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身经历的营口变迁

2021年05月10日

张振华

1949年4月5日,我被组织安排到营口工作,起初担任繁荣区委书记,后任市供销社主任。1950年10月,30岁刚出头的我被任命为副市长。

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回想我刚走进营口时,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座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城市。多数工商业停产、停业或倒闭。一个9万多人口的城市,竟有两万多人失业。由于日本侵略者对营口长达14年的残酷统治和疯狂掠夺,加上后来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使营口的大批工商业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加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造成农业严重歉收,粮价暴涨,数万市民生活没有着落。饥饿使很多百姓变成大脑袋、小细脖、高肋骨、大凸肚,时常能看到横躺在路边的“路倒”(倒在路上死亡或奄奄一息的人)。有的百姓为了不被饿死,竟然将家中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卖到黑山一带,以换取两斗高粱充饥……

当时,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我们决定,用营口的特产海盐,到彰武、黑山、新立屯、北镇一带去换粮食。于是,政府组织1000多人,硬是靠肩挑车拉,弄回来几万斤粮食,算是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为了保证后续的粮食供应,我们又从周围农村收购稻草和芦苇,组建了数十个织席合作社和草袋子编制织厂,组织市民编苇席子、大草袋子。接下来,把这些产品运到外地,换回粮食,分给群众。

恢复和发展生产是重中之重

吃饭问题缓解后,市委、市政府立即着手恢复和发展生产。当时,营口只有造纸厂、卷烟厂、纺织厂、盐场等几家企业,设备损坏严重,技术也比较落后,更重要的是缺少资金和原材料,想恢复生产真是困难重重!“因陋就简,精打细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这是我们当时的方针。没有钱盖厂房,就鼓励修补旧厂房和租用民房;没有资金更新设备,就组织技术人员自制简易设备,改装闲置设备。“一五”期间,市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款150多万元,以小额贷款的形式为每个项目贷款5—10万元。钱虽然少,但这些钱运转起来,1元钱能顶几元钱花。企业挣钱后,再用于扩大再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当时叫“滚雪球”和“母鸡下蛋孵小鸡”。市轴承厂、电火花厂、化工厂、化学油脂厂、针织一厂等都是那时建起来的。

营口发展速度在全省名列前茅

1956年4月,我当选市长。6月,又当选为市委书记处书记。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发展地方工业的工作中,使营口市提前1年零3个月完成“一五计划”,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000万元增长到1957年的2.36亿元,营口市的发展速度在辽宁省名列前茅。1958年3月16日,《辽宁日报》发表了《营口市地方工业发展的经验》的文章,还配发了省委批示:“营口市委领导发展地方工业的经验是成功的,可贵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省委号召各市、地、县(旗)委和所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都应当重视营口市办地方工业的经验。”

从“半开放”到全面开放

1984年5月4日,国务院宣布全国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当时市委认为,中央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已定,我们一定要抓住新的机遇,努力创造开放条件,争取赶上全国沿海城市开放的步伐。从此,全市上下憋足一股劲儿:挤,也要挤上这班车;争,也要把开放争到手。在市委、市政府的多年努力下,1985年3月23日,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营口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某些权限的批复》,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半开放”待遇。

此后,营口人民大胆解放思想,以“争的精神”“闯的精神”“干的精神”,创造出了营口人提倡和发扬的“营口精神”。“营口精神”使营口人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营口方式”和“营口速度”,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1988年3月,国务院决定,营口市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从此,营口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

对营口今后的展望和企盼

营口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首先,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大米、水果、海产品丰富,交通方便。营口海岸线地带总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这是营口独一无二的优势,其它城市无法比拟。如果将这些沿海地带开发出来,再经过年轻一代人数年的拼搏,营口必将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回顾营口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断言,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铸辉煌。全国是这样,营口也将是这样!

(张振华 1919年4月出生,山东莱芜县人。1938年10月参加革命,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莱芜县常庄乡东邢村农会会长、莱芜县常庄区宣传干事,辽阳县政府民政科科长、七岭区区长,营口市繁荣区委书记、市供销联社主任,市政府秘书长,营口市副市长、市长,市委副书记、书记兼市长、代理第一书记,阜新市委副书记,营口市委书记,省顾委委员。1990年12月离职。2009年7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