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老街老字号(3)

宝和堂:药品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2021年06月22日

营口自十九世纪中叶发展成为东北药材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后,开始了药材加工和中成药生产,人参、鹿茸等原生中药材则直接装船转运。东北各地药材云集营口,经加工或粗加工后,销往南方各省、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及日本、英、法等国;南方药材运抵营口,经加工后销往东北各地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走南闯北到营口

药都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从明清开始,其药材市场依附全国各地商帮对药王庙会的祭祀活动而逐渐扩大,成为北方乃至全国的药材集散中心,也是中药商卜家的大本营。

明末时,安国县城关区南关村有卜家做起了中药材生意,后来开办中药字号并能左右当地药材市场;清初雍正年间,卜氏家族开设专做关外药材生意的线路,来到关东重地盛京(今沈阳)大批量销售安国的中药材,到了乾隆年间,随着买卖不断做大,卜家在今沈阳中街开办“宝和堂”中药店铺。

清代的没沟营口岸(营口名称即由此演变而来)从雍正到嘉道年间处于不断发展阶段,特别是从道光朝开始,营口埠内繁华日盛,已经可以看到关东大码头的模样,同治五年(1866年)“营口”这个用作地名的词汇出现在了清廷的官方文件当中。卜家到关东做药材生意可能走惯了陆路,从安国到沈阳不用经过东北的水上门户营口,当1861年营口对外开埠后,营口在联络中外交通方面的优势更加显著起来,卜家目光被充满生机的营口所吸引。同治六年(1867年)卜家有人携带3万两现银到营口西大街(今辽河老街)西部路南开设宝和堂,其字号为“奉天分号宝和堂”,此后,几代卜家人在营口又开办了宝和堂中柜和东柜(第三支店)中药店铺,宝和堂成为营口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老字号。

落脚开设三分号

在卜家到营口开办宝和堂之前的咸丰元年(1851年),咸春堂药铺在西大庙街路北开张营业,因是在咸丰元年春季开办,故字号取名“咸春堂”,意即咸丰年春季开设的药店。它是营口开办最早、经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中药老字号,能和其比肩的中药店铺只有宝和堂。

宝和堂总柜建筑按照我国传统中药铺的格局在营口西大街(今辽河老街)西部路南建造,建筑形制为一层砖石结构,条石基础,红砖砌筑,窗户做成欧式造型装饰,与临街房门两侧各有三根圆柱装饰搭配成“洋门脸”,房檐下出砖斗。虽是一层建筑,但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

宝和堂实行前店后厂的模式,临街店面为柜台售药,其后屋为诊室、制药,长期恪守信誉,所以名声极佳。许多客商慕名前来店内购药,坐“内寓”(即外地“老客”)常驻店内,营业十分繁忙,南药北药购销广泛,从四川、云南、贵州,甚至越南购进南药材,又从东北各地购进山货药材进行销售。经营品种有山参、鹿茸、犀角、虎骨等原生药材和半夏、防风、益母草等中草药上百种,品种齐全,货真价实,吸引南北客商纷至沓来。

宝和堂创办之初由卜家做股东,外姓为经理,后来卜继馨担任总经理,掌理堂内事务。1939年有药房两处,药商一处,总柜在西大街(今辽河老街),中柜在西大街以东的西双桥子街,总柜和中柜药房由宋靖寰任经理;第三支店(东柜)为药商,在当时永世街路北原人民电影院东侧的一座两层楼房里,由卜价仁等卜家人为财东,吕肇敏任经理一直到营口解放后。

名医荟萃药品精

营口港水运优势极佳,既可以停泊海运大型木帆船,也能停靠外国轮船,河船更可以自由航行,走海路运到营口的货物卸船后发往东北各地,通过河运将东北所产物品经营口海运出去。营口中药店以经销南药为主,中药材是营口港货运除豆货三品(大豆、豆油、豆饼)以外第二大宗货物,随着营口近代药材市场的形成、发展、壮大,吸引来许多中医行医人。

中医从明末在营口开始出现,到清道光初年已经很有声望,然而清代在营口行医均无需考试验证水平能力,也没有官方出具允许行医的执照,他们可以自由行医,一旦发生良莠不齐的现象势必会影响营口中医药界的信誉。针对此种状况,民国伊始,改变发生。据1987年版《营口市卫生志》记载,中华民国成立后,对中医中药人员开始整顿。民国元年(1912)3月16日,营口警察厅厅长刘亥年报奉天辽沈道尹称:“本埠医业林立,医术娴熟者虽属不少,而庸医充斥比比皆是,若非认真考试,何保其以命。”本年,由警察厅主持,召集营口埠内医士60名,分别命题,监临考试,结果录取41名,发给行医许可,其余落第者另谋职业,不准继续行医。

通过考试甄别行医者医术水平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营口首次考试通过率超过三分之二,说明在人命关天的事情上,谁都马虎大意不得。在民国十年(1921年)前,由营口名医高愈明为颁发行医许可考试的出题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后,由营口另一名中医、开设品药山房的殷绍南为出题人,他是营口民国元年第一次行医资格考试时获得八名最优者之一;宝和堂坐堂医生牛广生亦是当时营口名医,民国二十年(1931年)后,营口埠内中医资格考试试题就出自他之手。

宝和堂生意兴隆时雇用人员最多达70余人,并聘请有名望的中医李新然、郑乐天、牛广生等为“坐堂先生”。在营口近代名中医的花名册上,李新然(1897-1980)赫然在列,他是辽宁海城县人,1914年在海城天一堂药铺习学中医药五年,1920年在营口西大街宝和堂坐堂行医,后拜东北名医张朗轩为师,1921年参加营口警察厅刘效昆厅长主持考试中医士被录取,1923-1951年在营口埠内行医,不卖药,是用自己所学的一技之长达到人生目的的名医,最大乐趣是对效验之病整理成医案。新中国成立后,李新然“在晚年政事缠身,仍能坚持门诊医疗,其精神可尊,沽名一方”,因贡献突出,党和人民群众给予他很大荣誉。

宝和堂有名医为患者诊病、抓药,对医治内科、妇科疾病妙手回春;成药制剂也很有名气,丸、散、膏、丹配方独特,精制的再造丸、牛黄安宫丸、牛黄清心丸、活络丹、养阴清肺膏、虎骨酒等均受到医病患者信赖,蜚声海内外。

营口地产中药材的品种、产量有限,通过营口港吞吐大量南北方药材弥补了这一缺憾,而且还成就了营口中药材集散地的美名。近代营口作为东北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通过水路和陆路运进输出大量中药材。南药由闽、粤、江、浙及安国等地运来,药材品种有川芎、白术、赤芍、元胡、桂皮、枸杞、薄荷、荆芥、大黄、红花、白芍等多种;北货为东三省特产的人参、鹿茸、虎骨、熊胆、黄芪、防风等中药材。甚至还有国外产的印度牛黄、越南犀角、美国花旗参等等也统统来到“营地”进军营口药材大市场。

依靠大批量中药材集散的优势和名中医加盟,宝和堂有资源和能力研制很多品种的中成药,有资料记载“宝和堂的产品再造丸、参茸虎骨膏和虎骨熊油膏,在旧中国时曾参加世界巴拿马赛会,被评为最佳产品,荣获金质奖章,扬名全世界。”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也叫“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是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凿通航而举办的一次盛大庆典活动,会址设在美国旧金山市,于1915年2月20日至12月4日举行,开创了世界历史上博览会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的先河。中国作为国际博览会初次参展者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获奖章1218枚,为参展各国之首。

还有资料记载了早年间发生在宝和堂更有趣的一件事情:特意从长白山运回整身东北虎,自正月至二月始终摆放店前两侧,每日抬进抬出,每只虎有四五百斤重,以示此药店货真无假。

账房先生“地下党”

民国七年(1918年)七月,作为药商的宝和堂东柜(第三支店)在营口永世街开业,财东之一的卜广祥(字介仁)准备携带家眷来营口经营这家药铺,因他的女儿卜如馥年仅三岁,留在了安国老家,非常贤淑的妻子宋泽民跟随丈夫卜介仁到了营口,经过多年努力,把宝和堂东柜经营得生意兴隆。

留在老家的卜如馥(字芳洲,从事地下党工作时用名:边江)虽然生活在一个大中药商家庭,日子过得很富足,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束缚下,初小毕业后就不再被允许读书。卜如馥的祖父卜异旭是清末拔贡(清代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即拔贡),博览群书,思想开明,提倡女子也应受教育,并身体力行创办安国女子师范,卜如馥在祖父的支持下得以继续读书。

据《中共营口党史人物传》记载:1934年初,正当边江不满现实,在寻觅个人解放的道路上迷惘彷徨时,遇上了指路人。经亲友介绍,她结识了王耀中,并同他结婚,成为革命伴侣。1934年底王耀中受组织派遣参加东北反日人民革命军,第二年与日军作战时英勇牺牲。1936年,边江在王家资助下考上保定第二女子师范学习,“七七事变”后,保定女师停办,回到安国的边江组织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底,为加强敌占区工作,党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工作委员会,选调培训在东北有社会关系的干部。1943年1月初,边江与培训班班主任、共产党员张霖结婚并被派往营口进行党的地下工作;5月,张霖、边江以做生意为名来营口,刚到营口的张霖以宝和堂东柜(第三支店)账房先生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秋季,由其岳父卜介仁做保人任职城郊花英台国民优级小学校,继续秘密为党进行地下工作。

边江(卜如馥)为掩护张霖做起了“家庭主妇”,他们非常成功有效地开展了党的地下工作,先后在营口发展卜昭敏(卜如馥的弟弟)、陶冶(即卜如珍,卜如馥的妹妹)、马洪权、于济民等为中共党员。到1944年夏季,营口地下党又发展了一批党员,积蓄了革命力量。“二战”日本投降后,营口地下党成立了以卜昭敏为特派员的“冀热辽行政公署营口特派员办事处”,同国民党的“营口市地方治安维持会”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营口的最终解放作出了贡献。

营口解放再度兴

近代营口做中药材生意的商铺加工东北产的大部分中药材运往上海、汉口、香港等地,有在营口长驻的上海帮、香港帮经销南北药材并专职输出输入贸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营口药商最为繁荣兴盛时期,“九一八”事变后,在日寇的血腥统治下,关内外货物运输受阻,中药材行业更是首当其冲受到重挫,经营日益衰落。日伪时期将中医中药改称汉医汉药,1940年成立伪汉药输出入株式会社,专门掌管收药及输出输入业务,巧立名目廉价换取营口的名贵地道药材,营口的中药材市场从此一蹶不振。

新中国成立后,包括宝和堂在内的营口中医药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成立营口市中药公会,后组建营口市药业联合会,整顿规范了营口的中药市场,在33家允许继续开业的中药店里就有宝和堂。据1954年上半年统计的《私营山货栈经营表》显示,宝和堂当时有人员17人,经营品种以南药为主,药材来源主要是天津和上海,销往本省各地。1956年宝和堂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营口市国药总店,生产益母膏,熬制阿胶等中成药。“文革”期间改名为卫生门市部,1980年曾恢复宝和堂老字号。

王辉/文 运延财 张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