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8日
2019年11月28日,笔者(左)在秦桂申(中)家中采访
1963年8月15日,工兵十团雷锋纪念馆在营口开馆
韩晓东提供的1960年春节期间雷锋在营口拍摄的照片
金聚海提供的1960年春节期间雷锋在营口拍摄的照片
1960年3月18日,雷锋(前排右二)与后勤文艺演出队在营口合影的文字版照片
赵俊连提供的1960年3月18日雷锋(前排右二)与后勤文艺演出队在营口合影的无字版照片
1960年11月18日,秦桂申(后排右二)与雷锋(前排左四)等战友在丹东合影
2020年12月18日,赵明才(左)与段速敏馆长在捐赠现场
魏振民
作者简介
魏振民,师群传媒导演,辽宁省电影家协会会员、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营口市雷锋文化博物馆专家顾问,银川市雷锋纪念馆高级顾问。
2015年2月初,我们为抚顺广播电视台拍摄52集纪录片《走进雷锋》,由此开始涉足雷锋文化领域。2016年12月,我们应营口市雷锋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营口雷锋馆)之邀,拍摄20集文献纪录片《雷锋在营口》,开始发掘雷锋与营口的故事,并有幸参与了营口雷锋馆的前期筹建工作和对与雷锋有关的文物进行收集。
众所周知,与雷锋本人有关的大部分照片、日记、信件等遗物,以及档案、报纸、杂志等主题文物,早已被各地的档案馆、纪念馆及雷锋专题收藏家所收藏,再想发掘有价值的文物非常不易,征集更是难上加难。尽管希望渺茫,我们从未放弃。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和在全国范围内的苦苦追寻,我们还是寻觅到数枚“奇珍异宝”。
改变了复原场景的一张照片
2018年11月18日,我们在一本书中发现,原沈阳军区政治部某部门可能保存了一些雷锋主题的照片,随即告知了营口雷锋馆馆长段速敏。她立即与该部门负责人线云强取得联系并得到支持。11月27日,我们与段馆长来到原沈阳军区政治部某部,他们提供了一些照片,其中一张让我们惊喜万分,这就是1963年8月,雷锋所在生前部队(工兵十团)在营口驻地建立的全国首个“雷锋纪念馆”的外景照片。
时光回溯到1963年8月15日。沈阳军区在营口纺织厂俱乐部(现营口辽河大剧院所在地)召开“纪念雷锋同志牺牲一周年大会”。同日,工兵十团首个雷锋纪念馆经过1个半月的紧张筹备,在营口驻地对外开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渠上将在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曾思玉中将的陪同下,到纪念馆参观并在留言簿上留言。可以说,这座雷锋纪念馆在营口市学雷锋活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得到这张照片时,正值营口雷锋馆进行布展施工,首个雷锋纪念馆的场景复原工作已接近尾声。由于此前没有原始外景照片作参考,复原的场景差强人意。这张照片则全面、清晰地展示了半个多世纪前,雷锋纪念馆的建筑外景全貌。为了不留遗憾,段馆长立即协调施工方,将之前的复原场景拆掉,据此照片里雷锋纪念馆的真实外观,重新做了一个复原场景。
2019年4月17日,我们到青岛采访当年参与该雷锋纪念馆筹建工作的讲解员梁友德。梁老清晰地记得,营口这座雷锋纪念馆位于天主教堂附近。馆内除了陈列雷锋的照片、日记、用过的物品和荣获的奖状外,还展示了全国各地寄来的敬仰和悼念雷锋的信件、纪念品等。梁老还提供给我们一张他当年在雷锋纪念馆门前拍的照片,从而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全国首个雷锋纪念馆的外部结构与细节。
看,那似曾相识的笑容
2019年1月5日,在雷锋生前战友张时扬和蔡云的引荐下,我们驱车600多公里来到承德,采访雷锋生前战友季增和金聚海。金聚海1957年入伍,曾任工兵十团副政委,部队驻防吉林省集安期间,曾参与工兵十团雷锋纪念馆的布展。金老爽快地把他收藏的有关雷锋内容的照片让我们带走扫描。通过放大观察,我们发现了一张似曾相识的笑脸。
2015年3月13日,时任营口市史志办主任韩晓东将1960年春节期间雷锋在营口拍摄的3张照片(电子版)给了我们,那是雷锋步入军营后的第一次拍照。对比金老提供的一张雷锋照片,我们发现,它与韩主任提供的题字为“在部队成长的我”和“春节留影”的雷锋照片极为相似。这张照片里,雷锋同样饱含着微笑,同样的衣着服饰,同样的摄影角度,只不过目光朝向略有不同,照片右上角没有题字。这足以证明,雷锋当时最少拍了4张照片,而不是3张。此外,雷锋刚入伍时还没有佩戴领章、帽徽,拍照穿的军装是临时借用的。根据时任工兵十团技术营书记张时扬介绍,这些照片,是雷锋当年在营口火车站西侧的东升照相馆拍摄的。
好事成双。2019年5月9日,我们采访雷锋生前战友赵俊连时又有了一个新发现。1960年3月14日,时任工兵十团运输连文书的赵俊连,带领由雷锋、庞春学、范世申等组成的后勤文艺演出队离开抚顺驻地,到营口参加团举办的文艺汇演。这次活动是以营级单位进行的,由运输连组成的文艺演出队代表后勤处参加表演。在15日举行的文艺汇演上,后勤文艺演出队获得两项集体奖,雷锋本人获得由团政治处颁发的“个人表演奖”。由于雷锋表现突出,被团俱乐部主任陈广生选为团战士演出队成员并留在营口。3月18日,赵俊连带领庞春学、范世申等返回抚顺前,与连长李超群和雷锋等15人一起,在营口合影留念。
赵老提供的这张合影照上没有题字,与之前广为流传的、上方标注“后勤文艺演出队于营合影 60.3.18”几个字的照片不同。当时照相业的行规是,顾客花钱照相,照相馆提供1张底片、3张照片,如想加洗、题字或着色,需另加费用。
我们推断,照片初次冲洗时,上方并没有题字。后出于纪念的目的,加洗时才标注上拍摄地点和时间。所以,赵老珍藏的这张合影,应该是初次冲洗的几张照片之一,故没有流传。后标注文字后大量加洗的照片,则广泛流传于世。
珍藏了60年的合影,最终花落营口
2019年11月23日,一个雨雪纷飞的冬日。在沈阳市浑南新区,数位年近古稀的原沈阳八一学校的学生向我们讲述了与雷锋叔叔亲密接触的故事。期间,在场的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辽宁频道摄影记者姜艳明告诉我,康平县有一位老兵,曾与雷锋合过影,具体细节说不清楚。11月28日早上,我们一同驱车前往康平县海洲窝堡乡。在该乡武装部长吴献国的帮助下,我们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找到了这位让我期盼的老兵。
秦贵申,1958年入伍,在沈阳军区工程兵舟桥82团服役。秦老告诉我,1960年11月18日,雷锋来他们团大礼堂做忆苦思甜报告,之后,在朱参谋组织下,他与雷锋、朱参谋、曹广贵等16名战友,在丹东市曙光照相馆合影留念。我们之前曾收藏过这张合影照的电子版,但不知道由来。2012年10月,解放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雷锋传略》对这张照片的注解是:“雷锋在参加沈阳军区工程兵连队政治工作会议期间和战友们合影。”而该会议的实际召开时间是1960年11月7日—13日。看着秦老手中这张珍藏了60年的饱经岁月侵蚀的照片,我仿佛看到了那段熠熠闪光的青春韶华。
2020年12月6日。姜艳明来电告诉我,秦老去世了。痛惜之余,我辗转联系到了秦老的次子秦玉革。他告诉我,秦老是2020年6月21日病逝的。出于对雷锋文物的保护,我立即向段馆长通报了相关信息。经过我们的协调和段馆长的积极争取,秦玉革斟酌多日后决定,把父亲与雷锋的合影照捐献给营口雷锋馆。
2020年12月18日,雷锋诞辰80周年之际,这张珍贵的合影照,最终花落营口市雷锋文化博物馆。
捐献出跟随一生的“入场证”
2020年10月14日,在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干事张峻之子张岩的引荐下,我们驱车前往南京市溧水区,采访雷锋生前战友赵明才。尽管赶到赵老家已是晚上8点多钟,但我们顾不上吃饭,就开始了一见如故的交流。赵老家的客厅俨然一个小型雷锋纪念馆,桌面、墙壁布满了各种雷锋元素的物品。他如数家珍地一一介绍这些宝贝,惊喜再次发生。
2017年,我们在拍摄《雷锋在营口》纪录片时得知,为纪念雷锋牺牲一周年,1963年8月15日,沈阳军区在营口纺织厂俱乐部召开大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渠上将、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海波、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白潜、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曾思玉中将、工程兵主任王良太少将、政委吕清少将和营口市委第一书记陈一光、市委书记兼市长汪烈等领导出席。这次大会是营口市学雷锋活动的高峰时刻,也是全国学雷锋历史的重要事件。
当时,参加纪念大会的共有1400多人,作为工兵七团的代表,赵明才也参加了。当赵老向我们展示当时纪念大会的入场证时,我特别兴奋。这张入场证长14厘米、宽10厘米,保存极为完好。我立即用手机翻拍下来,不顾夜色已深,把照片通过微信发给段馆长。段馆长看后惊呼:“太珍贵了!”鉴于这张入场证是沈阳军区和营口市纪念雷锋牺牲一周年大会的重要见证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段馆长当即表示,要与赵老商议征集事宜。
起初,赵老表示难以割舍。这张入场证,他珍藏了半个多世纪,汇聚着近60年的历史脉动和他深切的情感。而且,他是目前已知参会人员中唯一保存纪念大会“入场证”的人。随着雷锋诞辰8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深明大义的赵老从传播雷锋精神的百年大计考虑,更被段馆长的执著和诚恳所打动,于12月13日上午来电告诉我,他决定,把几乎跟随他一生的“入场证”,捐献给营口雷锋馆。
12月18日下午,在营口市“纪念雷锋同志诞辰80周年”大会上,从南京千里迢迢来到营口的赵明才,郑重地将“入场证”交给段馆长,为营口市雷锋文化博物馆,增添了一件重要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