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态八记

2021年02月08日

吴兆源

山水林田草,人兽鸟鱼虫。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题 记

一、喜鹊报喜

1949年我12岁,10月1日那一天我和村里的两个伙伴去东河洼树林里割猪草,快到中午我们准备回家时,一大群喜鹊大声地叫着,从东南方飞来树林。我们同时鼓掌大声喊着:“喜鹊,喜鹊!为谁送喜来?”。回到家我对母亲和哥哥说:“刚才飞来一大群喜鹊,边飞边叫排着队!”哥哥说:“你知道吗?喜鹊是神鸟,群鹊知国立,今朝共报喜!”母亲说:“喜鹊不但能报喜,老人说还能七月七日飞到天河,为牛郎织女相会搭桥。”

从此以后,我和同伴们都不再上树掏喜鹊蛋了。

二、橡子,山黄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不久,国家号召全国人民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我当年上二年级村学,每天放学之后我都到长岗子山区割山黄草,到高丽城山采橡子。大约有两三个月。我卖橡子、山黄草捐献了二十万元(当年一万元等于现在一元)。受到了学校表扬。那时候我还记得常香玉捐了一架飞机!我为大飞机能捐了百八十颗螺丝钉,做梦也高兴。

三、桑树,枣树,杏树

在小学、初中、高中时代,我们家的生活状况表现在后园的一墩大桑树上:它枝叶繁茂,大有“一桑九丈”之貌,把五间房的长度,足足占了三分之二还多。当年母亲和我多次采桑叶,放过几箩筐春蚕。收获一些蚕丝,换回一些吃穿;夏末秋初桑葚由青变红由红变紫时,众鸟来争食。我经常看管收获成熟的桑葚,卖给村中小铺,换回一些生活用品。

老屋后园贴近房墙有五棵大枣树,都有小盆口粗。其中有两棵树干,似高大门形上端树冠交叉在一起。两位哥哥给姐姐和我做一架秋千,到夏季傍晚我和姐姐,邻居伙伴经常比试看谁悠的高。这情景至今想来如昨日。可惜在那“以粮为纲”的年代有果树人家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必须砍树种粮食。我家桑枣地都是沙土地,种粮食收获极少。父母含泪,把桑枣砍掉做柴烧了。

我家人口多,但是土地极少,前后园土很薄,种粮食不合适,但栽培杏树沙土地却很好,我家共栽十二棵杏树。杏熟了父亲便挑担到熊岳城市场卖完后,便去换盐、酱、醋、米。全家生活就靠前后园的桑、枣、杏。但当年“以粮为纲”杏园的杏树只有那棵“关老爷脸”在大门旁没被砍,每年春天“红杏枝头春意闹”,还让人驻足欣赏。父亲不能去市场了,也不让去小铺换钱了,更让人惊讶的是,杏花还照样开,但杏却很少结果了。这就叫:“逢时不结果吧!”。但,每年过腊八节时,母亲还叫我们给“关老爷脸”喂树,并说:“树通人性,你不忘它,它才不忘你……”于是我把腊八粥均匀地摊在树杈上。不久喜鹊、家雀、山雀,都会飞来抢红枣、莲子、豆等。

八十年代后,大家都知道了,不“以粮为纲”了,于是我家前园变成葡萄园了,熊岳的葡萄全省出名了。

四、大学时代我爱的生态诗文

在辽师大学习,我体会自己最爱自然界生态的诗文,“望星空,看青山,喜绿水,闻花香,爱鸟兽,美家园。”

我爱《论语》,爱陶渊明,爱唐张若虚、李白、杜甫、柳宗元的生态诗,

例如《论语》生态的诗文,直到今天我在梦中都没忘记:“子曰‘小子你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我中国梦中的生态梦。

五、“未名塘”、“语文和种地”、“白菜理论”

(一)、未名塘

我是1962年来营口市第七中学的,校园中间有一方池塘,水很清澈,略有涟漪,四周是一圈柳树,大约有半亩地那么大,见此塘,我心一激灵:“城市伴水而兴,学校傍水而灵”的哲言,不由得来到心头,与此同时而来的是朱熹《观书有感》那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言一诗的到来,觉得学校的房舍虽是苏式“工”字的教室,比较简陋,但有一鉴池水,却也是个办学的地方,心略得安慰。

一天在池塘边上,见到了丰校长,我问他:“这池塘叫什么名字?”他操着湖北口音说:“未名塘”!听了这个名字我不禁心又一动,觉得这地方还是有高人志士蜗居在此的。我似乎在这里得到知音,产生了共鸣。因为北京大学有个“未名湖”,清华大学有个“荷塘”,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就是描写那里的景色的,今七中的“未名塘”岂不是北大的“未名”和清华的一个“塘”字而组成的吗?我顿时觉得七中在这里办学之人,志存高远,令人刮目相看,于是我在这里便有得其所之感了。

再后来的日子里,我才逐渐听懂了校长的回答是“未名堂”即 是“没名堂”。是呀,老边人都叫它“七中大塘”但在我心中,这“未名塘”却是有“灵犀”的名字,它叫人心有灵气,有灵感,有灵性,有灵魂,有生态,有生活。

(二)、“语文与种地”

在“七中”两年后,我在“教改”中开设了“语文和种地”题目。得到了毕业生欢迎,在多次研讨中,辽宁省报记者来信让校长打报告。当顾书良校长上报不久,“文革”运动便开始了,记者自然不能来采访了。“文革”后有很多毕业生给我来信,他们在运用“语文和种地”关系中,得到了粮食的大丰收。收到信多年来,心中始终都存在生态和生活相融的成功之梦。我梦中总没忘记唐代诗人的一句诗:“天下良图读与耕”。

(三)、“白菜理论”

“文革”后我被区教育局聘为视导员,视导员的任务在我心中如种白菜。白菜的价值何止是本身的物质性!我深深地体验出了它的品格价值,精神价值。这一品格精神价值对我从事教育工作,起到了启示启迪的作用,我把它称为“白菜理论”。

首先是白菜的适应性普及性。我们国家要求办大教育,要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心中早有必须贯彻白菜的大众性、普及性的理念。义务教育就是让家家都有“抱心菜”。

其次,办教育要学习白菜的终身奉献性,这一点不用多说,连“白菜根”都很有作用,搞教育的要有终身奉献精神。

再次,搞教育的人要学白菜的清廉性,要培养孩子的纯洁性,使之成为一个清白的人,对人有用的人。

第四,怎么样才能搞好教育?这就要学习团结协作精神,上下衔接精神。白菜成长的过程就是要循序渐进,紧密合作,你看白菜的叶帮是怎么成长的就悟出这些道理,教育就是要各部门同心协力,去伺弄好这四季不断的生态,贡献的白菜给人民终年的生活。

后来我由视导员到副局长、局长、教委主任。在这一段时间全区教育的工作理念,必须设置引领实际行动理念目标:“笨鸟先飞,早入森林;一龙治水,确保丰收;田忌赛马,稳操胜券。”

笨鸟先飞,当年我区首先要把幼儿园建设好,把幼儿园教师培养好。笨鸟先飞是本分,是根基,由此小学早入森林;一龙治水是九年义务教育,确保一贯制的成绩;到高中教育成绩是表现在高考比赛的胜利。这就是鸟、龙、马的“生态功能”作用。

1998年,我被老边区宣传部聘为《老边区报》文学版、教育版责任编辑。文学版,扎根本土;教育版培元化人,其理念为:“杏坛记策,砚池记润,学林记英,他山记石。”一张报纸,大众关注。在区报发刊十周年,《芦荻》编委会会员李广涛写了一首诗:“搭起平台为大众,一刊风采向高端。讯传信息九千件,诗载情怀五百篇。精湛展播速度快,文明铺垫路途款。百花齐放氛围好,社会和谐看老边。”

六、《芦荻》的主办方针 ,方向,理念,工程,未来。

由区报,区讯,而转到区刊《芦荻》之时,我首先敬重,遵照,参与区宣传部有关领导主办方针:“政治引领,问题导向,以文化人,服务基层。”做实际性工作。主办一部综合刊物的主要内容:一是文学作品,二是思辩作品,三是实用作品,四是汇艺作品。

其次是办刊方向。方向决定出路。《芦荻》办刊宗旨就是:“弘扬老边精神,传播老边文化,打造老边品牌,展示老边风采。”这是《芦荻》的定位,是《芦荻》的方向。

其三是《芦荻》的理念,工程,未来。

其理念已酝酿成熟:“植物情结,草根情怀,水质个性,生态平台,工程协作,创造品牌,科学实践,和谐未来。”

植物情结核心内容为:芳草母工程:包括“咏絮才”工程、“夺锦才”工程、“丝瓜”工程、“瓜豆”工程。

七、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

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习总书记曾说:“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习总书记曾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习总书记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些论说,在《芦荻》上都有文章。

尤其是习总书记两次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我深入的理解他的论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领导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学习第一次座谈会,我写了一篇《论说文艺的“五底”与“五如”》文章发表在《辽河》上。

文艺之底座人民大众。底座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文艺之底色中国精神。底色乃底之魂。

文艺之底线真善美。底线乃底之脉。

文艺之底气核心价值观。底气乃底之力。

文艺之底蕴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乃底之基。

以上“五底”之内容很明显是从理性方面试说的,不是各执其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在一起的一个衔接的整体。在这里我再写一篇《试说文艺的“五如”》之文,因为具象感情的印象(生态性),总比观念理性的论述先入脑入心。两篇文章是一共同体。习总书记这次文艺座谈会讲话形神兼备,意象融合,语言生动,比喻接地气,可谓“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既化“五常”之神,又融“五行”之韵,堪称文理自然相融的美文。

所谓“五常”就是“金,木,水,火,土”。

1、文艺之底座人民大众。是“五常”中的“土”。

2文艺之底色中国精神。是“五常”中的“木”。

3、文艺之底线真善美。是“五常”中的“火”。

4、文艺之底气核心价值观。是“五常”中的“水”。

5、文艺之底蕴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常”中的“金”。

以上的“土,木,火,水,金”是生态之具象。我在《芦荻》中都有诗文。

2014年学习习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体会到“嘱托”二字。我在《芦荻》中,写了“嘱”和“托”之“生态”诗。

1.嘱

大义“二为”同向行,人民“双百”核心鸣。

肩头责任号连角,笔下乾坤火炬明。

2.托

树上小鸟跃和啼,堂前呢喃雏燕习。

高空雄鹰翱翔视,湿地苇雁仰看齐。

两首小诗均含“生态”思想。

八、我写“人与自然”的日记,我爱梁衡“树”的 怀抱,我作“杏、梅、竹、芦”四园散文集。

1、我写人与自然的日记

每天早晨五点钟,我必拿日记本看中央节目:“人与自然”。“人与自然”栏目的 核心内容:“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引领中国迈向新境界。”

方方面面的具体内容:山、水、林、田、湖、草;人、兽、鸟、鱼、虫。“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秉称天人合一。一是顺应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二是国家现代建设的需要。

2、我爱梁衡“树的怀抱”。

梁衡说:“也许我的姓氏中有一个‘木’字,就特别的爱树。我的童年是在爬树、摘果和吹柳笛中度过的。树木是我的怀抱。以后长大了更知道树木是人类、是地球的怀抱。树之不存,人将无处。”

“怀抱”是什么?我的理解认定是“理想”。梁衡的理想,我认为无论找树、写树、还是画树都是圆他的一个梦。

比如,他找到了树,就是找到了历史。从三门峡的一棵唐槐树,他就读出了唐玄宗,杜甫,直到刘少奇,彭德怀的经历,时空从唐朝穿越到现代。他的树不再是沉默无言的木头,而是一个见证了中州大地天灾人祸的精灵。

3.我作“杏”、“荷”、“竹”、“芦”四园散文集

1、1991年《杏园春秋》是在大连出版社出版的,那时我正在老边区教委工作。工作内容,理念是在前文“未名塘”,“语文与种地”、“白菜理论”中。

2、2004年《荷园梅舍》是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发行的。那时我正在《老边区报》《老边区讯》任编辑,《芦荻》专版两项:一项为文学专版,一项为“教育专版”内容,理念前已有,不再重复

3、2011年《竹园微雨》是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6年改为“老边区刊”。区刊名为《芦荻》。我任责任编辑,主办单位是区宣传部。《芦荻》的宗旨,方针,方向,理念,工程,品牌等,均我操作,内容在《竹园微雨》中均有其内涵。

4、《芦园荻圃》正在操作中,内容是我的生态生活记。

总之,我“八记”核心的“怀抱”:“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之梦。

(本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