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竞放话非遗 营口独绽新风采

2020年12月25日

本报记者 刘俞秀 刘霏 肖友竹 刘舒 文\摄

“皮影戏、戏法、满绣……我都很喜欢,从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金秋十月,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市体育运动学校举行。新时代的青少年与从历史大漠中走来的非遗亲密接触,传统文化的别样风采,让他们赞叹不已。

今年春节期间,我市在辽河老街开展非遗展演。盖州高跷、北京评书(营口)、面塑、葫芦工艺、宣纸烙画、布贴、辽南满族布老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逛庙会、品美食、看表演、赏民俗,并感受到了“儿时过年的感觉”。

非遗保留着我们祖祖辈辈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的根与魂,彰显出我市特有的文化魅力。

记者从市文旅广电局了解到,自2005年以来,我市对非遗项目大面积挖掘、保护,现已有非遗代表性项目百余项,其中国家级有4项:盖州皮影戏、盖州高跷、北京评书(营口)、辽宁鼓乐。省级有7项:盖州风筝、营口津式高跷、大石桥迷镇山庙会、营口陈氏面塑工艺、营口木浮雕工艺、望儿山传说、老世兴金银制作技艺。市级有辽剧音乐、营口鼓乐、传统葫芦工艺、营口布贴等81项。县级48项。

每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的亮点——

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评书(营口)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袁阔成,享誉大江南北;

国家级非遗项目盖州皮影戏和省级非遗项目营口陈氏面塑,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祥云小屋《中国故事》的展示活动,得到国际友人的赞誉。

省级非遗项目盖州“风筝世家”曾在国际风筝节上两次获奖,在北京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奇能绝技奖”;

省级非遗项目《望儿山传说》这个慈母爱子的动人故事经百余年流传而不衰,经梳理,由国家教研机构编辑选入小学教材课本。

市级非遗项目营口韩氏传统绳结技艺传承人制作的中国结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卖到了美国;

市级非遗项目营口满族民间刺绣作品被北京故宫刺绣专家连连称好。

……

这些能唱响地方、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的非遗项目,成为我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的城市有底气、有灵气、有魅力,别有风采。

对待非遗项目,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护,惟有传承、发扬才更有价值。记者从市文旅广电局获悉,多年来,我市以传统节庆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百余次,举办并参与了30余次省内外大型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组织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走进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军营、社区、企事业单位。同时,与新闻媒体加强合作,开办宣传非遗节目《主播带你去旅游》,并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更好更全面地保护传承非遗。

非遗项目之一:盖州皮影戏

我市非遗中唯一的“双料明星”

一个小戏台、一块白幕布、一盏照明灯,伴着锣鼓弦乐,艺人手持皮影,举手投足间,一台热热闹闹的皮影戏开场了。在没有电影、电视、手机的年代,茶余饭后能看上一出皮影戏,也算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了。

在我市现有的非遗项目中,盖州皮影戏是我市唯一获评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双料明星”。而说到这些,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她就是盖州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林世敏。

林世敏告诉记者,自己少时学艺,见证了盖州皮影的兴盛和衰退。如今,随着盖州皮影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传统技艺在政府的扶持下焕发了新的活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喜爱。

少年学艺,一干43年

盖州皮影又称辽南皮影,起源于明末清初,后逐渐形成以盖州为中心的新关东影戏——“辽南影”,在岫岩、海城、大石桥、瓦房店、庄河等地流传,到清末民初已趋完美。盖州何屯的张洪书首创用梧桐板四胡为影戏伴奏,系国内皮影乐器所独有。

1978年,正值盖州皮影的鼎盛时期,19岁的林世敏拜师辽南皮影艺人王生太。除了对师傅所教勤加练习,喜爱皮影戏的她还在师父演出时“暗中偷艺”。没过多久,林世敏就开始登台演出。她的操纵技巧娴熟,无论人物戏、动物戏,都演得惟妙惟肖。

从艺3年后,林世敏成了班子里的顶梁柱。师傅看她如此能干,干脆将皮影箱子卖给她,跟着她干了起来。“从接过这个皮影箱子那天起,我就再也没放下来,一演就是43年。”林世敏说,皮影戏分为喜影、乐影、愿影等,老百姓家婚丧嫁娶都要请她们来表演。那时候,人们看戏都是一宿一宿的,演员们常要连续数天演通宵。

3000件“影人”捐国家

喜爱皮影的林世敏不仅擅长表演和“影人”的制作,更有一个爱好——收藏不同时代的“影人”。林世敏说,以前皮影盛行,很多百姓家里都有老人留下的“影人”,因为没什么用,大都随意搁放。她看着心疼,就拿演出挣来的钱把这些“影人”买回来,不知不觉“攒”下了几千件。这些“影人”大都是清代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剧的冲击,皮影市场日渐萎缩。看着身边其他艺人纷纷转行,林世敏依然坚守自己的初心。“最难的时候,我住在四面透风的平房里,大冬天也没有取暖设备,家里只剩下这些皮影了。”

机缘巧合下,一名新华社记者了解到她的情况,对她进行了报道,她演绎皮影戏、收藏“影人”的故事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得知自己手中的这些清代“影人”对国家来说是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后,林世敏毅然捐出了3000件,其中一些作品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祥云小屋《中国故事》文化展示中展出。2008年,盖州皮影戏入选国家非遗项目,终于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活”下去,“火”起来

乘着非遗的东风,盖州皮影“活”下去了。然而,怎么能再“火”起来,是林世敏一直追求的方向。

“盖州皮影在我们努力下,一直在改良、在发展,只有顺应时代,传统才会焕发青春,不被淘汰。”林世敏在剧目上求新求变,除了传统剧目,更增添了孩子们喜欢的儿童剧等,现在每年演出都有百余场。演出之余,林世敏走进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非遗公开课”,不仅指导学员雕刻皮影作品,还邀请小朋友们互动表演。林世敏的爱人也是有名的“影人”制作者,他和徒弟们制作的“影人”,除了用来登台表演,更发展成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林世敏说,传统技艺想发展下去,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值得高兴的是,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盖州皮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所喜爱,林世敏的演出队伍日渐壮大,其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在母亲的熏陶下,林世敏的女儿王玉双也学起了皮影表演,“看到妈妈对皮影的热爱,自己也应该接力下去,让皮影戏后继有人。”

非遗项目之二:营口韩氏传统绳结技艺

笑对人生 演绎美丽绳结故事

“这个是年年有余,这个是发财树,这个是喜从天降……”说起绳结,韩晓君如数家珍。记者十多年前曾采访过她,那时的她被授予“感动营口人物”——虽然没有双腿,却凭着一双巧手,为自己和孩子撑起一片天。如今,53岁的她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注册了品牌“红色相思”,更带领周围人一同创业,被誉为“辽宁省女子优秀工艺美术工作者”“感动镁都杰出女性”。

身残志坚

绳结开启新人生

韩晓君告诉记者,她是营口韩氏传统绳结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太爷爷在清顺治年间闯关东之时,把这门手艺带到了大石桥,一家人以干手艺活养家糊口。在韩晓君的记忆里,奶奶、父亲都有双巧手,不仅绳编,篆刻、盘扣等手工活儿都很擅长。她从小玩的小筐篓和家里的烛台、蒸屉等很多东西,都是奶奶、爸爸做的。

韩晓君20岁的时候,生活给她的人生系上了一个“死结”:一场车祸让她失去了双腿,丈夫不堪重负,抛下妻儿离开了家。虽然没有了双腿,但不能没有生存的勇气,因为她还要养活儿子。从此,韩晓君坐在父亲给她做的木板滑轮车上,用双手“走”出家门四处谋生,努力解开这个“结”。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晓君被红彤彤的中国结所吸引。想起自己儿时曾经玩过的编绳,心中豁然开朗。于是,她买来关于编织的书,到装饰品商店看编织的花样儿,再回家研究学习。

回想起刚开始编织作品时的情景,韩晓君笑了起来,“因为不熟练,拆了编、编了拆的,手指磨得梳头都疼,吃饭端不住碗。后来,看到自己编织出来的小椅垫、中国结挺漂亮,就不知道疼了,只剩下高兴了。”韩晓君有那么一股子韧劲,只要认定了的事儿,就没日没夜地干。

手工编织让韩晓君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希望,经过一番刻苦努力,她的手工艺品具备了一定水准,沙发坐垫、汽车靠垫、各种中国结、小鱼、发财树等品种繁多。她心灵手巧,看到什么,自己琢磨琢磨就能编出来。

带着编出的作品,韩晓君到集市上摆摊卖。她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一家大商场在门前免费为她设了一个摊位,素不相识的人给她介绍客户。韩晓君为了孩子努力与困境抗争的故事感动了家乡的人们,2006年当选为“感动营口人物”。

绳结开启了韩晓君新的生活。2013年,营口韩氏传统绳结技艺正式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晓君成为非遗传承人。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韩晓君的绳结进入各类展会,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带动创业

把“中国结”卖到了美国

有了名气的韩晓君接的订单渐渐多了起来。一次,她接到一个大订单,一下子订了3000个中国节,把她乐坏了。她把家附近会手工编织的,以及跟她一样有残疾的姐妹叫来一块儿干,“有钱大伙一块儿挣呗,这些年我没少得到大伙儿的帮助,咱得记住人家是怎么对咱的。”

订单多了,要扩大规模,韩晓君带起了徒弟,有几十名残疾人跟她学起了绳结技术。她还被大石桥市妇联聘为妇女创业导师,到多个村里传授绳结技艺。

2014年,韩晓君去北京参加全国美术精品展。让她没想到的是,展销会后,一名外国客商辗转找到她订货,她的中国结等绳编作品卖到了美国。可惜好景不长,2018年,美国的订单停了。

韧劲儿十足的韩晓君没有放弃,努力创作更多作品,积极参加有关部门提供的各种创业参赛机会。去年,韩晓君成立了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品牌“红色相思”。她还学习用电脑制做幻灯片,以便更好地推介产品。

近日,记者又来到大石桥市。韩晓君家十几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摞满了装着手工编织作品的纸箱。她告诉记者,她现在能设计出很多好的作品,电视背景墙、欧式吊灯的装饰品,都能编织出来。

“以前,我的父辈靠这个手艺勉强养家糊口,如今我赶上了好时代,成为非遗传承人,受人尊敬,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为家乡争光。”韩晓君说。

非遗项目之三:营口满族民间刺绣

北京故宫刺绣专家连连称好

见到王立君时,她正用宫廷绣的针法复制一幅满清宫廷画,绣面精美而生动。“我每天的生活就是这样,一绣就是六七个小时,没觉得累。”王立君很喜欢刺绣并陶醉其中。

王立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营口满族民间刺绣传承人,“我是看姥姥和妈妈绣活儿长大的,我的绣工得益于她们手把手的传授。”王立君家是满族,姥姥、妈妈都擅长刺绣。小时候,王立君总能看见她们坐在炕上,一边刺绣一边拉家常,飞针走线时,一个鞋面、一幅门帘、一件嫁衣……就从她们手中变出来了,令王立君印象深刻并产生了浓厚兴趣。

受家庭熏陶,在传承祖辈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王立君不断研究、探索、创新,独创的“雪花针法”融合了满绣的粗犷大气和苏绣的轻盈细腻,为传统的满绣文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2015年,“锦绣家园——王立君师生满绣、苏绣精品展”在市博物馆展出,刺绣作品《黄金林》被市博物馆收藏。办展览、接受采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立君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她的作品受到大家的喜爱。

“销路宽了,收入多了,我的工作室也越办越好。”至今,王立君创立的刺绣艺术工作室——赐绣阁带徒千余人,其中不乏下岗职工、退休人员、残疾人等。

为了让满绣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王立君的女儿池明明放弃了在国企不错的工作,回来跟妈妈一起研究满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推荐和选拔,2016年10月,王立君和女儿得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刺绣专家宗凤英、严勇、富振洋的肯定,对她们的作品连连称赞,并亲自传授宫廷绣法。经专家推荐,王立君与北京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以针代笔,上下飞腾,绘出一片壮美河山;设色精妙,栩栩如生,绣制一抹生机盎然。”这是王立君刺绣的真实写照。她的刺绣作品凭借出色的绣工和独具匠心的风格屡屡获奖,其中最引以为自豪的是耗时3年半绣制的《清明上河图》全卷,完全按照1:1比例还原,全长6.4米,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多次荣获大奖。

如今的王立君对未来信心满满:“知名度打开了,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欣赏满绣这门艺术。我要尽己所能将其传承下去,并造福更多的人。”

编后话:

如今,非遗已成为我市的一张“金名片”。未来,我市将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制作非遗宣传片,尝试更多“非遗+”等方式,激活非遗资源,让其迸发新的活力,使非遗保护成果为全社会共享,也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