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5日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崔薇薇/文 郭文斐/摄
冬日,一个平常的早晨,秦世霞天没亮就起床准备早饭。7点半,她将热气腾腾的饭菜小心地盛入保温桶,用保温袋包裹得严严实实,提着袋子下楼,坐上老伴王竹友的三轮车,出发了。
这几天格外冷,北风刮在脸上微微刺痛。秦世霞打了个寒战,往老伴的身后靠了靠,把保温桶像宝贝一样抱在怀里。
半个小时后,二人来到离家五六公里外的一处偏僻的平房。老伴一进屋就去厨房烧火,她走到里屋,将饭菜摆在炕上的方桌上,张罗着:“老四,快趁热吃。”
坐在炕上的,是王竹友的弟弟。他的眼神有些呆滞,含糊地叫了一声:“霞!”
“他都好几十年没叫过我嫂子了,就管我叫‘霞’。我也不在意他没大没小,就当家里有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吧。”秦世霞对记者说。
这个“长不大的孩子”叫王竹昌,今年66岁,患精神疾病44年了。44年来,幸好有哥哥嫂子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面对不幸
默默扛起家庭重担
伺候小叔子吃上早饭,秦世霞忙着收拾屋子。过了一会儿,她摸了摸炕头,高声对老伴喊道:“别烧啦,炕要糊啦!”
王竹昌吃完饭,秦世霞接了盆热水,给他洗了脸。低头一看,被角的棉花又露了出来,“你瞅瞅!新给你铺的被,又让你给扯坏了。我跟你说啊!今年冬天可冷了,再扯坏,就不给你铺新被了啊!”秦世霞嘴上嗔怪着,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停下来。她麻利地换下被子,让老伴帮忙打好包,“等我回家拿结实的线再多缝几趟吧,先给你换床备用的。”
仿佛感觉到了嫂子的“不满”,王竹昌嘴里含糊地嘟囔着,脸上露出忿忿的神情。
秦世霞被气乐了,从兜里掏出一块糖,剥好了递给他,“说你你还不高兴,做错事还让我夸你呗?”
趁着刷碗的空档,秦世霞对记者解释说,在她的衣兜里,总是揣着些糖果,这可是她的“法宝”,“虽说喂糖果是哄孩子的把戏,可他情绪不对时,给上一颗糖,还挺管用!”
秦世霞平淡地和记者唠着家常,言语里没有一丝抱怨。
44年的岁月流逝,44年的风雨相伴,没有人知道,秦世霞为照顾小叔子付出了多少艰辛!今年72岁的她依旧每天往来奔波,眼里看不到一丝历经磨难泛起的波澜。
“这个女人这辈子太不容易了!”大石桥市钢都街道办事处和平村村干部罗桂敏评价说。担任村妇女主任44年,无数次到秦世霞家了解情况、走访慰问,唠起秦世霞的事迹,她最有发言权。
“秦世霞刚嫁到王竹友家的时候,王竹昌才11岁。那时候,日子虽然过得比较清贫,但还算安稳。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谁也没想到,王竹昌在22岁时患上了精神疾病,让这一家人陷入了困境。也是从那时候起,秦世霞便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大爱深沉
悉心照料四十余载
家人将王竹昌送到医院进行救治。治病、调理期间,秦世霞花了不少心思,投入了不少积蓄。一年后,王竹昌康复出院,一切似乎回到正轨。可到谈婚论嫁时,因家境贫困,无法满足女方提出的条件,王竹昌失恋了。他的精神疾病再次爆发,吵闹、谩骂、摔打……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一次,王竹昌因精神疾病发作走失,一走就是一年多。作为嫂子的秦世霞始终没有放弃,经过多方打探,终于找回了小叔子。不幸的是,王竹昌的精神疾病不仅没有好转,双脚还患上了严重的脉管炎,不能行走了。
祸不单行。寻找王竹昌期间,秦世霞被查出患有脑瘤,手术后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右手不好使了,双眼又患上了白内障。连自理都力不从心的秦世霞硬是每天拄着拐杖,照顾年迈的公公和瘫在炕上的小叔子,洗漱、做饭、洗衣……无微不至。二人的一日三餐一定是热的,穿的戴的一定是干净的。
“当年做完手术,医生说我只有几个月时间了。也不知道咋的,我居然一直挺到了今天。可能冥冥之中注定了,我还有照顾这一家老小的使命,所以不让我走得太早吧。”秦世霞的话语听似玩笑,个中艰辛,谁又能体会!
这些年,秦世霞没让小叔子受一点儿委屈。王竹昌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她还能轻松些;一旦发病,王竹昌就撕衣服、拆被子、打骂嫂子。秦世霞从没抱怨,反倒对他更加怜悯,照顾起来更加细心周到,还经常像哄小孩一样地安慰他、开导他。长嫂如母,秦世霞像妈妈一样,默默付出了几十年。
不求回报 无怨无悔不离不弃
2017年,秦世霞夫妇带着王竹昌搬进新建的回迁楼。住惯了老房子的小叔子很不适应楼居生活,每天不定时地喊叫,严重影响附近居民正常作息。无奈,秦世霞不得不把小叔子送回老房子,每天送饭送菜,市内农村两头跑。她却说:“远是远了点儿,可在这里他不扰民,住得习惯,我们多跑跑,没啥。”就这样,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洗洗涮涮……小叔子家中的一切,仍旧由她照料。
老父亲去世后,没有其他亲人的王竹昌只能依靠哥嫂。秦世霞从没说过一句怨言,心甘情愿接下照顾小叔子的重任。她每天把小叔子的屋子收拾一遍,给他洗衣、做饭、倒马桶,不离不弃,任劳任怨。
“公公去世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老儿子’。我也承诺过,但凡我有一口吃的,就绝不会让他少吃一口,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他。”秦世霞说到做到。面对记者,她自豪地说:“别看老四这样子,身上的肉一点儿没少,胖乎乎的,也很少生病,体格比他哥还壮实呢!”
“老四,下炕,今天给你理个发。”夫妻俩连拖带背,把王竹昌搀扶下来。秦世霞小心翼翼地帮他围上围布,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要乱动了哦!你哥手快,一会儿就完事。表现好了,有奖励!”王竹昌渐渐安静下来,像个孩子一样乖乖坐在椅子上,让哥嫂帮自己理发。随着推子轻轻移动,他的头发慢慢变短了,变整齐了。“我把地上头发收拾了,你再给他刮刮胡子。”很快,王竹昌的下巴也变得光洁了。
擦洗干净后,老两口将王竹昌重新扶到炕上躺下。秦世霞满意地说:“剃了头发和胡子,我们家老四还是蛮精神的!”
说到理发,有一件事,秦世霞的老邻居吕素军记忆犹新,“有一阵子,王竹昌经常发病,情绪特别不稳定,头发可老长了也不让人剪。秦世霞和家里人好不容易安抚住他,给他理发,剪到一半儿,他又闹起来了,大伙按都按不住,秦世霞的头发被他扯掉一大撮,疼得直掉眼泪……”谈及于此,秦世霞淡淡一笑,“没啥,谁让这是我们的弟弟呢!”
笑对人生
嫂娘真情日久弥坚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秦世霞把最好的年华都倾注在照顾小叔子的点滴岁月中。
看着秦世霞忙里忙外,一旁的王竹友搓着手无奈地说:“天冷了,她腿脚不好,我就想着让她做好饭,我给送来就行了。可她总是放心不下,一会儿担心炕烧不热冻着他,一会儿又担心没人看着炉子容易着火。大冬天的,还跟着我一趟趟往这儿跑。”
王竹友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也动过把弟弟送进精神病院的念头,可都被秦世霞拦住了,“在咱身边这么多年了,早都习惯了,让他换新环境,容易受刺激。就算苦点儿,把他留在身边,咱们也安心。”说到这里,朴实的王竹友哽咽了,“这些年,真是苦了我老伴。为了照顾我兄弟,她都没出门旅过游、没串过亲戚……这辈子,我欠她的太多了!”
“既善良又要强。”这是罗桂敏给秦世霞的第二个评价,“这么多年,她义无反顾地照顾小叔子,却从不给村里添麻烦、提要求,很多苦水都往自己肚里咽。身为女人,我都很心疼她。”
“累是累,但我们始终是一家人啊!”各种各样的困难,没有让秦世霞有过丝毫动摇。她还时常教育儿子:“如果有一天,爸妈不在了,你们也要继续照顾好叔叔。他是你爸爸的亲弟弟,是你们的亲叔叔!”
“老四,新年给你包饺子,想吃啥馅的?”临走时,秦世霞问。
走在回家的路上,秦世霞告诉记者,她的新年愿望很简单:她和老伴都能身体健康,这样才有力气照顾好这个老弟弟。“我们的回迁房原本和这里通公交车,后来拆迁改造,原来那趟公交车不通这里了,我和老伴每天只能骑着三轮车往返。希望天赶快暖和起来,我们照顾老四也能方便些。”
2020年,中央文明办授予秦世霞“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为秦世霞点赞!
记者感言
崔薇薇
秦世霞44年无怨无悔撑起的是自己的小家,然而,众多这样的小家却能撑起全社会孝老爱亲的大家。
44年,16000多个日日夜夜,秦世霞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小叔子,艰辛填满了她的生活,可她依旧笑对人生。她爱家人、爱生活,她用善良的心温暖着亲人。对秦世霞来说,这个和她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叔子是她的家人,更有着一份血浓于水般的亲情。她付出了最美的青春年华,付出所有的心血和爱,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无私与善良,诠释了一名中国女性的优秀品质。从“从嫂子一定要照顾好弟弟”到“儿子一定要照顾好叔叔”,她用实际行动为子女作出了榜样,以无私奉献谱写人间大爱,以无限真情传播文明风尚。
这场爱的“马拉松”,秦世霞长跑了44年,其间有苦有泪,有春去春回的往复,更有不离不弃的真情!孝老爱亲,是家事,更是国事,也是我们社会大力弘扬的优良传统。在秦世霞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美德正历久弥坚,熠熠闪光!
为秦世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