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2日
营口盐业有限责任公司多品种盐场
雪花盐系列产品
主播推介营口大酱
姜窖里的盖州徐屯生姜
成品盐装车
雪花盐自动生产线
成品盐质量抽检
厂区内的酱缸展示
生产工序展示
工人在发酵车间测酱温
酱品装袋
酱类产品热卖
姜窖日常维护
营口盐业有限责任公司制盐场
本报记者 崔薇薇 孙文茹/文 于小淳/摄
世界上有太多美味的食物。但是,真正让味道发生奇妙转变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调味品。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我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调味”。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对于调味品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与调味品相关的营口企业,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旺盛生长期。
营口特产的调味品,不仅丰富了家乡人舌尖上的味道,更让营口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鲜亮”——
盐:宫廷咸菜,营口精盐腌制
营口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武帝时,辽东郡(范围约在今辽宁省)就在“平郭”(一说在今熊岳疗养院处,一说在盖州城关处)设盐官,成为东北置“盐官之始”。此后,历经各朝代开发,营口盐业得到飞速发展。
清代,营口的盐业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被称为中国北方三大盐场之一。营口地区所产的盐不仅产量高,质量更属上乘。由于营口海盐色泽洁白、纯度高、口感好,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决定,由牛盖局(营口盐场)每年上交6.6万斤海盐,作为宫廷用盐。
200多年来,营口海盐作为贡盐,连年不断地被运往京城。提起这段历史,很多家乡老一辈人都自豪地说:“连宫廷咸菜,都是由咱营口盐腌制的呢!”
在30岁以上营口人的记忆碎片中,一定有一条长长的盐场小火车道,其建成及使用和营口盐密切相关。1938年,日本人在营口修建轻便铁路,1939年秋季完工,专门运输营口盐场生产的食盐。新中国成立后,这条南北走向穿越市区的运盐火车道,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由于物资匮乏,沿着铁轨捡拾大粒盐,成了铁道沿线很多居民的“习惯”,这些盐足够他们在一段时间里做菜、腌咸货了。
曾经驰名天下的营口盐场,如今是什么样子呢?
守护好营口这片“银滩”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市区东南部的营口盐业有限责任公司,这里是“海花”牌系列食用盐的绿色原料生产基地。公司质管中心主任张进乐介绍,该公司制盐场是在营口盐场东部制盐场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集海盐生产的扒盐、集坨、装卸、运输服务于一体,技术先进,设备精良,基本实现了海盐生产机械化。
在多品种盐场厂区内,记者看到了堆成小山状的雪白的盐,“这些是从制盐场拉过来的原盐,经过滩晒后,到这里进行加工。”张进乐说。
原盐经铲车送入原盐仓后,通过运输皮带进入粉碎机,再经过两个传输带,最后进入装袋流程。
“这部分加工的是工业盐,工艺相对简单。如果是食用盐,流程就要细致多了。”张进乐一边说,一边领记者来到粉碎洗涤盐车间。在这里,原盐经过粉碎洗涤、离心脱水、干燥、筛分、色选、加碘等步骤,才能生产为成品。当然还少不了两道质量抽检。
“粉碎洗涤盐,可以用来炖菜、腌菜;二级盐,供给加工厂生产用;一级盐,在另一个厂区加工生产。”
公司总经理于福勋告诉记者,作为东北最大的民食盐生产基地,该公司坚持自然纳潮,生产高品质海盐,海花品牌在全国市场颇负盛名。他说,海盐和井盐、矿盐相比,不具备价格优势。公司注重产品品质,坚决不搞价格战。“下一步,我们将在原有的绿色食品用盐、食用盐、畜牧盐、工业盐四大系列基础上,通过设备改造、更新,研发中高端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升级换代,力求将海花品牌做大做强。”
“我们公司的制盐场所依托的海区,无工业污染,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具有生产优质海盐的自然优势。我在盐厂工作30多年了,对这里有着深厚而特殊的感情。我相信,有优质原料、有良好市场、有品牌支撑,我们一定会越做越好。作为营口人,我们一定守护好这片‘银滩’!”于福勋说。
高端盐走入百姓视野
中国人烹饪菜肴,追求色、香、味俱全。鲜美诱人的同时,也因高盐、高油饱受质疑。随着健康食盐的生活理念逐渐流行,商场里的盐品变得五花八门,雪花盐、低钠盐、海藻盐、竹盐、玫瑰盐……种类繁多,各有千秋。那么,生活中我们该怎样选盐呢?记者咨询了业内人士高山。
营口人高山和哥哥高翔,在河北黄骅经营黄骅通宝特种盐有限公司(前身为河北省盐业公司)。经重新改造、扩建,于2017年投入生产。产品主要包括雪花盐、低钠盐、海藻碘盐、精纯盐、腌制海盐、粉碎洗涤盐、海产品加工用盐等。
黄骅市是国内海盐的主要产地之一,该公司是全国第一家生产雪花盐的企业,为国家海湖盐检测中心制定雪花盐标准提供重要依据。
“2017年国家取消食盐限价之前,百姓普遍对食盐了解甚少,除了加碘、不加碘之外,几乎没有其它概念。其实在发达国家或国内大城市,盐的用法是很讲究的。用对了,对身体更为有益。比如,按食品安全相关规定,产品要明确标注不宜食用人群。”
据高山介绍,近年来,该公司在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城市销售雪花盐等高端食盐。具有家乡情怀的哥俩,专门在营口成立了一个销售点,每年销往营口的食盐达1000吨。
“雪花盐可以说是海盐中的极品。”高山介绍说,“它不含任何抗结剂,是老年人和心脑血管人群日常生活中的首选,称得上是食盐中的‘劳斯莱斯’。”
负责辽宁地区产品推广的高山颇为提倡健康用盐。他认为,随着健康理念深入人心,高端盐也将走入寻常百姓视野,成为未来趋势。
酱:老牌新秀,成就饕餮盛宴
人间四月芳菲时,营口人的餐桌上,开始出现俏生生、翠盈盈的野菜的身影。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一碗或咸或甜、或酸或辣的浓淡相宜、唇齿鲜香的酱。
营口大酱的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据史料记载,清末及民国初年,营口是东北地区最繁华的水旱码头,也是大豆出口的中转站。自营口代牛庄开埠以来,国外和内地货轮纷纷驶入营口港,装运大豆及豆油、豆饼,行销国内外。大豆作为营口本地酱园的原料,被制作成大酱。
百年老店,触发生机
“郑友和”是营口老字号企业,其酱园已有百余年历史。“……我们坚持用品质好的黄豆做原材料,加上营口特产的海盐,酿造出的大酱干稀适中、鲜咸适口、酱香浓郁。”日前,在一次企业直播活动中,公司副总经理张岱与网友们分享了郑友和酱品的特点。他介绍说,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南北方的酿酱工艺也有所不同,“北方酱咸而干、颜色深,南方酱甜而稀、颜色浅。我们把南北方酿酱工艺做了整合,咸中带鲜,自成一派。营口很多大酒店、特色饭店都在用我家的调味品,同时我们的产品更是销往全国各地。”
女主播推介“家乡好货”时谈到,去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实体企业举步维艰。郑友和借助老边网红小镇的生态优势,打开了销售渠道,销售额不降反增,百年老店在新电商平台触发了新生机。
走进厂区,记者看到数十个容量为100吨的不锈钢罐。张岱笑称,这是“特大号的酱缸”,存放的都是酿造中的酱。他告诉记者,想酿出好酱,酿造的时间成本也要大大增加。为追求品质,在酿造技术上,他们坚持采用传统酿酱工艺,纯黄豆发酵,晒足180天,有时甚至需要更长时间。
好的品质,为企业进一步打开市场奠定了基础。目前,公司已生产研发出酱、酱油、料酒、蚝油、食醋5大类、140个单品。张岱表示,公司将以营口大酱为基础,研发更多种口味的新产品,适应消费群体年轻化的市场环境,增加产品附加值,适应社交电商需要。
满满都是家乡的味道
2009年,刚刚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刘耀华选择了回乡创业,成立了大石桥香之源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民以食为天。大酱作为营口当地的特色食品、调味品,有着悠久历史。创办这样一家企业,也是从发展家乡特色食品这一想法出发的。”刘耀华说。
在她的儿时记忆中,总抹不去姥爷在家酿制农家酱的场景:“蒸豆,将熟豆子拍成酱块,冬天挂在房梁上晾晒,开春把酱下到酱缸里,经过一个夏天的发酵,上秋就可以吃了……”做酱的流程,深深印在刘耀华的脑海里。“姥爷做的菜特别好吃,因为他都是用纯手工酿造的农家酱烹饪的菜,满满的都是家乡的味道。”
作为一个食品行业的“门外汉”,她一点点地从基础的生物工程学起,从酱料发酵到企业管理,一步一个脚印。“规模化生产不像自酿酱品那样简单,包含很复杂的工序。”为此,她远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培训,学习各地先进的生产工艺,结合东北特有的酱料制作工艺,研制特色产品。
经历了十余年的沉淀与发展,“香之源”已被广大用户认可,产品远销省内外。
“我们的产品采用非转基因优质大豆酿造,不添加任何代用料;家乡水资源丰富,没有污染,我们用的是过滤后的地下深井水。天时地利,加上先进的制作工艺及后天努力,自然能生产出好产品。”刘耀华说。
姜:辽宁之最,蕴藏盖州徐屯
考考你:“厨房三宝”是什么?
答案:葱、姜、蒜。
近几年,这3种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生活调味品,屡屡在国内蔬菜市场,以向前“葱”、“姜”你军、“蒜”你狠的“高富帅”形象,向价格高地发起凶猛冲击,以此向人们一次次证明:我们并非无关紧要的存在。
厨房三宝,营口自古有之。据《盖州县志》记载,葱,古又称菜伯,为蔬中之副佐品,有“龙角”“羊角”之别,俗呼曰大葱。盖越大越佳,小者过辣,其寿至长,可随意移栽,故为四时常备之蔬。蒜,有“紫皮”“白皮”二种,紫皮瓣大,白皮瓣小。四五月间,其苗可食,味颇鲜,俗称蒜豪,亦曰蒜苗,野蒜称小根菜。
闲言打住。下面,我们来特别说说——姜。
生姜在营菜之中,既可作主料,又可作辅料,更可作调料。还可以加工成姜粉、姜干、姜汁、姜片、姜糖等产品。
盖州市徐屯镇龙湾村的生姜生产已有60多年历史,有“生姜第一村”之称。这里是东北最大的生姜种植基地,徐屯生姜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往往是生姜还长在地里,就被外地客户订购一空。”说这话的,是龙湾村支部书记张明东,“我们这里的生姜在长期栽培和自然选择下,形成了特有的产品:姜块肥硕,肉质较厚,辛辣味特浓,富含多种营养元素。”
盖州徐屯龙湾村的生姜因其独特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生长得块大肉厚、表皮光滑、具有较浓的辛香味,营养成分均高于其它地区同类产品。且含水分较低、姜皮较厚、耐储存,适宜长距离运输,不仅销往国内大中城市,还出口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秋天采集的生姜,怎么储存到来年春天不会腐烂呢?张明东指着村委会附近的一座土山,道出了龙湾村人的储藏“法宝”——姜窖。
初春时节,远远望去,土山显得有些荒凉,却蕴藏着财富和宝藏,姜窖就建在山腰处的一个个山洞里。记者跟随村民张明旭走进一个山洞,弯腰进入,借着电筒光,只见山洞两旁摆满了被沙土掩盖的生姜。张明旭用手扒拉开沙土,把一块块新鲜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生姜从沙土里取出来,展现在眼前。
据张明东介绍,姜窖的直径一般为2米,内部冬暖夏凉,平均温度15℃左右,是保存生姜的最佳温度。采用一层生姜一层沙的储藏方法,不用药物处理,杜绝了农药残留问题。同时,窖储生姜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合理满足供需,避免价格风险,实是“姜”你军的一步妙棋。
要传承,更要创新。为满足不同年龄消费者的口味,营口的调味品企业,都在光荣与梦想的征途上快速奔跑,篇幅所限,无法一一赘述。相信通过持续发展,营口调味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不断扩大,为更多家庭的餐桌上,添加营口的味道。
总 监 制:张国鹏 张 永
监 制:魏秀葵 赵文刚
顾 问:阎 海(市博物馆馆长)
策划执行:隋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