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纪念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时刻,本版从即日起推出大型纪实特刊“红旗猎猎”,通过营口党史大事记、营口革命烈士纪念设施、营口英烈或杰出人物事迹、营口重大党史事件等几方面内容,与读者一起回顾100年来,营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中外反动势力英勇斗争、建立新政权、建设新中国的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共同铭记过去,发扬传统,坚定信念,继往开来! 上世纪20年代初期到营口调研建党基本条件,吃了顿难忘的小豆高粱米水饭煎咸鱼

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 罗章龙的营口情结

上世纪20年代初期到营口调研建党基本条件,吃了顿难忘的小豆高粱米水饭煎咸鱼

2021年01月05日

青年时期罗章龙

毛泽东青年时期(左四)与罗章龙(左六)

徐志强

罗章龙(1896.11.30—1995.2.3),原名罗璈阶,湖南浏阳人。杰出的政治活动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1912年入长沙第一联合中学就读,1915年入长沙长郡中学,与同在长沙就读的毛泽东结为好友,被称誉为“管鲍之交,后无来者”。1919年参与五四运动,在火烧赵家楼事件中身先士卒。1920年参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随李大钊发起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共创建时的党员之一。担任中共北方区委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负责人期间,先后组织领导了1921年底的陇海铁路大罢工、1922年长辛店八月大罢工和十月开滦五矿大罢工及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是中共早期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在中共三大、四大、五大、六大上连续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年后,历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党团书记。1934年起,任河南大学、西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湖南大学等经济学系教授。1949年后,先后在湖南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任教。先后被选为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起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1995年因病逝世时,享年99岁。

1988年,辽宁省中共党史学会原秘书长张大庸赴北京采访罗章龙。罗老说,他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赴东北考察了解工人运动情况时,曾到营口调研了建党的基本条件。他对营口有一件最难忘的事儿,即吃了顿难忘的小豆高粱米水饭煎咸鱼。他对张大庸说:“有生之年,如果身体允许,我一定要再去辽宁,特别是营口,再吃一顿小豆高粱米水饭煎咸鱼。”

可惜,罗老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后来,张大庸秘书长向营口史志办同志讲述了这一遗憾。为缅怀先辈,笔者查阅并整理了有关罗章龙的一些生平资料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与毛泽东结为“管鲍之交”

1915年夏秋之间,长沙数所学校门前出现了一则《征友启事》:“……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文情真挚地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征友人为“二十八划生”(注:“毛澤東”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恰是二十八划,故以此署名。当时的毛泽东常以天下为己任,惟时感“求涂不得,歧路彷徨”,故“两年以来求友之心甚炽”)。

不久,毛泽东收到数封回信,其中最令他注意的,是一封署名“纵宇一郎”的回信,文辞别有风度。毛泽东一见欣喜,立即复书约晤,称“空谷足音,跫然色喜”。这位“纵宇一郎”,就是当时颇有名气的长郡中学中高班学生罗章龙。

一个雨后初晴、气清日丽的星期天,毛泽东和罗章龙在湖南省立图书馆一个僻静处的长条石凳上比肩而坐,促膝相谈。也许“心有灵犀”,一个湘潭,一个浏阳,共饮一江水的两个青年第一次见面,就相见恨晚地敞开心扉:忆屈原贾生,谈诗韵曲谱,穷究宇宙源起,探讨人世曲折……不知不觉,三小时过去,图书馆午休。临分手时,毛泽东脱口而出:“愿结管鲍之谊。”管鲍,指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困,鲍叔牙比较富有,但彼此了解、相互信任。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成为代代流传的佳话。观毛泽东一生,所结“管鲍之谊”者,惟罗章龙一人而已。

此后,罗章龙与毛泽东交往甚密,积极参加爱国青年活动。1918年4月,他与毛泽东等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其后,罗章龙在李大钊的直接影响下,在北京大学发起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参与组建了北京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主持了马克思研究会,创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两位有志青年,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

赴东北及营口调研工人运动

上世纪初期,东北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据统计,当时大连、沈阳、抚顺、本溪、营口、鞍山、辽阳、安东、开原、哈尔滨、旅顺(今大连)等城市,均有工人举行的罢工斗争。1919年至1922年,仅营口地区即罢工数十次。营口东亚烟草株式会社、营口水道电气株式会社、营口小寺油坊、营口绳麻业、营口鞋业等都先后举行罢工。其中营口东亚烟草株式会社和油坊业罢工规模最大、参与罢工人数最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非常重视东北地区的党组织建设和革命活动,派出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到东北传播马列主义,建立党、团组织。罗章龙就是受党组织委派,第一批到东北考察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1年冬至1922年春,罗章龙先后在哈尔滨、沈阳、营口、大连等地考察后,回北京向党组织汇报了考察情况,并写出《关于东北工人运动的状况和在东北建党的具体意见》书面报告。在营期间,罗章龙在当地工会组织人员的陪同下,考察了营口盐滩、辽河码头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到盐业工人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夏天顶着烈日、光着膀子、穿个裤衩晒盐;脚磨破了,盐浸上后异常难受,只能用破布包上,强忍疼痛干活;吃饭就是大饼子就点儿腌咸的蛤蜊……

参加中共六大时再经营口

1921年9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罗章龙兼任北方分部主任,致力于筹建全国铁路总工会。1923年,在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时,他和铁路工人一起在长辛店与反动军警搏斗并负伤。罢工结束后,他一面组织善后救济工作,一面编写并于当年3月出版了《京汉工人流血记》,该书为中共第一份详尽报道“二七”罢工斗争史实的重要文献。这期间,罗章龙是中国工运的实力派人物,至中共六大,一直是中央领导人之一,但主要工作仍是在基层从事工人运动。1924年,他出席了在北京秘密召开的全国铁路总工会代表大会,主持召开了第二、三次全国铁路总工会代表大会,当选为委员长兼党、团书记。1926年秋,调至武汉中央分局工作,兼任湖北省委委员、宣传部长和中共汉口市委书记。在此期间,还担任中共湖北省委机关刊物《群众》的主编工作。马日事变后被调往长沙,参加湖南省委新领导班子,任工人部长、中央工委部长、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全总党团书记等职。这一时期,罗章龙还主编全总机关报《中国工人》《劳动报》《上海时报》《斗争导报》等,并著有《1928—1930年中国职工运动状况》《工人宝鉴》等书,以及《1925年的中国铁路工会》《铁总年鉴》《革命战士集》小册子,集中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工运状况。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举行。罗章龙等人5月从上海搭船到营口,乘火车至哈尔滨,最后辗转到达莫斯科参加了会议。

“另立中央”遭除名

1930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确立了王明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反对危害中国革命的米夫、王明篡权,30余名中共中央委员发起成立了“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罗章龙被选为书记。“非委”发表了拒绝承认六届四中全会合法性的声明《告全党同志书》和《致共产国际信》,罗章龙等因此被以王明为首的中共中央开除。

此后,“非委”大部分成员被出卖,遭国民党捕杀或被锄奸队杀害。著名的“上海龙华案”即为一例,其中包括著名的“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殷夫。

继续革命教书立著

罗章龙辗转逃生后,从1934年起,在河南大学开始了教学生涯,任河南大学经济系教授,1935年兼任经济系主任。1938年日寇侵袭开封,罗章龙随校迁至鸡公山。不久辗转至西北大学任教,后至华西协合大学和湖南大学任教,直至全国解放。近15年的大学教书生涯中,他先后著有《中国国民经济史》《欧美经济政策研究》《经济史学原理》及《国民经济计划原理》,总计近百万字。其中《中国国民经济史》被列为大学丛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53年,罗章龙被调往武汉中南财经学院(后改名湖北大学)继续任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罗章龙奉调北京,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虽已耄耋之年,他勤奋不辍,积极撰写革命历史回忆录,主要有《关于东北建党的回忆》《回忆董必武》《回忆向警予》《国共合作在上海执行部》等,著有《椿园载记》《椿园诗草》等,翻译了《为人类工作》等著作。还先后发表各类文章500多篇。

1991年7月,国务院为罗章龙颁发了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以表彰他为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罗章龙的遗愿

后记 1990年,罗老对其家属及朋友说,他是李大钊的学生,关系很好,感情很深,希望身后仍能陪伴大钊先生。他生前曾亲往万安公墓查看,但因当时无钱买地,没有定下来。罗章龙逝世后,亲友出钱,在万安公墓买下了一块墓地,这对革命师生由此长眠在一起。

(作者单位: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