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老街老字号(7)

辽河老街上的“坐地户”——世昌德

2021年07月20日

整体修缮前的世昌德

2008年整体修缮后的世昌德

世昌德现状

历史的脚步不曾停歇,白驹过隙,跟随历史步伐前行的人们也终将成为过客,但他们总会留下些记忆。清初到营口定居,后来创办世昌德银号的财东为营口南郊白庙子村的始居者,也是当年营口埠内为数不多的本地民族资本代表人物之一。

多种经营聚财富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定都北京,逐渐统一全国。跟随清帝入关的满洲八旗和汉军八旗带着他们的家属和包衣(奴隶),浩浩荡荡百万之众“从龙入关”,造成包括营口在内的东北人口减少。

清廷也发现了东北人口锐减的状况,为让“龙兴之地”不至于荒芜,顺治十年(1653年)颁布《辽东招民垦荒例则》,规定招民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对招来的移民给予一定的优待政策,包括给粮、给种子、给耕牛。在“顺治移民”政策影响下,山东、河北等地的居民携家带口千里迢迢来辽东,其中有些人在营口扎下根。他们是最早“闯关东”的人,也是现在营口地区汉族人的先辈。至今,营口地区的语言、生产、生活习俗很多与山东很相似。

王家人从关内老家来营口白庙子村定居,白庙子村因早年村中有一座用白石修建的九圣祠庙而得名,随着迁来居住的人逐渐增多,形成村落。王氏家族以白庙子为祖地,繁衍生息,终成营口名门望族,今营口辽河老街上的老字号世昌德是其家族产业的代表之一,为营口经营时间较长的一家银炉。

王家在营口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其后代已经是枝繁叶茂,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在世昌德银号开办前,作为营口“坐地户”的王家挖到的第一桶金来自榨油业。大豆及其制成品豆油、豆饼统称为豆货三品,是近代营口输入、输出的最主要货物之一。大豆从产豆区直接运来,豆饼是大豆榨成豆油的副产品,不但是饲料,还可做肥料上地施肥用,营口埠内所产的豆油远销各地,令油坊业获利丰厚。

除了榨油业,王家人开办的联号还包括:做绸缎生意的协昌永和泰顺增,做“大屋子”的德元福(曾做过日本三菱公司代理部),经营面粉庄的栈房,营口的关东火柴公司也有王家人的身影,中日合办(实为日本人操控)正隆银行的中方出资人之一。王家人开办的一系列商号成为营口当年数得着的大商号之一,堪称营口本地首富,被人形容为“王半城”。

情有独钟小红楼

财大气粗的王家人不仅在营口开办了一系列商号,还在营口修建了一座闻名于当时梨园界的戏园——小红楼。

如今提起“小红楼”,有两个民间流传甚广的传说。其一是“看戏时髦”说,当年有个大户人家的丫环叫小红,年轻人时髦看戏,她非常爱看戏。一天小红去看戏,可能人太多,也可能是故意的,一个公子哥踩到了小红的脚,于是两人吵了起来。公子哥儿嬉皮笑脸地说:“怕踩呀,别来看戏呀,要不你自己个儿盖个园子。”小红听了很气愤,回去后便四处募捐,真的凑齐了钱,盖了个戏园子,起名叫“小红楼”。

其二是“看戏赌气”说,营口早年有位人称“老王秧子”的巨商,看戏成癖,经常出入茶园、戏楼。一次,裕仙茶园请来河北梆子名角演出《南北合》、《四郎探母》等戏。戏园子的海报一贴出来,引得众戏迷竞相购票,“老王秧子”更想捷足先登,开锣头三天就订好了包厢。当“老王秧子”携其家小来看戏的时候,戏园主竟然亲自“挡驾”,告诉他定的包厢让给当地的父母官了,委屈他去茶座看戏。

“老王秧子”气往上撞,被差役劝止,虽忍气作罢,但心里窝火,撂下话说“你们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趁个破戏园子,我盖座新的,不过是拔一根汗毛而已,犯不上怄气,回去!”事后,“老王秧子”命人筹建戏园,一座模仿北京广和楼的小红楼戏园出现在营口,于是就有了一句口头禅“王秧子建戏院——赌气”流传。这两个传说虽是街巷闲谈故事,但营口“小红楼”确是仿造北京广和楼修建。

营口早期戏园设施简陋,规模较小,仅以席棚围出场地搭成。营口开港后,南北客商云集,百业兴旺,对娱乐设施的要求开始讲究起来。

据史料记载,王氏家族后裔之一的营埠巨商王焕瀛出资效仿北京广和楼戏园建成“天成舞台”,又称“红楼茶园”,因其舞台、门窗、支柱等皆涂朱红色,俗称“小红楼”。红楼茶园具有相当的规模,颇具“封侯拜相虚富贵、洞房花烛假姻缘”梨园特色,堪称东北名戏园。红楼茶园楼下设茶座、池座、台耳、两廊,楼上三面设包厢,包厢前沿设木凳长座,共容1200余人。不论建筑规模,还是造型和质量,在那时的东北都是数一数二的建筑。

据《营口市戏曲志》记载:1952年2月,营口小红楼更名人民剧院。1957年7月被拆除。小红楼遗址在辽河老街东南方不远,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成,远近闻名,是营口梨园界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后,营口的戏曲事业兴旺发达起来,东北及关内的京、津、沪一带都知道这个戏园。

京剧界素有“营口码头戏难唱”之说,如果来营口演出的名角第一场戏能一炮打响,那就会天天满座。不然则门庭冷落,只有“打马出营”的结局了。因此,这座京剧舞台引得关内、江南等地的京剧名流接踵而至。民国十年(1921年)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艺名麒麟童)首次来营献艺,演出《四进士》《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清风亭》等“麒派”代表戏,营口观众为之倾倒;民国十五年(1926年),著名京剧女老生孟幼冬在小红楼演出《捉放曹》《乌龙院》等剧目,台风雅致,技艺不凡。

解放后,京剧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荀慧生先后率团在小红楼演出,尚小云首次来营便把拿手好戏《昭君出塞》《梁红玉》《祭塔》等献给营口观众,《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则是荀慧生代表曲目。名角登台,场场爆满,小红楼成为营口京剧鼎盛时期的“第一剧院”,为营口早期的文化事业增添了一抹亮色,让那时到营口的客商也有了一个休闲场所。

私家花园立褒匾

王家人的休闲去处是自建的一个私家花园,据《营口近代工商企业汇考》记载:“自民国八年徐大总统颁赐:‘今之孟母’褒扬匾额之后,王焕澜(王澍霖)便着手为其母修建褒扬牌坊……该牌坊建于现楞严寺公园南门东侧,是一座三门洞式的石坊建筑,规模宏大。”《营口县志·人物篇·节烈》有关于淳于夫人的记载:“节妇王淳于氏,邑东白庙村人,王元士之妻,年二十三夫殁,一子存襁褓中,誓志守节,奉姑以孝闻。子渐大,督教甚严,学名成立,门庭光大,历艰辛逾四十余载,民国八年,请准褒扬,题额曰:今之孟母。”王焕澜为营口白庙子村王氏家族后裔的一支,其父王元士在他六岁时病逝,由其母淳于夫人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并学有所成,后进入官场为官。王家在营口建了一个花园,即今楞严寺公园前身,那时人们称为“王家花园”。王焕澜为感恩母亲,在淳于夫人七十大寿之际,花重金从辽阳太子河流域运来石料,镌刻修建了徐世昌颁赐的“今之孟母”牌坊立于王家花园。

有钱之后的王家曾为修建营口文庙出过力。文庙是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在都有孔庙或文庙。营口文庙于民国四年(1915年)建在市区以南的大水塘村北,因地处偏远,于1916年在市区南端的五台子重建。又因是用旧房改建,空间狭窄使祭祀不便,于是在1925年又移到天后宫(西大庙)内。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奉教育厅通令:凡各县未立(文庙)者,一律修建。据《营口县志·祀典篇·文庙》记载:“于十六年七月间,鸠工庀材,开始兴修,翌年九月间,用观厥成。”包括王家后人王仲羲在内的营口埠内士绅发起募捐修建文庙,1927年动工兴建,第二年建成,位于原文华街,现营口石油化工厂院内,一直使用至1948年,毁于战乱和附近百姓私拆。

白庙子王家几代人在营口发家致富,与其家族有关的王家花园和小红楼给营口留下了许多记忆。今营口辽河老街上的世昌德银炉旧址,则印证了王氏家族曾经的兴旺繁荣。

银炉取缔剩老屋

清末,营口港繁荣带来经商者增多,大宗货物贸易非银两不能完成,应运而生的银炉保证了商贸活动对现银的需求。最初营口开办银炉就是为了改铸流入的各种白银。外面流进营口银子多而杂,促使银炉接二连三开办起来,世昌德也是其中的一家。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白庙子村王家后裔中的百善堂与公善堂集资四十万三千多两白银在营口西大街开办了世昌德银号,财东是营口百善堂王海安,经理姜立堂为人精明,善于经营。世昌德银炉开业后,以当地财东为依托,广泛吸收营口城乡四方的存款,世昌德以资本雄厚为信誉,营业经久不衰。据1909年营口实业名录统计,世昌德银炉是当时营口14家银炉之一。营口银炉最多时有40余家同时存在,按投资来源地可分为山西帮、山东帮、广东帮、河北帮、官僚帮和当地帮(指本省内)等,世昌德是当地帮的代表。

民国十八年(1929年)拓宽西大街后,世昌德在西大街中部路南建起二层楼房。该建筑是这条街上的大开间建筑之一,临街七间门脸较大的占地面积使其具有了开阔的内外空间,临街外立面八根砖仿石的方形附柱均匀排列在红砖墙上,在门楣上以方形和弧形造型预留出门额的位置,柱头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吉祥含意的花纹装饰,是一座简约的“洋门脸”铺面,整座建筑格调虽不显张扬,却又不失个性。

“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以统一币制为幌子,禁止“过炉银”发行和流通。1933年营口当时仅存的永惠兴、世昌德、公益银号和永茂号四家银炉被强制关闭。

在营口金融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营口银炉被伪政权强迫关闭后。1933年11月,伪营口商业银行筹备处组成过炉银整理委员会,试图用一、二百万元资本的伪营口商业银行启动金融,进而支持数千万元贸易额的营口经济,感觉到力不从心。当年一、二百万元的资金放到营口的市场上,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一样,根本不顶用。为此,日伪人员曾多次召集会议研究,妄想“挽救”却根本行不通。就连为日伪歌功颂德的《盛京日报》,在1937年3月3号对营口金融报道中,也不得不承认:“自炉银取消后,市面金融日益滞涩,商业极形疲败……设立商业银行,期达成代替炉银救济商工业之命,奈杯水车薪……停业者逐渐增多”。

到1934年1月底,营口银炉业彻底销声匿迹,前后经营40年之久的世昌德被迫停业,如今只有这座建成近百年的银号旧址留存下来。

王辉/文 运延财 张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