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老街老字号(11)

辽河老街上的“存款行”——永成银号

2021年08月17日

整体修缮前的永成银号

近代营口商贸发达也让金融业如鱼得水般活跃起来,各地不同成色、不同重量的银子流入营口埠内。清咸丰年间开始,先以炉银为商贸流通货币,其后“过炉银”产生进入流通领域,促成营口金融中心的地位。清末新式银行也出现在营口埠内。

银炉酷似“造币厂”

近代水运航路不断延伸和扩张造就了营口这座关东第一大港,航运兴码头旺,许多商号齐聚营口商埠街面,诚信经营让“大屋子”远近闻名。商号每天都要进行多宗买进卖出,作为支付手段的硬通货——炉银应运而生,营口最早开设的银炉是永成银号的前身“永成德”,随后相继开张多家银号,造就了赫赫有名的银炉业,它们如同一家家“银行”一样矗立在营口埠内。

银炉就是银号,是熔铸现银的铺店,专门从事把外地流入和本地杂银熔化铸成银锭的作坊。早期银炉里每天都在熔铸炉银,把不同成色和重量的银子熔化后再铸成统一成色重量的银锭,因需要用火炉熔炼,故称炉银,每锭均重五十三两五钱,成色一律为九九二(含银量99.2%),又称“营平”、“营平现宝”。这个在营口流通的宝银,实则是专为近代营口商贸交易准备的货币。

营口炉银是地平银,每锭重53.5两、成色99.2%;清政府铸造的官银,即“库平银”,每锭重50两、成色99.9%,官银的纯度略高于炉银。成色低的白银需要增加重量才能补足其与官银的价差,所以炉银以每锭多三两五钱为限与官银等值,相当于统一了币值,好换算、易流通,获得了广泛的信誉度和应用。

在营口金融史上,银炉一枝独秀,作为支付工具的炉银在中国钱币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银炉犹如近代开设在营口的造币厂,将各种各样的银子回炉重铸成“营平现宝”的炉银,在营口进行商贸活动只认这种成色好、分量足的宝银,亦成为被当时接受的硬通货,为经贸往来提供了上乘的金融服务。

诚信为本铸炉银

营口辽河老街中部北侧坐落的永成银号是一座早期银炉建筑,建于清末,青砖砌筑两层楼房,为我国传统的一顺一丁、磨砖对缝砌筑法,两坡硬山瓦顶下出砖斗,上下两层各自独立,仅靠楼外的楼梯保持联系。其东、西山墙上均建有的烟囱不仅是取暖设施,也是银号熔铸炉银时的排烟装置。

通过于胥梦在1932年著的《营口炉银史》可知,银炉组成人员有炉坊、管柜、司账、外柜四部分人员。炉坊专门做熔化现银的事情,包括老师傅,是掌握熔铸技术的人,他的手下有掌钳子、挽边、拉风箱等人。管柜是负责出纳现宝、保管存储等事项。司账就是管理与外城客帮、本埠商号银两出入兑换贴色。外柜是业务(交际)员,负责对外跑业务,招揽营业事项。现在永成银号里陈列展览着旧时的银炉工作场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早年间的银炉状况。

收到的各种银子交给炉坊放到炉内烧红,用大铁锤拍成银饼,接着分为小块,用天平称,凑足分量,最后考查成色,补足银色。然后放进熔锅子里,上面盖上瓦,烧白炭进行熔化。大约二十分钟,熔化如水,由掌钳者夹出,倒入银槽内,另由挽边的人,一送一挽拽出元宝的两翅,两个翅凝固快,中间还没有凝固,另外有两个人用铁锤在银槽三面敲,使银锭中间平面上,震荡成纹,事毕脱槽,用秤称重。铸好的炉银并不一定个个都是五十三两五钱,重量不足采取补救措施补足重量。如果比标准重量差一两以上,就需要回炉改铸,炉银严格遵守五十三两五钱为每锭重量的标准。最后还要进行盖印和梅洗两道工序。盖印就是在炉银盖上所铸炉银银号名称的印记,用作标识。梅洗是用大铁桶贮以酸梅硼砂水,将铸好的银锭排列桶内,用火煮后,取出揩擦干净,白如雪的炉银就做好了。最后再称重量,用墨笔画码于元宝面上,铸银结束,这时炉银就可以作货币流通使用了。

自永成德银号熔铸炉银开始,营口市面白银流通杂乱无章的局面得以终结,银炉开始了赚取熔铸银子的加工费和保管费的时代,那时出于安全考虑,曾有镖师在银炉门前“看家护院”。

信用卓著过炉银

从清末到民国的百年时间里,营口凭借繁荣发达的金融业,可与上海等地相提并论,上海的钱庄、山西的票号和营口的银炉成为当时中国三大颇具实力的地方金融业,左右着一段时期中国金融市场的形势。营口的炉银和上海的规银可以汇兑,晋商的票号要依附于银炉才能在营口做金融。营口在近代之所以能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带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经济繁荣,就是因为“炉银”这个经济活动的“血液”在不停地循环而成就的,主要归功于其具有的方便贸易结算和币值坚挺及信用卓著,加速了商品交换的运行。

日益增强的信用让商人们放心地把改铸的炉银存放在银炉里,随时支用,着实方便。后来在营口埠内进行商贸交易,买卖双方干脆只到银炉里在账面上划转一下债权债务关系即告转账完成。商人们称其为“炉过”,“过”即转移之意,“炉”即银炉,就是通过银炉转账把现银转变账户完成资金交割,节省了搬运费,又保障了银两安全。后来发展到买卖双方不在同一银炉存银,也可在各自开设账户的银炉间进行转账,把这种银炉之间划拨款项称“过码”,“过炉银”制度就此产生。

“营平现宝”,还有“银码子”、“银飞子”的俗称,进一步方便了商贸交易,也让大量的银子长期存放在了银炉里。如此一来,非到危急时刻,存放在银炉里的现银实际上很少能被全部取出,银炉也就没有必要将全部存银都作为储备金,根据市面情形留有几成的资金即可,其余的银两就成为银炉用于周转的活动资金可加以利用。这样,银炉用其信用为背书变身成为金融贷款机构,实现了以钱生钱的生财门道。

具有远见卓识的营口商人们,始终在考虑保证营口银炉信用,使“过炉银”保持信誉。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裕盛祥银炉执事李润斋、林房永和永同庆栈房执事宋默桥、履泰油坊执事胡泰连等人牵头,与银炉众商号共同决议:每年夏历三、六、九、腊月的初一为“过炉银”的归卯(结算)期,腊卯总决算,不可捣卯,其余三卯可通过加卯色的方式转入下个卯期结算。通过规定“卯期”的方式,让“过炉银”这种三联单的财务结转方式的信用更加得以巩固,票面炉银数额与现银等值流通,营口的金融业进入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据《营口市志》第四卷记载:“资本雄厚的银炉‘每年出入银码不下七八百万两’,‘每卯流通市面的银码约二千三、四百万两,信用颇佳’”。这种信用制度和结算方法,就连到营口的外国人都很赞赏,日本人嘉治隆一在他写的《营口的过炉银》中称这种以现银为基础的码子为“存款通货”,英国人称之为“转移货币”。(能得到在营口的外国人称道,说明过炉银也同样给洋人带来贸易便利和经济收益)。“过炉银”成为中外商人认可并使用的通货手段,三联单方式的“银码”凭据在营口埠内的商人和银炉间流转开来,对促进营埠经贸发展功不可没。

银炉发行“过炉银”时,对“存银”和“信用”如何选择,决定了“过炉银”的“前途”和“命运”。如果选择“存银”为根本,获利空间就要打折扣;若选择“信用”为根本,一旦为追逐利润而滥发“过炉银”,将导致不可收拾的倒闭发生,近代发生在营口的“东”字号、“义”字号、“发”字号等银炉倒闭案就很真实地演出了银炉倒闭的现实剧。因有营口埠内商家和官面的全力维护,包括永成银号在内的营口金融业基本在健康的轨道上持续发展,如果不是“九一八”事变后营口沦陷,银炉业还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挂牌交易“华尔街”

在永成银号门前南面的临街空地上,曾有一座二层楼房,是当年营口金融交易场所。据《中国银行业务会计通信录》记载,营口和上海之间的汇水一日一妥,按季节不同,开盘和收盘时间不一样,夏季天长,早五点开盘到七点收盘;天短的时候,早八点开盘到十点收盘。不论什么季节,必须保证每天有2个小时的交易时间。另据《南满洲经济调查资料》记载:“营口经济状况的变动必定牵动上海汇兑行市,同时上海汇兑行市的涨落,也反映了营口贸易的顺差和金融的缓急。”由此可见,营口那时每天进行汇兑报价,上海及东三省都以营口的报价为基准进行交易,营口银价的报盘价为当日的交易价,直接影响着这些地方的汇兑涨落行情,营口的过炉银充当起了南北汇兑的中间媒介,起到了结算货币的功用。

营口货物交易量大,动用资金量的额度也很大,需要用现银作为结算货币,炉银的产生让营口顺畅的交易环境有了资金保证,发展到过炉银结算,则以信用为背书,用三联单的票据代替了现银流通,营口市场的信誉度极大地提高。从熔铸炉银收取手工费到发行过炉银银票,营口的资本市场完成了由作坊业向现代银行业的转变,初具了银行的雏形。

永成银号相当于营口早期的民营银行,在清末大清银行营口分行设立前,负责接收营口西海关的税款。清宣统三年(1911年)营口道台袁祚廙到任后,才把税款交到大清银行营口分行保管,其原称大清户部银行营口分行,1908年7月改称大清银行营口分行,是在全国设立的八大分行之一,亦为营口最早的国家银行。民国时期,1913年4月,中国银行营口分行由原大清银行营口分行改组而成并在其旧址处成立,具有半官半民的性质。

营口的银号也拥有现代银行的某些业务功能,加之活跃的商贸交易让其获利颇丰。营口自从银炉诞生至最后关停,前后共有73家之多,银炉可以被认为是营口银行业鼻祖。

王辉/文 运延财 张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