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品味文化 传承美德

2021年10月15日

明 唐寅《东篱赏菊图》 上海博物馆藏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册之“重阳赏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又是一年重阳时。这一天,在中国人的传统情怀里,既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真挚亲情,也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知己友情。2012年,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重阳节规定为“老年节”,更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深刻的文化底蕴。

①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对于其来源有很多不同说法。

流传至今,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举行敬老宴,感恩敬老。所以重阳节还叫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和敬老节。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②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自魏晋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③ 读,动人故事

贾平凹: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关于父子》节选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多年父子成兄弟》节选

席慕蓉:母亲是伞,是豆荚

那年秋天,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我特别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一张卡片送给她。在卡片上,我写了很多,也画了很多,我说母亲是伞,是豆荚,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是荚里的豆子;我说我怎么想她,怎么爱她,怎么需要她。一张用普通的图画纸折成四折的粗糙不堪的卡片,却被我母亲仔细地收藏起来了,收在她最珍贵的位子里,和所有庄严的文件摆在一起,收了那么多年!在那一刹那里,我才发现,原来,原来世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容易受骗和容易满足的啊!在那一刹,我不禁流下泪来。

——《生日卡片》节选

史铁生:一直不知道母亲的病痛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秋天的怀念》节选

杨绛:爸爸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我父亲凝重有威,我们孩子都怕他,尽管他从不打骂。如果我们不乖,父亲只会叫急,喊母亲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钟书初见我父亲也有点怕,后来他对我说:“爸爸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我们怕虽怕,却和父亲很亲近。他喜欢饭后孩子围绕着一起吃点甜食,常要母亲买点好吃的东西“放放焰口”。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

毕淑敏:“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我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孝心无价》节选

④ 听,爱的旋律

《当你老了》(演唱:莫文蔚)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

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当你老了》是一首由作曲者赵照对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同名诗作改编而成的歌曲。这首歌曲的创作是源于赵照对母亲的感情,在偶然读到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歌《when you are old》时,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在窗户下灯光昏黄的模样,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歌曲。吉他编配和提琴加入让整个歌曲慢慢动起来,却在缓慢的移动中凝聚对母亲的感情。

《爸爸妈妈》(演唱:李荣浩)

爸爸妈妈给我的不少不多

足够我在这年代奔波

足够我生活

年少的轻狂不能用来挥霍

也曾像朋友一样和我诉说

爸爸妈妈总说经历的坎坷

是度过青春的快乐

父母恩情是世间最值得歌颂的伟大。李荣浩以平淡却又细微深刻、不煽情的词句,诉出父母的爱,那些不少不多的付出,让孩子足够温饱、足够有能力挣生活,早已是最大的给予。

对于这份爱,我们总在青春的日子里,以反抗与习以为常中挥霍与接受,直到长大成人才明白这份恩重如山,是一首所有人都必定有过的人生经历,平淡却感动至深的歌曲。

《烛光里的妈妈》(演唱:李春利)

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女儿已长大,

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这首歌创作于1987年,是词作者李春利为自己编剧的电影《眼镜里的海》作的电影插曲。母爱的伟大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深刻体会到的,当人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总会深有感触地想起自己的妈妈,在听歌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到心灵的碰撞,跟随着歌曲的旋律,在脑海中一幕幕地浮现妈妈的身影。

《父亲》(演唱:筷子兄弟)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 收下吧

一曲《父亲》,唱哭了多少人。王太利在拍摄老男孩的过程中父亲患病去世,其深刻体会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痛苦和遗憾,于是写出这首歌,在缅怀自己父亲的同时,也提醒大家多关爱一生操劳的父亲,不要留有遗憾。

《时间都去哪了》(演唱:王铮亮)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 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歌手王铮亮自弹自唱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温柔的旋律缓缓流淌进观众的心田,平实却动人的歌词配上王铮亮真挚的演绎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对亲情的浓浓的呼唤瞬间钻入心肺。这首歌的灵感源自作词者陈曦在为母亲过完60岁生日后,看到母亲“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这种对时间不知不觉流逝的感触,让陈曦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

⑤ 赏,暖的光影

《妈妈,再爱我一次》(导演:陈朱煌)

世上只有妈妈好。

即便好多人都已经忘记了它的情节,甚至忘记了有哪些感人之处,可永远忘不了儿时在影院"听取哭声一片"的壮观场面。看着传递纸巾的大人们在黑暗中一把鼻涕一把泪,听着银幕中传来撕心裂肺的孩童啼哭声,一直喊着"妈妈,妈妈……别走,别丢下我……",我们也莫名其妙地哭了。能打动人的,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东西,孩子与母亲分离的痛苦,谁都不会怀疑。

《千里走单骑》(导演:张艺谋)

请扶我一把,用爱跟耐心帮我走完人生……我将用微笑和我始终不变无边无际的爱……在另一个世界看着你……

高田接到儿子健一患病的消息,从所居住的渔村赶往东京探望,但多年来的父子隔阂使儿子拒绝见他。但高田仍然决定帮助儿子去完成他的心愿,高田独自来到中国云南, 在帮助儿子完成心愿的过程中, 他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也结识了很多纯朴善良的中国人。一对父子之间欲说还休,似断实连,直至阴阳永隔依然是非难辨的亲情纠葛,有谁能不为之动容?

《岁月神偷》(导演:罗启锐)

奶奶说,如果你肯放弃所有最心爱的东西,把它全都扔进苦海里,把苦海填满,就可以和你的亲人重逢了。

《岁月神偷》是一部关于亲情、关于青春与岁月的电影。片中描写了1967年到1977年10年间发生在香港深水埗一个普通4口之家的故事。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展现的家人亲情。任达华对两个儿子恨铁不成钢的严厉,吴君如“花言巧语”哄骗孩子却又说“我啥时骗过你”的那种狡黠,以及哥哥将金牌送给弟弟,在病中还不忘教弟弟如何跨栏的情节,都让人在看完之后胸中回荡着一种浓厚的感情。岁月是个小偷,偷走了青春,偷走了美貌,偷走了健康……但唯一偷不走的是亲情。

《那人那山那狗》(导演:霍建起)

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间中国湖南西南部绥宁乡间邮路上的故事: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的短暂独处却改变了原来的微妙亲情关系,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我们天上见》(导演:蒋雯丽)

姥爷下葬那天,下着细雨,我把姥爷一生所得的铁路徽章都别在了他胸前,我告诉姥爷,我会做一个好人,将来与他在天上相见……

《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自编自导的自传式电影,也是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姥爷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记录了小女孩的成长,表达了对生命的传承和代代延伸的感悟。

《当幸福来敲门》(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

幸福里面没有为什么,只有我。

电影改编自美国黑人投资专家,美国加德纳理财公司执行长克里斯·加德纳的真实故事,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带着儿子流落街头,但是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故事中充满一个父亲在逆境中,对儿子深沉、伟大的父爱!

《美丽人生》(导演:罗伯托·贝尼尼)

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丽的。

电影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为了使儿子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谎称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并竭尽全力让儿子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1999年,该片在第71届奥斯卡奖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乐三项奖项 。

《大鱼》(导演:蒂姆·波顿)

世界上只有两个女人:一是你母亲,另一个是除她之外的任一女人。在他的故事中,“我”是虚构的,而他的另一半人生在于你,你才是真实的。

电影以孩子的口吻来叙述其爸爸传奇的一生。爱德华·布鲁姆是个喜欢吹牛的老头,总喜欢炫耀年轻时旅行推销的经历,儿子并不相信,觉得父亲很虚荣浮夸,父子关系渐渐疏离。直到父亲不久于人世,儿子决定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他终于领悟到父亲充满激情和想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