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源话清明

2021年04月02日

清明节是一个凝聚着多元文化的节日,它至少有六重含义。

一为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时,气清景明,万机勃发。

二为农事,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过了清明,开始农忙。

三为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清明禁火,或为拜火的遗风。

四为踏青,就是桃花盛开,民众踏青郊游。

五为民俗,清明射柳,是一种寓军事于娱乐的节日活动。

六为扫墓。

探古寻源,就是在历史长河中,摸寻有关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卡片,因为那里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安顿着我们的心灵。

历史上,先有作为节气的清明,形成节日的清明要晚近千年

祭祀扫墓是清明节永恒的主题。但事实上,早在“清明”一词出现前,我们的祖先早已开始进行类似的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丧葬祭奠行为,可以追溯到大约三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在山顶洞人室中发现的3具骸骨周围,散布着赤铁矿的粉末和一些陪葬品,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人类就已经开始对亡者进行悼念。

到了殷商时期,祭祀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商人崇拜神,包括天上诸神、祖先神、地上诸神,所以商人很注重祭祀,几乎每两三天就有一次祭祀活动,频繁的祭祀活动渐渐演变成了“周祭制度”。

与商朝相比,周人对墓葬十分重视,设有专门的官员分别掌管王、侯、卿大夫、士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周礼·春官·家人》记载:“凡祭墓,为尸”,可见早在西周时就有祭墓之俗。《礼记·檀弓下》也记载了关于“哭墓”“展墓”“式墓”等不同的扫墓方法和内容。

“清明”一词,最早也出现在这一时期,例如《管子》中就有“清明发禁”之说,《国语》中则记载:一年中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不过当时,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包括祭祖的内容,并没有明确定在清明日,更不用说现在的清明节了。

众所周知,清明既是一个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历史上,先有作为节气的清明,形成节日的清明要晚将近1000年。两者的区别是,节气的清明,单纯反映物候的变化和时令的顺序,是一个用来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点,而作为节日的清明,包括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

直到汉代,我国才由原始社会的“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和太初历。《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意思是说春分过后15日为清明节。《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万物生长的大好时机。此时农人始事耕作,一年的劳作也从此开始。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在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中,与清明关联最紧密的是冬至,因为冬至是其中最先确定的节气,其他的节气都是按照冬至的日期顺推而成的。清明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时间是冬至后的第107天,大约是公历4月5日前后,或早一天,或晚一天。在每年的这一天,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

清明节俗起源于寒食节,介子推只是个“感人的故事”

清明节俗起源于寒食节,一直是不争的事实。关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被迫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送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以为意,带着母亲避居山中。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觉得心中有愧,于是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出仕,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最后介子推母子俩被烧死在了柳树下。人们在他身后的柳树树洞中发现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介子推的感人故事,最早记载于汉末的《东周列国志》,但春秋战国时期最权威的史书《左传》《史记》等均未收录,可见这一传说并不可靠。根据目前的资料,寒食节的习俗可能起源于周代,一直到了汉末,蔡邕的《琴操》才将禁火与介子推附会在一起。不过蔡邕并没有把禁火时间放在清明前后,而是说“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这故事真正流行起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武帝曹操《明罚令》有“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陆翙《邺中记》也有类似的记载:“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糗是也。”又因为晋朝与春秋时期的晋国同属“晋”字,人们就更加深信介子推的传说,寒食节禁火的风俗更加流传开来。

唐代是我国节日风俗划时代的裂变时期。根据现有的资料,清明节真正兴起也正是在唐代。唐朝十分重视儒家治国,讲求“以孝行天下”,拜扫祭祖之风更加兴盛。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唐太宗李世民对当地浓厚的寒食习俗十分留恋,所以把这一习俗带到了长安城,这可以说是寒食节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唐代通过最权威的礼法,把寒食节确定在了每年清明日之前。《开元礼》中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

随着寒食节被人淡化

以扫墓、游春为主的清明成为了春天的第一大节

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和伦理观念的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自然更加受到重视,得到发展。宋朝明文规定:为了悼念亡亲,以表孝道,从寒食至清明3日,各阶层均需祭扫陵墓。这时,寒食与清明真正融为一个节日。

根据宋代《梦梁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不限男女,往往是举家出动,于是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便成为社会全体都亲身参与的事情,数日间郊野人群往来不绝,规模十分盛大。

元代废除了火禁,寒食节的地位因此进一步下降。但同时,元代对清明祭扫依然十分重视,这从他们的放假制度可见一斑:300里内放假10天,300里外按照回家路程的远近酌情增加。

经过了宋元时代,寒食节逐渐被人们淡化,以扫墓、游春为主的清明已经成为了春天的第一大节。

到了明清两代,清明节俗已普及到全国,但各地风俗却各有不同。总的来说,清明节在南方北方冷热不一,形成了两种色调。

在《燕京岁时记》中,记录了古时北方过清明节的习惯:“清明即寒食,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而已。”尽管北方人不太重视,但扫墓还是有一定特色的。除一般祭品外,要用五色纸制成幡盖,放在墓左边,等待祭祀完毕后,子孙要亲手拿着纸幡在墓前焚化。在清代,也有清明节北方荡秋千、放风筝的记载。由此可见,当时在北方尽管不像唐宋时期那样重视清明,但节日活动依然保留着古风。

相较之下,古时南方的清明节要热闹多了。清明节不断地在南方各地发展兴盛开来,这与宋代以后文化中心南移产生的巨大影响有关。

明清时过清明节最讲究的当属扬州、杭州一带。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描写了明代扬州地区的清明乐游场景。在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居民和乡客,以及南来北往的商贾,乃至城中好事之徒,纷纷走向郊野。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劈沅弹筝。少年浪子竞逐相扑,孩子们追着风筝,老和尚忙着为人说因果……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彩霞升起,回城的车马纷至沓来,那些平日里紧闭闺门的宦门淑秀,这时也不避讳,把车上的幕帘都掀开了,与形形色色的人们一道竞相回城。

根据《清嘉录》记载,杭州清明节时,满街都是叫卖杨柳的喊声,这是继承了唐代的插柳戴柳的逸风。

时至今日,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清明节最重要的礼俗仍是祭祀

清明扫墓是普遍的民众社会心理。这种心理特征是“感恩”。

在中国,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陲,都有清明扫墓的习俗。这主要是对先祖、对先贤、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

于先祖,《孝经》开宗明义说:“夫孝,始于事亲。”为什么要事亲呢?道理很简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对子女有生养、抚育、教导、慈爱的大恩大德,所以对待父母——生要孝养,病要孝侍,死要孝葬,清明时节要孝祭。古人很重视孝,认为“五刑三千,不孝为大”。扫墓活动即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

于先贤,对直系血缘祖先是这样,对中华始祖黄帝也是这样,陕西黄陵,现在每年到了清明时节,都要举行海内外华人的庄重公祭。对孔子、孟子、老子、孙子等先贤,还有对元、明、清三代为北京、为国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和于谦、袁崇焕等先贤,以及其他先贤,都要心敬、行敬,在清明节扫墓期间,别忘记他们,要敬祭先贤。

于先烈,100年来,他们为民族的解放,为民众的正义,为抵御外敌侵略,为救民于水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值得后人敬仰,也在清明节进行祭奠。

清明祭奠先祖、先贤、先烈,重在感恩。对先祖要感恩,对先贤要感恩,对先烈要感恩。感恩,则重在敬。重视“敬”字:“修德之功,莫大于敬。”敬,要敬天、敬地、敬祖、敬民、敬业、敬己。古人云:念念敬,时时敬,事事敬,处处敬。就是每念、每时、每事、每地都要敬。心存虔敬,行必谦恭;做人处事,谦虚谨慎。古人的修养箴言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值得记取。

本报综合 文汇报 中国文明网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