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8日
宗 昕
2018年4月30日,我有幸来到中央戏剧学院前身,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旧址。踏着昨日的石砖,我在历史的长河里感受到了戏剧的力量和光芒,指引着我前行的路。
戏剧的本源是什么呢?是我在前行的路上求知、追寻、探索的第一步,于是我走近了历史的长河。
中央戏剧学院档案室的库房里保存着学院成立以来的各类档案资料,记录着中央戏剧学院——新中国第一所国立戏剧教育高等学校筹建、成长的历史岁月。
在众多案卷中,一份呈报给欧阳予倩老院长的《干部名册》,弥足珍贵。名册记录了1949年成立的国立戏剧学院下属各机构人员名单。学院机构分别为:院本部、教务处、研究部、歌剧团、话剧团、舞蹈团、乐队、普通科等;人员信息记录项有职务、姓名、年龄、籍贯、参加革命时间、到职日期,还有两项重要信息是“何处来”和“略历”。“何处来”一栏里,人员填写的是“东北鲁艺”“华大三部”“国立剧专”等;“略历”一栏里,人员填写的有“延安鲁艺教员”“鲁艺文工团团员”“华大文工团团员”等等。
在名册“院本部”里,人员名单有政府任命的院长欧阳予倩、副院长曹禺、副院长张庚、教育长光未然。从名册可看出,两位学院领导,张庚,时任东北鲁艺副院长;光未然,从华大三部而来,时任华大三部副主任。
1938年,张庚到达革命圣地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讲授《戏剧艺术引论》《中国话剧史》《各时代戏剧代表著作研究》等课程。1939年,张庚撰写论文《话剧的民族化与旧剧的现代化》,提出:“要彻底转变过去话剧洋化的作风,使它完全适合于中国广大的民众”以及“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方向就是大众化”等等,这些进步观点对当时的戏剧界产生了积极影响。1942年,张庚发表了总结新秧歌运动经验的文章。1945年,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复办,张庚任文艺学院文工团副团长。1946年张庚赴东北解放区任东北鲁艺副院长。1949年,张庚参与国立戏剧学院(后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筹建工作,并任副院长兼歌剧团团长;撰写了《新歌剧论文集》《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概况》《话剧运动史讲座》等教材,推动了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发展。
1939年1月,光未然到革命圣地延安,同年创作著名组诗《黄河大合唱》。组诗气势磅礴,后经冼星海谱曲,在延安首演,引起轰动。在当时抗日斗争极其艰难的形势下,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冼星海指挥演出《黄河大合唱》。
1946年11月,光未然受到北方大学校长范文澜邀请,奔赴晋冀鲁豫边区,负责筹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1947年北方大学文艺研究室扩建为艺术学院,光未然任主任。艺术学院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组,光未然兼任文学组主任。1948年华北大学成立后,分为四部,其中三部为文艺学院。光未然任三部副主任。1949年,光未然参与国立戏剧学院(后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筹建工作,担任学院党总支书记、教育长兼创作室主任,后兼任文艺理论教学研究组组长,主持学院教学工作。
在名册中,“院本部”里还有王负图、马琦等;“教务处”里有沙新、熊焰、张卫华等;“研究部”里有舒强、孙家琇、马可、边军、赵寻、贺敬之等;“歌剧团”里有牧虹、贾克、王崑、郭兰英等;“话剧团”里有邵惟、刘景毅、蓝天野等;“舞蹈团”里有戴爱莲、陈锦清等;“普通科”里有徐胡沙、蔡松龄等;“舞蹈团乐队”里有罗小青、林绿等。
名册完整记录了学院刚成立时的教职工队伍情况:1949年8月,中央任命欧阳予倩担任国立戏剧学院院长,负责筹建工作。以延安鲁艺为前身的华北大学三部戏剧老师,部分音乐、美术教员及行政人员,以及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并入华北大学三部的师生,连同从东北鲁艺调来的一部分干部以及原在国统区和香港的一批艺术专家和知名人士,在筹委会领导下,筹建了国立戏剧学院(1950年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从诞生起,就带着延安鲁艺的红色基因。名册记录的这些人民艺术家,是我党革命艺术教育的开拓者。他们继承发扬了延安鲁艺精神,创作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戏剧教育事业的基础,培养了大批戏剧艺术人才,为新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单独存在、横空出世的。都要和历史时代紧密联系,与时代同频共振。作为2018年首届戏剧教育系的研究生,我感觉到身上的使命、责任和任务。作为中华儿女,学史明智,知史爱国。在建党一百年之际,我有幸了解到革命先辈为党的事业所奉献的一切,深知传承中华文化、传播戏剧艺术是任重而道远的!
2018年5月9日,是我无法忘记的日子。我见到了戏剧界大师谭霈生老先生,老先生语言生动幽默,神态表情都那么的亲切可爱更可敬!老先生跟朱光潜是一个班的,文学的黄埔军校,班里的人都是名人,谭霈生老先生和他的同学都是真正做学问的人。我意识到榜样的力量,我知道真正扎根戏剧,回到戏剧的本源是多么纯粹且需要坚守的事业。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要像谭老先生那样,潜心研究、深耕细作。像一棵树扎根于沃土之中,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风雨,在土壤里吸收养分,不顾外面世界的嘈杂与喧闹,最终才能收获内心的丰盈。我的理想之树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只要做到肩上有责任,心中有大爱,定能为戏剧教育事业做一份贡献!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个灵魂摇动一个灵魂,我们一直都在从事发现美、创造美的活动,让戏剧之光照进人们的心里,用戏剧的美来传递爱,让我们的人生温暖而有力量。戏剧是生生不息的,因为戏剧就像生命情感的长河,时时在变化中、时时在创造中、时时在充盈中。戏剧让我们学会了接纳和包容,拥有源源不断美好的情感,也让我们有了内心的自由和有感而发,透过当下的觉知获得每一个当下的力量。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体验100种生活。但是戏剧,可以让我们遇到生活的100种模样……
人类生生不息的全部希望,就是虚构一个个故事,而这些故事指引着人们向更远处寻找意义。这些虚构的故事,有人物,有事件,有冲突,互为因果,彼此造就。
喜悦与悲伤,信任与质疑,战争与和平。而这一整个生命旅程,就是戏剧。可以说,人类史就是一部戏剧史。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掌舵者和管理者。我们身处“世纪正青春”的幸福时代里。在这美好时代的大背景下,做一名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时代的年轻人。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戏剧人,很幸运能坚持在自己追梦的路上,前辈的精神让我的思想在其中得以滋养升华。戏剧的力量,历史的力量,爱的力量,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勇敢前行,无所畏惧,吾辈当自强,传承前辈的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并将戏剧之光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