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角兽 增蕴添趣的中国“宠”

2021年05月14日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宫,里面承载着巍峨壮丽的宫殿,琳琅满目的珍宝以及引人深思的故事……来到故宫的朋友有没有注意过,在一片金色的屋顶上常常蹲着一串造型精巧的角兽。

这些角兽每天闲坐在宫殿的屋顶之上瞭望,有什么作用吗?可不要小觑这些角兽,它们背后隐藏着很多颇为考究的小秘密。有的从结构上使木质为主体的建筑本身更加稳固,有的则用来防护自然灾害,有的则在功用外还兼具观赏和装饰价值。

不得不说,拥有近万间宫室的紫禁城,写下了我国古典建筑领域的巅峰一笔,也将角兽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如果想追溯和了解角兽,故宫毋庸置疑是一座巨大且独一无二的宝库。

神通广大的中国“宠”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在屋脊上建这些角兽?这些角兽是从哪儿来的?它们又分别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在一开始,这单纯就是个技术问题。“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通俗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大特色——瓦片屋顶。故宫特有的黄色琉璃瓦片固然看上去气派非凡,却依然逃不脱一个与生俱来的缺点:容易脱落。而在屋脊部分,瓦片的形态不同于主体部分,更加窄小,也自然更不容易在受到外力摧残时保持不脱落。那怎么办呢?于是我们智慧的先人们就想到了用铁钉来固定瓦片的办法。

铁钉?太丑了吧,而且风吹日晒,铁钉被侵蚀了以后,岂不是会变得又不顶用又难看?是的,住在宫殿里的人也这么想。所以我们的智慧先人们又决定,给这些铁钉装饰一下,让它们来个大变身吧!于是,小角兽们就这样登场了。

原来在这些角兽的脚下,都隐藏着十分锋利的铁钉,能够将琉璃瓦牢牢地固定在檐脊之上。角兽就像铁钉的“衣服”,既美观又起到了保护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屋檐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您可能也见到过有些宫殿的角兽已被磨损得面目全非,或是干脆脱落不全,这恰恰说明了这些角兽在经年的岁月里,见证过几百年朝代更替和风霜雨雪,对所在宫殿的忠实守护,它们脚下的铁钉,可都还牢固地贯穿在瓦片中央呢!

您可能又要问了,“衣服”应该也是有讲究的吧?这就要讲到第二个问题了。当初人们选择什么来守护宫殿,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就成了一个文化问题。

这些年人们对故宫的关注越来越多,网络上就流行着一句话:“像那些整日争斗的后宫嫔妃一样,不是每一种动物,都能在紫禁城里谋得一席之地的。”这话可一点儿都没错。大到太和门前的铜狮,小到我们今天要讲的角兽,都不例外。所以,别小瞧这些角兽,它们都是大有背景和来头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古典建筑采用传统的木质结构,经常会遭遇雷劈,极易引发火灾。所以人们赋予角兽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祈雨防火。此外,为了显示皇室威严、寄托美好的愿望,这些造型多变、各怀神通的角兽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力和寓意,在人们的幻想中能够帮助殿内之人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带来祥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就像西方神话故事中诸神的坐骑或武器,是我们中国神话里的吉祥物,是独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宠”。

从单纯解决技术难题到富含底蕴,文化让我们的建筑充满了吸引世界的魅力。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就曾这样评价故宫的角兽们——“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人们从神话故事中选取了十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中国“宠”,让它们为自己赖以生存的殿堂保驾护航。那么,角兽们分别都是什么呢?下面就来逐个给大家列一列。

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狎鱼、狻猊(suān ní)、獬豸(xièzhì)、斗牛、行什。

骑凤仙人的由来

我们看到的角兽都规规矩矩地排着队,按照刚刚逐一介绍的顺序,人们为它们编了一个顺口溜: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

细心的您这时候恐怕发现了,不对啊,那太和殿的屋脊上怎么一共有11个角兽呢?如果您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管哪一座宫殿的屋脊上,站在最前面的都不是我们上述所列的角兽之一,而是活脱脱一位人物的造型,这个人有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叫“骑凤仙人”。他虽不在十大角兽之列,却是个永不缺席的领队,而他的作用,就是用来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块瓦。

关于“骑凤仙人”的由来有两个不同的传说。一个版本中,“骑凤仙人”究竟骑的是凤还是鸡,都存在争议。因为传说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平庸无才,却总想着靠姜子牙往上爬。一天,姜子牙告诫他:“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古代建筑师们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提醒居住者知足常乐,若存有非分之想,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虽然这个版本的传说基调诙谐,却蕴含着封建制度中严苛的处世哲学,十分值得深思。

另一个版本的传说则比较玄幻,说这位仙人是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缗王,他在败北后被追兵紧逼,逃到江边,危急之中,遇一大鸟。于是,齐缗王骑上大鸟,渡江而去,化险为夷。因此古建上将他安排在屋脊首位,表示腾空飞翔、逢凶化吉。

从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看,角兽的应用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多学问,也经过了千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唐宋时,角兽只有一只,之后逐渐增加到数目不等的蹲兽,直到清代才最终形成了今天常见的队列形态。

而跟在“骑凤仙人”身后角兽的数量,则堪称“角兽文化”的另一精髓所在。

角兽们个个是神通广大的中国“宠”,自然不能随叫随到,好在它们很遵守顺序,一座宫殿,究竟会依次派几个角兽来驻守,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要根据宫殿的等级、大小等来决定。而全体十个角兽都到齐了的,纵观全国,也只有故宫太和殿独一份。十样俱全,天下无二。可见清代的皇权多么至高无上,只有皇帝才配享有这种“十全十美”的待遇。

除此之外,故宫里角兽数量比较多的宫殿还有乾清宫,是皇帝理政和居住的地方,地位仅次于太和殿,角兽中走得最慢的“行什”不见踪迹,总共出现了9个。坤宁宫一般是皇后或太后的寝宫,清代也用来祭神和举行皇室婚礼,也比较尊贵,角兽数量为7个。而数目众多的东西六宫普遍是后妃们的居所,宫中主殿上的角兽通常为5个。最少的当属宫墙门檐,角兽只有1个,几乎是永不缺席的“龙”。北京晚报

相关链接

龙:龙是天子化身。自秦始皇被称为“祖龙”、汉初刘邦时“龙”正式作为皇帝的代称出现后,历代帝王都认为“龙为君像”,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龙的形象因此成为了皇帝的代表和象征。龙之所以具有这种文化象征意义,是和传说及神话中龙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的无比神通有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几千年来龙常常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独家专利”,是皇权的代名词,皇帝自比为“真龙天子”,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权。在这里,龙寓意帝王。

凤:凤本意凤鸟,后因凤凰合体,成为凤凰的简称。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通称凤凰。凤凰在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凤是百鸟之首,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凤”其甲骨文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所不在,及灵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为至高至大之意。在这里,凤寓意吉祥美好,亦是皇权的象征,寓意皇后嫔妃。

狮子:狮子相貌凶猛,勇不可挡,威震四方,是百兽之王。明朝航海家马欢著《瀛涯胜览》有:“狮子形如虎,黑黄无斑,头大口阔,尾尖毛多,黑长如缨,声吼如雷,诸兽见之,伏不敢起,乃兽中之王也”。它高贵、尊严,极具王者风范;它威武、吉祥,被奉为护国镇邦之宝。对于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而言,狮子威严形象成为消灾避邪、维护利益的象征。他们认为狮子不但可以辟邪,而且可以带来祥瑞之气。因此,狮子成为一种形象威严的镇殿之宝。在这里,狮子寓意护卫皇权。

天马:我国古代天马的形象通常为奔腾的骏马,无双翼,为战神,表现了汉民族的尚武精神。汉朝时,天马是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状如马,能日行千里,追风逐日,是人们心目中的神马。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礼乐志》记载有:“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俶傥,精权奇,籋浮云,晻上驰。体容与,迣万里,今安在,龙为友”。天马拥有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拼搏进取的勇气,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图腾之一。在这里,天马有双翼,寓意护卫帝王的天空战神。

海马:“海马”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海中的马。海马外形与天马类似,高大威猛,有着优秀的品质,为瑞兽。海马给人的印象是奔放、英俊、活力,具有超常的感知力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它们能在波涛汹涌、深不可测的大海中穿行,敢于抵抗海中凶险的猛兽,是主人的忠实助手,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勇敢、胜利的象征。海马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驱除海中邪恶,护卫主人平安。在这里,海马寓意护卫帝王的海中战神。

神兽的文化内涵

周 乾

押鱼:押鱼又称狎鱼,是海中的一种异兽,其外形特点为龙首鱼尾、前足有爪、后背有脊。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押鱼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兽,它能喷出水柱,灭火防火。这种能力是紫禁城古建筑非常需要的。紫禁城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很容易着火。紫禁城自建成以来,在历史上多次着火,如太和殿即在历史上曾历经5次火灾。押鱼以龙与鱼组合的形象,坐落在紫禁城古建筑屋顶之上,既体现了紫禁城作为帝王的场所的形象需要(龙),又兼备海底鱼类的特征。在这里,押鱼的主要寓意为灭火防灾。

狻猊(suān ní):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头披长长的鬃毛,因此又名“披头”。“狻猊”一词最早出自汉代辞书《尔雅·释兽》:“狻麑如虦猫,食虎豹”。郭璞注:“即师子也,出西域”。西周书籍《穆天子传》卷一有:“狻猊,野马走五百里。”郭璞注解说明:“狻猊,师子,亦食虎豹。”由上可知,狻猊是外形接近狮子的猛兽,与狮子一样威猛,具有善于奔跑、凶猛无比、能食虎豹的特点,亦是威武百兽的率从。在这里,狻猊寓意护佑帝王平安的神兽。

獬豸(xièzhì):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清朝乾隆年间的《兽谱》对獬豸亦有描述,即“獬豸,似山羊,一角,一名神羊,一名解。生东北荒中,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亦名任法兽。故执宪者以其角形为冠”。“法”的繁体字为“灋”(fǎ),而“灋”由“氵”、“廌”、“去”三部分组成。其中,“氵”表示司法平如水;“去”表示去掉不平之处;“廌”(zhì)就是指獬豸。因而,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在这里寓意着皇权及封建礼制神圣不可侵犯,是维护帝王统治的工具代言。因而,此处的獬豸寓意护卫皇权的神兽。

斗牛:是传说中的一种虬龙(一种有角的龙),其外形特征为牛头龙身,牛身有鱼鳞,尾巴类似鱼鳍。斗牛与狎鱼作用相近,为镇水兽。在古代,水患之地多以牛镇之。清代学者吴长元写的《宸垣识略》记载有:“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由此可知,斗牛是一种兴云作雨、镇火防灾的瑞兽,其常常盘缠在屋脊或房檐之上,可遏制水患的发生,因此常常用来用于避邪、镇水。在这里,斗牛的主要寓意为紫禁城宫殿灭火防灾。

行什:在故宫宫殿建筑中,仅太和殿屋顶有行什神兽。之所以被称为“行什”,是因为该神兽在太和殿屋顶排行第十。从外形特征看,行什面部五官奇特,眉毛翻卷,环眼暴睛,朝天鼻,鸟嚎嘴,两獠牙,身材壮实,乳凸腹鼓,肩部后方还拖着一对翅膀,双手交叉拄着一杆金刚杵,手掌为十指,但脚部却为四趾,造型似鹰爪。其造型与雷震子有着多处类似之处。而雷震子在古代多与雷公等同,是主管打雷的神。太和殿在历史上多次着火,其主要原因与遭受雷击有关。因此,行什的主要寓意是防雷。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