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望海地瓜的前世今生

2021年08月31日

本报记者 王瑞晗 曲原 肖晗

宽敞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清脆的群鸟啁啾婉转动听。沿着鲅鱼圈区沙河大街向东前行,渐入眼帘的是芦屯镇小望海村。该村占地面积9.8平方公里,抚育着2300多名村民。这里自然条件独特、沙土土质疏松、气候环境适宜,特别适合地瓜生长,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小望海村种植的地瓜细腻无丝、香甜软糯,受到十里八村的村民青睐。

立足资源谋发展

47岁的小望海村村民汤晓明告诉记者,鲅鱼圈区共有48个村,当年他所在的小望海村是经济比较落后的村子。在他的印象中,老一辈村民经常念叨一句绕口令:“小望海村有‘三宝’——黄泥、沙子、抓根草。”没有别的出路,勤劳质朴的村民们只能扎根沙土地种植地瓜。提到地瓜,汤晓明脸上顿时泛起欣慰的笑容,脑海中倏地浮现当年的情景,“从我有记忆开始,就知道父母是生产队社员,他们每天起早贪黑跟着大家一起种地瓜。”彼时的汤晓明耳濡目染,知道地瓜该如何种植,如何分拣,如何保存。生产队建有一个粉坊,怀揣好奇心的他发现,这里可以将地瓜制作成粉皮和粉条,“那个时候是纯手工制作,过程相对繁琐,整体速度较慢,一天做不了几斤。”

汤晓明9岁那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简称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营口地区首先从种植业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个时候,我家分到20亩地,这些土地都用来种地瓜,不仅可以解决全家6口人的温饱问题,还可以把大部分地瓜拿出去卖钱。”

翻地,打垄,育苗,施肥,栽苗,浇水,除草,每年从3月份开始忙碌,直到10月份收获成果,都需要全家人的辛勤付出。让汤晓明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育苗,由于地瓜口感优劣跟育苗成功与否有很大关系,因此,全家人都十分重视这个环节。“每年进入5月份,把巴掌大的地瓜种放在火炕上,在上面盖一层细沙,不时往沙子上面洒水,直到沙子上面长出嫩芽,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看护。”此后近两个月时间里,地瓜种“睡”火炕,全家人睡地上。

秋收时节,看到自家种植的地瓜体格一个比一个“壮硕”,汤晓明一家人都喜气洋洋。他们按照地瓜大小进行分拣,之后运送至家中地窖储存,装袋打包之后送往附近乡镇销售。在汤晓明看来,种植地瓜是“靠天吃饭”,雨水量正常,村民就会赚取相对可观的收入;遇到干旱季节,村民不得不承受歉收带来的经济压力。

1987年,汤晓明家中收获约5万斤地瓜,年产值超过1万元。也是这一年,小望海村全村地瓜年产量约200万斤,年产值超过40万元。还是这一年,13岁的汤晓明第一次跟随父亲前往营口销售地瓜,这次经历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们头一天吃完午饭就启程,马车驮着1400斤地瓜,我和爸爸赶着马车步行。那时候的营盖公路比较窄,经常有快速行驶的机动车。我们在黑夜里前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要集中注意力躲避随时向我们驶来的车辆,之前村里好几名村民在那条路上遭遇过车祸。”说到这儿,汤晓明的眼中泛起涟漪。

赶一个晚上的路,第二天凌晨4点左右到达营口市内一处农贸市场门前,以0.25元/斤的价格销售,不到中午就会销售一空。如此多次往返营口,大概春节前后,家中的地瓜就会卖光。1990年,与村里几户人家一样,汤晓明一家成为令人艳羡的“万元户”。

从扎根土地种植到走出村子销售,对于汤晓明而言,与地瓜“打交道”的日子交织着辛酸与欣慰。

精深加工创品牌

现年62岁的唐健说起地瓜销售,脸上顿时洋溢自豪的神情。1996年,小望海村地瓜年产量约300万斤,年产值超过150万元。那时,很多村民家中都购置一辆农用三轮车,每天驾车搭载着数千斤地瓜奔赴营口、盖州、大石桥等地销售。“早上6点多驾车到营口,一车地瓜将近2000斤,以5毛钱一斤的价格销售,差不多下午5点多就能全部卖完。很多顾客在买的时候都会问一句‘是不是小望海地瓜?’”

2009年,唐健担任小望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开始认真研究地瓜的长远发展,先后前往山东、河北等地引进地瓜新品种。“我们不能靠种一个品种的地瓜吃一辈子,应该走出家门把更多好品种引进来。”此后,小望海地瓜在传统的“696”之外又增加了“腾飞”“西瓜红”“燕薯25”等品种,村民可以根据喜好选择自己认可的品种种植。这一年,全村的地瓜年产量增加至400万斤,年产值超过320万元。一些村民将自家种植的作物全部改为地瓜,还有一些村民租赁周边闲置土地种植地瓜。

通常情况下,重量为0.5斤到1斤的地瓜比较受欢迎,超出这个重量范围和存在些许瑕疵的地瓜,“身价”就会下跌。正常地瓜售价0.8元/斤,而瑕疵地瓜因表面“受伤”,通常被用作牲口饲料,售价仅为0.1元/斤。如何解决这种价格上的巨大差距?唐健决定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拉长产业链。“与其把瑕疵地瓜用作饲料,不如回收加工处理制成粉皮和粉条,这样既可以让村民增加收入,又能够提高全村的经济效益。”

2018年,唐健将村里原有的粉坊改建,并注册成为粉皮粉条加工厂,以0.5元/斤的价格收购村民家中的“超重”和“带伤”地瓜。万事齐备,只欠技术,“生产队时期粉皮和粉条都是纯手工制作,现在粉皮依然是纯手工制作,而粉条可以在手工制作基础上借助机器。”同年,唐健带领3名加工人员奔赴山东、河北等地学习粉皮和粉条的制作技术。

现年50岁的张瑞奇就是其中一名外出学习的加工人员。学习期间,他发现粉条的制作流程没有预想中那样简单,“在外地学习一个月,回来要反复试验,搅拌水温、淀粉干湿度、冷冻箱温度,这些都会影响粉条的制作效果。”经过三个月试验,加工人员已经可以轻松借助机器制作出品质和口感俱佳的粉条,“粉皮是纯手工制作,每天能出100多斤;粉条是半自动加工,每天能出1000斤左右。”

2019年,小望海村注册了自己的品牌“鲅农小望海”,搭上了互联网经济的快车,借助电视、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宣传。这一年,“鲅农小望海”系列产品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崭露头角,成为享誉全国各地的明星产品。去年5月,时任小望海村第一书记的顾作东登上辽宁卫视推介“鲅农小望海”粉条,小望海粉条成了网红食品。

产业融合促振兴

如今,小望海村的第一产业地瓜年产量增达到600万斤,年产值约1200万元;第二产业粉皮和粉条总年产量约4万斤,年产值超过80万元。凭借“鲅农小望海”系列产品铺出“致富路”,经济收入已经迈入鲅鱼圈区乡村的前三名。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有了产业,村民才有人气,发展才有底气。小望海地瓜作为经济发展“地基”,推动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实现了经济振兴,还实现了生态和文化振兴。2018年,小望海村农乐园作为该村第三产业呈现在大众面前,初步形成“乡村+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型产业。这里集民宿、采摘、村史馆、种植认养、花海景观、生态农场、亲子乐园、游客体验中心等8个板块于一体,重点围绕“旅游+体验”项目,将游客体验作为核心,推动产品开发和推广,帮助从城市来此“打卡”的游客实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梦想。2019年,小望海村农乐园被评为全省首家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

小望海村农乐园吸引不少居住在市内和外埠的游客慕名而来,坐在绿树成荫的凉亭下闲话家常,驻足池塘边欣赏清新脱俗的荷花,带着孩子参观具有教育意义的村史馆。小望海村史馆面积约220平方米,分布着村史溯源、龙母传颂、乡贤名人、乡村振兴等板块。以翔实的史料、质朴的器物,全方位展示着小望海村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特色经济等。其中,乡村振兴板块详细介绍了该村的亮点产品——“鲅农小望海”地瓜、粉皮和粉条。“我希望村史馆能够展示出全村的发展变化,让参观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的村民是如何勤劳致富的,我们的乡村振兴是如何实现的。”唐健如是说。

现在的小望海村,地瓜已经不再是它的唯一标签。村里正在制定和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以河东、河西、鹊鸣湖、龟石滩四个区域和沿沙河经济带为主体的”四区一带”,小望海村也将成为鲅鱼圈区集山河湖海于一体的靓丽乡村旅游名片。今年,小望海村成功入选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全国旅游重点村名单”。

记者点评:今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围绕乡村振兴等实地调研。他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小望海村依托具有独特优势的地瓜资源,拉长深加工产业链。凭借小地瓜撬动起产业发展的“大杠杆”,构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立体化格局,书写出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