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7日
2008年整体修缮前的裕兴盛旧址
裕兴盛是营口近代很有规模的粮栈,依靠开办油坊起家,后来由“大屋子”转型向“杂货”铺面拓展经营品种。生意一直从民国初年做到伪满时期,与其连体建筑“永和祥”比肩并列,成为营口知名的老字号。
连续开办俩油坊
民国九年(1920年),裕兴盛开设西栈油坊,资本金6万两炉银,拥有40部螺旋式榨油机,69名工人,生产豆油、豆饼。两年后,在西大街(今辽河老街)东端设立裕兴盛油坊,同样用资本金6万两炉银开办,经理孙寿山祖籍山东蓬莱。此时裕兴盛采用水压式榨油机20部和35名工人进行生产,在当时是很有实力的商家。
营口二十世纪后开设的油坊多用螺旋式和水压式榨油,立体流水作业。这个时候已经采用蒸汽机、水压机、内燃机和电动机为动力,驱动石臼或铁臼压豆粕,提高了生产效率。机器榨油需建3层楼,顶层用一对徊向滚动的汽辊将圆豆压扁,豆片顺着漏斗流入2层楼高的汽罐内,用高压蒸汽加热后,将豆片送入底层楼压榨机内,5层豆片摞成1垛,用汽动或电动螺旋榨油机将豆油榨出后,豆油顺管道注入油槽内。
不得不提到此前采用的旧楔式榨油方法,是以牲畜为动力的土法榨油。用家畜之力将黄豆碾碎,蒸过后,放入木制的榨槽,用打楔式的撞击力制成油饼,在巨大的压力下,豆油顺着槽眼流出,装入油篓。立柱楔式制油工艺是将蒸过后的黄豆倒入環形钢模内,人工推转螺纹压榨机将油榨出,经过滤的豆油流入装油的大钢桶,属于人力榨油法。相比于畜力和人力的旧式榨油方法,机器榨油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使营口榨油业得以快速发展,已经由工场作坊生产转变为工厂机器生产模式。
营口拥有银炉这种发达的金融业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雄厚的资金实力是进行工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工业企业生产产品出售获利后,更进一步促进了金融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民国十九年(1930年)《营口县志·工业概况》载:“营埠为东北南部之唯一良港,轮轨错杂,百货阗聚,又为南北贸易之中心。商务固已繁盛,而人工制造如油坊、织布、烟草、炼瓦、酱油、制袜各业更称兴盛。”因为没沟营(营口)有这样的贸易良港存在,使得开办工厂需要的原材料容易得到,就近加工成工业产品,获得的利润会更可观。丰厚的利润吸引许多投资者来营口办厂,使营口成为东北最早的工业聚集地区,是一座生产和消费兼有的城市。裕兴盛正是看到了这种巨大的商机,连续投资12万两炉银开办两个油坊,是营口近现代大手笔的工业投资,其获利也是非常可观。
临街铺面红砖建
依靠榨油获得的丰厚收益,裕兴盛选择在西大街(今辽河老街)最东端北侧修建了临街的两层红砖楼房,作为油坊的销售铺面,同时也经营粮栈,可谓是一举两得,批发零售兼顾。
营口在二十世纪初始就开始建窑制砖,据1930年《营口县志》记载:“现在本埠共有砖厂十二家,窑三十二座,每年可出砖二十余万(块),砖以青砖为最多。此外有日商兴业公司专制红砖,每年可出砖五百万枚。”另据《南满洲经济调查资料》对“砖的制造”记载:“营口炼瓦制造所是在明治三十九年军政时代计划兴建,同年九月竣工,为山本、松浦等数名合资组织,资金为十万元。”由此可知,日本人于1906年9月在营口建成第一座烧砖的窑场烧制红砖。到了裕兴盛建楼的时候,红砖可以大量提供。于是,裕兴盛与永和祥建造连体楼房的时候,全部使用了红砖。
裕兴盛的建筑举架高大,通体红砖砌筑,条石基础,配以石质门框。利用红色的砖和白色的石形成色彩差,立面虽然简洁,但建筑造型的线条明快,给人以干净利索的感觉。罗马柱造型的女儿墙,又使建筑的挺拔感增强,从建筑落成效果来看,达到了落落大方的“洋门脸”效果,既和西大街所有建筑和谐搭配,又不会令人产生油坊那种油腻腻的感觉。现在看到百年前在辽河老街上建造的裕兴盛和永和祥这两座红砖楼房,不仅年代感十足,而且还不失建筑的美感,丝毫不显老气与落伍,极具美妙的观赏感觉,而且当年在这两家商号的东邻就是远近闻名的老爷阁。
东邻地标老爷阁
裕兴盛号东邻当时营口著名的地标建筑老爷阁。老爷阁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民国十二年(1923年)重修,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被毁之前,仍可观其原貌。老爷阁是昔日营口繁华商埠里一座著名建筑,所用称谓是因为阁内供奉的神像中有关羽而得,本名关圣阁,因关羽被人们尊称为“关老爷”,所以“老爷阁”替代了“关圣阁”成为建筑的俗称。老爷阁建造的时候,营口地面由盖平县和海城县分治,分界线就在老爷阁,阁西归海城县管辖,阁东由盖平县管辖。老爷阁还是营口辽河码头上轮船与木帆船停泊的分界线,以老爷阁为基点向辽河里画一道假想的跨河直线,线的东面停泊轮船,线西是木帆船靠岸的码头,老爷阁起到了界桩的作用。
《营口文史资料》第5辑《营口庙宇散记(之二)——老爷阁》记载,民间曾有修建老爷阁的两个传说。一是“大刀压小刀”之说,营埠依河临海,水路交通便利,各地贫民相继来此谋生,人口日繁,号称五方杂地……兖、沂、曹所谓西三府的贫民大批涌来,在盐滩、河沿和大粪场出卖劳力赚钱。天长日久,其中有不安分的歹徒和痞棍,难受劳作之苦,渐渐走上邪路。每每身怀锋利匕首,或拦路抢劫财物,或入室勒逼银钱。甚者竟在光天化日之中,众目睽睽之下强入商号当铺,持刀敲诈勒索。士农工商皆受其害,胆战心惊,敢怒而不敢言。当时营埠地方无政府辖制,歹徒越行越胆大,党羽也日渐增多,因行动时一律带匕首,故称为“小刀子匠”……适有回民康福亭,原籍北京通县康庄,移居营口……精于武术,到处察访小刀子匠的巢穴,遇则痛打一顿,非发誓改过而不饶……后来小刀子匠渐趋绝迹,市面复又太平安宁。各界名流及经理财东,鉴于前车,唯恐以后再起波澜,经公议修建老爷阁。塑关羽神像坐镇营埠中心,威临八面。又塑周仓手执大刀像,站立一旁。概取其“以大刀压小刀”之意。
传闻之二,建筑老爷阁之前,营埠地方已有不少外国传教士活动,临辽河南岸修一座教堂。楼顶竖一风向标,形状为一铁质公鸡,因此一般市民戏呼该教堂为“公鸡楼”。当时,营口又称作营子街,简称营子。“营”字与“蝇”同音,而公鸡是能吃掉蝇子的,因此一些有心计的士绅和商人把这座公鸡楼视为仇寇,谋划采取对策。经公议,修建老爷阁,与公鸡楼南北对峙,以关羽的神威,震慑洋人吞并营口的野心……在老爷阁主体建筑的各个细部,雕塑出许多黄鼠狼的形象。世人皆知,黄鼠狼是公鸡的克星,以此作为修建老爷阁的用意,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裕兴盛坐落在营口辽河老街东端北侧,修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年修建铺面的时候,商号主人或许是瞅准了这处黄金地段,东邻赫赫有名的营口地标建筑老爷阁。
因街路在老爷阁下拐个弯再向西去,当人们路过这里的时候,经不经意的,都会看到这座在老爷阁西面路北举架高大的二层楼房,而且通体采用红砖砌筑,分外显眼。虽然只在红砖清水墙上做出简单的方壁柱造型,无繁琐的门面修饰,但楼檐上面再起女儿墙,便有了高大的气势,因此这座近代营口典型铺面建筑风格的楼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济“统制”遭祸殃
包括裕兴盛在内的营口埠内各家油坊生产的豆油销往各地,豆饼成为营口大宗输出商品,大量运往日本做稻田肥料及我国南方为甘蔗施肥。据《南满洲经济调查资料》记载:“营口在大连开港之前是满洲的商业中心,但又必须把营口称之为满洲的唯一工业地区。特别是油坊业在营口是最为发达的,营口能有今日之发达,完全有赖于油坊业的兴盛。虽然近年来由于大连新设立了许多油坊,而使营口在工商业方面不能保持原有地位,但营口现在一天仍能制造三万片豆饼和十二万斤豆油。这在满洲油坊界来说仍可称著一方。所以如此,是由于营口所处的地位为原料供应、制品销售,劳动力的供应以及运搬等各方面都配合的紧密,互相适应的缘故。”在甲午战争前后,营口有三十多家油坊,使用畜力驱动石臼压扁大豆,采用楔式榨油工艺,劳动生产率不高;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出资设立了新式机器油坊,开始利用蒸汽机械压扁大豆,用螺旋式压榨榨油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之后仿效者陆续出现,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及以后的两年里,先后有怡兴源、东生怡等机械油坊开工生产。其后日本人小寺壮吉也设立了水压式机器油坊,同时期营口又有商家出资设立了这样的油坊。
虽然当时开设机械油坊需要巨额资本,但营口有实力的商人依然开始陆续购入榨油机器。宣统元年(1909年),营口境内油坊全部以蒸汽机为动力碾豆,采用螺旋榨机制油,后来全部利用了这样设备,旧式油坊基本消声觅迹了。进入民国以后,由于大连制油业的竞争和营口辽河航道的淤浅及冬季封港等限制,境内油坊业趋于衰败,许多油坊因无力经营而倒闭。
伪满时期实行“特产物统制法”,作为东北特产的大豆也在“统制”之列,大豆市场关闭,油坊停产或半停产,营口境内的油坊业已濒于消亡。因榨油原料严重不足,包括裕兴盛在内的营口油坊业走向了没落。从1831年到1931年的百年间,营口的油坊业由兴旺达到全盛,而后被日伪统治者扼杀,最终在1947年,裕兴盛也以彻底歇业结束了“粮油商”的经营生涯。
王辉/文 运延财 张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