,对照现状,对中兴里3个组团进行分析,三义庙遗址可以清晰地显现出来。

根据三义庙在东海关和三官塘之间偏北的方位,中兴里南组团包括三官塘、洋商会及两者之间的建筑。其中三官塘早已被填平,建成了加油站和城市绿地。洋商会作为历史建筑,成为营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组团可以排除在三义庙遗址之外。中组团位于三义庙之南,当年的伪满洲国营口警察厅建筑已于20世纪90年代拆除,新建营口市公安局,也应该排除在三义庙选址之外。剩下的就是北组团。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绘制的营口市街图,三义庙所在的中兴里北组团位于辽河大街南、建设路北、辽河广场西、中兴路东。平面为正方形,面积约8000平方米,现“横三竖三”整齐排列9栋主要建筑,其中历史建筑4栋、当代建筑5栋。

按南北排列划分,东侧3栋依次为:营口市红十字会,历史建筑,曾为营口邮便局、朝鲜银行。营口市政协,当代建筑。交通银行小楼支行,历史建筑,曾为日本正隆银行。

西侧3栋均为当代建筑,分别为:1975年地震后建设的中兴里1号住宅楼,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营口市政协、营口市建委办公楼。

中间3栋中,临辽河大街一栋为当代建筑,临建设路一栋和中间一栋均为历史建筑。1939年伪满洲国营口市公署调制的营口市街图,将两栋建筑合编为绥定区宣德街21号。1981年整顿街里时定为中兴里5号、6号。中兴里5号南邻建设路,对面是营口市公安局。

经考证,中兴里5号为1922年以前由营口总商会所建,开始曾用做海关学校,后为世界红卍字会营口分会,附设营口红卍字会私立小学校。

中兴里6号建筑平面为长方形,二层,南距中兴里5号40米。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兼有欧陆风格。从墙砖粉蚀状况分析,该建筑应早于中兴里5号。在该建筑西南处,发现一批花岗岩构件。其中有两根长2.5米到3米、宽50公分、厚30公分的石条,每根石条正面分别凿有一方一圆两个孔。方孔10公分见方,圆孔直径10公分。据20世纪80年代参加过营口近代建筑调查的原市建工技校教师孙福庆考证,这两根石条应该是当年拆毁三义庙时遗弃在现场的、安插庙前旗杆的夹杆石。此外,现场还遗留着类似栓马桩、台阶石的构件。从中兴里6号北墙外缘到中兴里5号南墙外缘,南北长70米。两栋建筑东西墙各向外扩展5米,东西宽38米。合计占地面积2660平方米,应为三义庙占地总面积。

2020年5月,在清理中兴里5号、6号之间场地时,发现数块长约1.5米、宽约0.5米、厚约0.2米的石板,应为三义庙院内的铺地石。还有一块长1.8米、宽0.3米、厚0.2米的花岗岩石条,中间平面凹槽两侧各有一个直径5公分的圆孔,应为三义庙前夹杆石底座。

这样可以确定,中兴里5号、6号应为营口三义庙遗址。中兴里6号应是三义庙正殿所在位置,中兴里5号应是三义庙山门所在位置,两栋建筑之间,应是东西两配殿、钟鼓楼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