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
甲午抗日将士陵园 中日甲午战争中营口失陷后,1895年3月6日晚,战火烧到田庄台。田庄台是辽河下游的重要水陆码头,商贾辐辏,为营口至山海关的必经之路。据史料记载,田庄台之战是甲午战争中最大、最激烈也是最后一次陆战。为攻打田庄台,日军共投入3个师团、两万余人。3日后,战斗以清军溃败结束。日军血腥屠城,纵火民宅,日本官方供称“大火熊熊、火焰冲天、昼夜不息”。田庄台陷落不久,李鸿章慌然赴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现位于盘锦市田庄台镇政府西南0.5公里的甲午抗日将士陵园,就是为了纪念那段历史而修建的。
王继鹏 王敬文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占领军在营口另立“海关”强征税捐。1895年3月6日(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初十),日本侵略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占领营口,山海关税务司公署在同一天停止了关务活动。3月8日,日本占领军先后两次到海关,声称要派兵来关“保护”,遭到许妥玛的拒绝。3月10日,日军又派武中少校来海关,试图接管山海关税务司公署办公厅舍和关员寓所。许妥玛极力争辩并声称:山海关是按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的指令行事,其厅舍建筑是英国使领馆注册的,属于英国的房产,日军不能接管。日军图谋未能得逞。许妥玛在保护海关的同时,也保护了在海关避难的中国军民。
当日晚,居住在城区及其它地方的海关职员寓所均被日军侵占,20多名职员和眷属均被从家中赶出来。对此,英国驻营口领事摩西向日军提出交涉,日军仅仅表示道歉。
之后,日本占领军一再图谋占领山海关税务司公署,并要在海关的旗杆上升起日本军旗。由于许妥玛的抗争及英国驻营口领事的干预,日军的图谋始终未能得逞。但在日军武力威逼下,山海关税务司公署正门上悬挂的“山海新关”的标牌在3月12日夜摘下,挂到另一处办公室。日军占领军企图占领海关的图谋未能得逞,于是他们另立“海关”机构,强行开办业务,对进出本口货物征收各项捐税。据报道,日本占领当局在占领营口一年时间里,征收各项税捐约白银40万两。
许妥玛在《日记》里记载了日军侵占营口、田庄台的情景和屠杀中国人的史实。他在1895年3月6日《日记》中写道:大约在10时30分得到报告,日军已抵东门和南门,大约有三四百名日本步兵从东门外过辽河去拦截官府的卫队。他们在几个村庄里向过河的中国人开了枪。下午,日本人占领了道台衙门和电话局等处。
3月11日《日记》中记载:今天日本军队通过城门时,日本士兵向一个中国小孩开了枪,孩子的肝脏和肠子被子弹穿透,傍晚就失去了生命。
3月18日《日记》写道:卡森先生告诉我,14日和15日他在田庄台亲眼目睹日军的残暴行为,看见有25具被割断喉管的尸体,至少有5具尸体的头颅几乎被砍下,他看见3个被杀害者绑在一起,其中两个人用辫子绑在一起,另一个用腰带捆着,他们的喉管都被割断。
《日记》还记载了遭遇日军残暴罪行后的情形:几天前,田庄台还是一个拥有3万居民的繁华城镇,如今已变成一片废墟。
营口的“南丁格尔”
——达利夫人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因在克里米亚进行护理而闻名,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开创了护理事业。山海关海关医官达利大夫其夫人是爱尔兰人,于1893年随同丈夫来到营口。达利夫人是一位极富爱心的女士,在甲午战争期间,她积极协调丈夫达利大夫投入到了救助中国伤兵和难民的活动中,可以称得上“营口的南丁格尔”。
经英国人司督阁(Dugala.Christie,又译作D.克里斯蒂)首倡,中国当局批准和山海关海关官员的合作,于1894年12月3日在营口开办了红十字医院。当时红十字医院有医生8名,山海关医官达利为总负责人。达利夫人没有随同其他人到天津去避难,而是勇敢直面战争的危险与各种流行的传染病,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信心,尽心竭力地帮助安置到营口避难的外籍人士和中国难民,积极协助达利大夫参与医疗救助中国军民的红十字救护活动。据达利夫人回忆,当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周围地区避难的人流源源不断涌入了营口市区,其中很多人涌入到外国人聚居区(也就是今天辽河广场附近),导致原来只有150多人的聚居区人数倍增,物价飞涨。
当时,日军能够组织有效的战场救护,许多医生都在德国培训过,而清军缺乏战场急救人员和后勤保障。达利夫人同其他人,如神职人员、水手、官员、海关职员、伙计、商人、引水员等人,为在战场上受伤的伤员提供住所,协助医生给伤员包扎伤口,对伤员进行细心地护理和照料,挽救了大量中国军民的生命。但是,由于救助能力有限,很多中国伤兵在被实施救治之前就被冻死。达利夫人曾回忆道,可怕而又寒冷的一天,我们听到了一个让我们感到惊惧的消息,大约200名伤员,用没有任何遮蔽的马车,把他们送到远在400英里以外的天津。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会有多少人能够活着到达那里。达利夫人还回忆道,可那天晚上涌入城内的伤员数量如此之多,我们提供的救助已经相当地不足了,还得尽可能快速地让这些伤员进入避难所和保暖,因为有些伤员已经冻死了。
(作者分别系营口市历史学会顾问、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