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居家线上学习 语文学习质量怎么保障?

2022年04月14日

线上学习期间,不断接到父母的反馈意见——学习质量无法保障,和在校学习相比,感觉学生成绩有下降。父母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不是专业教师,不能给孩子那么好的辅导。长时间居家学习,质量下降是看得见的。而且,我们要上班啊,没有居家工作,孩子管不了。”即便家中有老人在,也只是负责照顾生活,学业是辅导不了的。

从语文学科来说,有一条方法,可以帮助“父母不是专业教师”“父母没有居家工作”这样情况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习效果。方法就是——让学生写观察日记。请注意,知道学生不爱写一般的日记,提倡的是,写观察日记。

居家学习期间,如何才能让观察日记写作,起到保证语文学习质量的作用呢?

第一:确定一个主题

父母可以和子女协商,确定写观察日记的一个主题。从大的层面看,居家期间的观察日记,主题可选的有三个:观察生活;观察环境;学习观察。

例如观察生活,居家期间,有时间细致观察家庭生活,发现家里不同角落的细节。一天一个区域,一天一个交流,一天一个生活细节;又如观察环境,可以写写窗外不同的景致,有风时、无风时、下雨时、天晴时、阳光洒落叶片时……居家时有足够的机会长时间凝望;学习观察,就是反观自我,可以看看直播间里同学们的表现、老师的授课的情况、反应自己学习心得等。

确定主题,计划成功了一半。定什么主题才好呢?

父母在和子女定主题的时候,可以借助心理学上一个原则。在美国心理学家本·伯恩斯坦所著的《考试心理学》一书中,介绍了“SMART"原则。我们的行为步骤符合这个原则,有利于成功。这些原则包括:

S=specifc(明确的)

M = measurable (可测量的)

A= adjustable (可调整的)

R= realistic (现实的)

T=time-based(基于时间的)

父母和子女定主题,如何理解这些原则呢?首先,明确写观察日记的目标是什么;其次,有利于父母每日和子女共享成果,测量是否实现了目标;主题可以调整,调整的意图在于更加适合;结合居家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在可利用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的范围内实现;主题完成是基于时间的,与居家的时间或日期挂钩。

第二:持之以恒,写成“连载”

围绕着主题,父母鼓励子女在居家期间坚持写下去。持续观察,才能养成习惯,也才能确保质量。同时,持续观察,才有机会在集中聚焦后,发现差异,让观察的结果越来越细致,越来越丰富,观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如果子女表示写不下去了,怎么办?

办法一:故事鼓励法

讲述一些创作中的故事、方法,让其有持续写的动力。例如讲述西西弗斯的故事,让子女知道有一种功夫叫“笨办法”“苦功夫”——不厌其烦地坚持。

我喜欢讲述的是安·拉莫特的《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这部书作者的故事。在书的自序中就有一个经典故事:

三十年前,我的哥哥十岁,第二天得交一篇鸟类报告。虽然他之前有三个月的时间写这份作业,却一直没有进展。当时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置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未打开的鸟类书籍。面对眼前的艰巨任务,他不知如何着手,简直快哭出来了。后来身为作家的父亲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伴。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其实,作者安·拉莫特把这个故事谨记在心,写作的时候,以及后来他给写作班的学生上课时,总把它当成一个励志故事赠予学生。父母不妨可以借鉴。

办法二:分享鼓励法

父母亲可以和子女分享一些方法。例如:随便写点什么都好。

这不是笑话,是真的方法。美国作家,人称当代“幽默讽刺大师”的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曾说:“当我写作时,感觉自己就像个无手无脚的人,嘴里咬着一支蜡笔。”所以,每逢此时,他会放手去写,即使写出来的东西零散杂乱又犯不少严重的错误,还把纸张全用完,也没关系。

父母还可以在回家后,和子女一起聊观察结果,如果子女愿意,还可以日记为“凭证”,一起探讨,聊天就有了话题。父母能够从聊中发现子女的语言表达,到底清晰不清晰?观察态度,到底细致不细致?学习能力,到底有没有在居家期间保持?

第三:一天一点进步,阅读逐渐嵌入

配合写观察日记,父母可以向子女提出要求:每天写的日记,比昨天多一点。

一点是多少?一个字而已。例如,昨天写的日记是20个字,今天可以写21个字,每天多写一个字,一天一点点的进步,相信这样的要求,没有人会拒绝。但是这样的要求却能带来奇迹。倘若某一天“诗兴大发”,多写了百来字,那么根据契约,接下来增加字数就非常可观了。

父母还可以根据子女写的日记,为其选购书本,嵌入阅读。比如子女观察的是家中饲养的金鱼,就可以为其推荐动物百科书。相信有阅读的嵌入,观察日记的写作,能得到再次升级。

我相信,百字作文天天练,能够帮助各位实现居家语文学习的质量提升。

居家学习期间,想方设法保障质量,但提升的实质和在校学习相比,还是有差别的,不要强求,顺应变化,调整心态吧。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