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新闻传媒中心FM95.1营口交通文艺广播特别策划 我在营口奔小康——听见小康系列

柳德利家的 山里溜达猪

2021年02月05日

营口沿海银行对接贷款事宜

张大宇帮助安装监控

柳娟的农副产品店

记者采访柳德利

扫码收听节目实况录音

全媒体记者 泓颖 杨迪 史蕊

同期声(柳德利):我养的猪,整天在山里溜达,吃核桃、榛子、野梨、山里红什么的,是吃山货长大的,喝的是山泉水。也吃粮食,这是豆饼。不愁销路,已经卖3年了。

记者:今年赚了多少?

柳德利:十来万。来年能挣20来万吧。

旁白:说这话的,是盖州市卧龙泉镇钱家河村村民柳德利,今年54岁。3年前,他家还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已经成了致富名人。说起他为啥要在山里养溜达猪,这里还真有故事。

记者:在山里养溜达猪,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

柳德利:是张书记帮我想的。

张大宇:他原来是小规模的庭院圈养,十来头,没有啥喂的。

记者:哦,当时没有啥喂的,只是吃山货?

柳德利:对对。

记者:后来张书记发现这是个商机,是个卖点?

柳德利:对对。张书记发现了,说你这溜达猪吃的是绿色食品,这么养好卖。人家在城里,知道什么好卖。咱不知道怎么好卖怎么不好卖,咱主要是合计,在山上放,能省点儿粮食。

记者:现在尝到了甜头,再不是没啥喂的了。

柳德利:是,我苞米就买了两万多斤。

旁白:柳德利口中的张书记,是盖州市卧龙泉镇钱家河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张大宇。当年在与村两委班子走访村民时,他了解到了柳德利家因学致贫的情况。

柳德利:咱家是村里最贫困的,5口人,老两口子,3个孩子上学。拿生活费算吧,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得用多少钱?咱就这3亩来地,根本没有其它收入。咱家孩子那衣服,都是比咱家条件好的别人家的孩子穿剩的。

旁白:正是看到当时家里的难处,10年前,在丹东一所本科大学读大一的老大柳娟,不得不选择了辍学,到社会上打工补贴家用。

柳娟:我爸跟别人借钱,大学学费就4000多。我上大学,我小妹上高中,高中也花钱。我爸能给我凑,但我心里不好受。

旁白:老柳一家的故事,深深触动了驻村书记张大宇。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好,柳德利家的山里溜达猪这么有特色,怎么才能让他们找到致富的好门路,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呢?

和钱家河村的其他贫困户一样,柳德利家享受到了国家所有的扶贫政策。危房D级改造异地搬迁,2019年他们举家搬迁到国家安置的50平房子里,获得了帮扶五小项目养牛资金15000多元。2019年7月,享受到了国家金融扶贫政策,争取到营口沿海银行金融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在山上盖了可存栏百头的猪舍,养了60多头猪。

记者:贷款利息是多少?

柳德利:没有多少。贷1万利息100多块钱。头一年抓了30多个猪崽,出栏的时候就赚了十多万。

记者:第一年就把贷款还上了?

柳德利:对,第一年就还上了。去年张书记说,你再养点儿,今年行情还能行。所以我又贷了5万块钱回来。今年,我又扩大了规模。

张大宇:一个猪崽买来时500元,现在是1800元,猪崽就赚了。猪圈盖起来了,猪也进来了,一年时间就卖了60头,一下子打了翻身仗。他现在由原来的国家“输血”变成了“造血”。

记者:都放山里,担不担心哪头不回来?

柳德利:不担心,我这儿还设立了监控呢。

张大宇:中国电信营口分公司打造了盖州唯一一家100户以上视频监控家庭安防,既能看家护院,又能看护老人,带监控识音器的,声音和图像同步传输。

柳德利:猪下崽子时什么情况,在家用手机就看到了,都不用到猪场来,可方便了,以前根本想不到。一般这线吧,整不上来,这大山沟里远。张书记多方联系给整上来了。这条线,加上这个手机,借老劲了!

张大宇:通过信息扶贫政策,扯了宽带,推到网上去卖,打通营销最后1公里。他家大闺女把咱钱家河的东西放到营口市,开了个农副产品店,整了个卧龙泉镇的直营店。

记者:买家都知道,这猪就是这么在山上放养的?

张大宇:是,通过监控,他们都能看到。现在咱主推柳娟的目的是,通过市里有店、网上有信息、买主能真正看到,把咱农村的好东西都卖出去。通过一个点,把全村带起来。

旁白:柳娟在市里开的农副产品店生意咋样?大伙儿认可她家的山里溜达猪吗?当记者来到位于渤海大街与新华路北路口的柳娟农副产品店时,就被早早在这里排队买肉的回头客吸引了。

同期声(顾客):听他们说好,我才来买的。我家离这儿老远了。

记者:那你是特意上这儿买的?

顾客:特意来的,这肉确实好吃。给钱了啊,孩子。

柳娟:排骨没了,前槽没了,别急别急……

旁白:忙乎了3个多小时,一头猪卖完了。趁这会儿,记者和柳娟聊了起来。

记者:早上去屠宰场的话,一般几点去啊?

柳娟:两点开始往那边走,两点半到3点之间就到了。屠宰场全都是四五十岁

像我爸那个年龄的大叔,就我自己一个小姑娘。头一次去屠宰场看见杀猪,晚上睡觉都在做噩梦,后来一点点习惯了。我第一次卸猪肉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得先把板油撕下来。我不会撕,就拿小刀一点点片下来。人家说,撕,赶紧撕。我说:“咋撕啊?”“放这儿,我给你弄。咔咔,两下子就给我撕下来了。”卸前蹄儿、肘子啥的,我找不着骨缝儿,人家上去咔咔的,告诉我就这么卸。教我一次两次,我一点点就会了。现在我也不专业,但比以前强多了。以前五花肉、瘦肉啥的,我都给片到排骨上了。

记者:最开始在这儿卖肉的时候,大家认吗?

柳娟:头一次两次不太好,后来有很多人就开始预定了。加我微信,杀猪就通知一声,都过来。也有代养的,有吃这猪肉感觉香的就要求代养。我就负责收拾好了拉回来,送到家门口。开了这个店,也有奔头儿了,希望给更多人带来舌尖上的健康。

旁白:柳娟对市场越来越有信心,对未来也有了打算。家里这边儿,张书记也和柳德利开始盘算新的规划。

张大宇:把这块儿清理出来,猪就在这块儿溜达。监控就安在上面,一个摄像头就够了。把这块儿整好了,让它好看点儿。打造山沟里自己的家庭农场,画面感和生态感要强。

记者:订单来了。刚才有人发了个抖音,要买猪。来,我给你电话啊,我把驻村书记的电话发给你。

现在看,柳德利大哥的养猪场得上规模了,而且是科学的。

张大宇:我的意思,就在这个地方,建一个大点儿的、50平以上的活动区域,让猪在里面玩儿。甚至有个球,让猪踢踢球,用这种方式。

记者:大哥,你接不接受这个理念?

柳德利:接受,接受。原来不接受,猪还能玩儿?总活动的话那还能长肉吗?我寻思让猪活动它掉膘,没合计这里有商机,猪能好卖。

张大宇:用这种方式办猪场,让大伙儿看到,就会认养了。认养之后就可以订购。到时候,猪就不愁卖了。

柳德利:过年准备跟张书记说,弄个小锅炉,喂稀料,好吸收。现在说有那种电的锅……

张大宇:太阳能。包括咱再想点儿办法,从朝阳找来辽宁省畜牧基地的技术员,用现代化的方式养猪。一键式的,连到猪食厂,再输送过来。也不太贵,花1万多块钱就可以实现这个功能,人工也省了。

记者:柳大哥,您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柳德利:老大现在开店卖猪肉,老二也在市里上班了,老三在盖州读高中。我要把老三供上大学,再好好把猪厂建大一点儿。

记者:下一个目标是多少?

柳德利:过年最低得养200头吧。

记者:柳大哥,你心中的小康标准是啥?

柳德利:小康就是房子干干净净、立立整整,自来水什么的都有——现在已经实现了。收入一年十来万也够了。还得有个小汽车,农村一般有条件的都有小汽车,过年我准备买台小汽车。

记者:张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接下来你们是咋规划的?

张大宇:我们要通过电信扶贫,把摄像头连到网络上,把电话连接上。通过搭建可视化代养网站这个助农平台,把村里的蘑菇、木耳、大公鸡、猪等所有信息都登上,一打电话就能直接呼叫到农户,便于他们相互沟通、自行买卖。将来村民可以形成自己的商业圈,自己建立起供销网络。

同时,村民的生意,包括你所有的产品,要更加品牌化。

最后,咱卖的是品质。咱们得到了国家所有的好政策,通过社会力量咱富起来了,咱得再回报社会,让你的正能量能够传递下去。这些都上来了,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