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时间里,返乡创业的“80后”女子彭晓丹成为远近闻名的“山野菜种植大户”,并带动当地农民人均月增收近千元。

黄土岭钻出“致富芽”

2022年04月29日

本报记者 崔薇薇/文 郭文斐/摄

开篇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无论城市环境建设、招商引资成果、乡村振兴发展,还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化医疗体系的完善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欣喜、振奋的成就。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报今日特辟设专栏《“宏图壮阔”——“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深度报道》,回顾近10年来的发展历程,壮大我们奋力前行的声威。

谷雨时节,春光正灿。大石桥市黄土岭镇吕王菲田林场内,一排排春雨润透的油松苗迎风摇曳,泛出青绿的光泽,原本萧瑟的荒山荒地重现生机盎然。

林场创建人彭晓丹正抡着镢头,和工人们一起地头劳作。见到记者,她摘掉遮阳帽,一边擦拭额头的汗水,一边迎上前喜滋滋地介绍:“油松苗那边栽的就是刺嫩芽。别看现在瞅着不起眼儿,过不了多久,就长成‘宝贝疙瘩’啦!”

大山沟里建林场

白领辞职做农人

顺着她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的是一片光秃秃的枝杆。“山野菜一般都长在地上,但也有长在树上的,刺嫩芽就是长在树上的一种。它质地脆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无论蘸酱、炒菜还是剁馅,味道都很鲜美,被誉为‘山野菜之王’。”这位“80后”林场主骄傲地介绍着自己的最新“战绩”,“今年春节,我们的反季山野菜成了市场抢手货,远销多个省市。刺嫩芽卖到60元一斤,收入17万多元。”

短短3年时间,返乡创业的彭晓丹靠种植山野菜闯出一番天地。从城市白领到“田间农妇”,她一路披荆斩棘、从未言弃,硬是从“门外汉”打拼成山野菜行家。

故事还要从2019年说起。那一年,彭晓丹作出了一个让全家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辞去稳定的高薪工作,去丈夫的老家——黄土岭镇大山沟里建林场,做现代农业。

作出这个决定,并非头脑发热,彭晓丹前期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我的大学同学有的就是做山野菜种植加工出口的,效益很可观。而且,能够让家人、朋友和更多人吃到放心的天然食品,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就这样,彭晓丹系统学习了山野菜种植技术后,流转了100余亩荒山、100余亩土地,承包了6栋暖棚,在黄土岭镇成立菲田林场,开启了现代农民生涯。

彭晓丹的家在营口市区,距林场六七十公里,往返一趟近3个小时。自从干上这一行,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她清楚地记得第一年进行暖棚种植时,“有一天,天气预报说夜间有雪。黄土岭属于山区,天气变化无常,我怕半夜下暴雪把大棚压塌了就没回家。那天晚上零下二十几度,丈夫回家照看孩子,我自己一个人在车里靠了一宿……”

行情好咱就种

不砍树也能富

“你刚才看到的,是室外栽植的刺嫩芽,大棚里是反季栽植的刺嫩芽。刺嫩芽是木本植物,到了秋天,我们把长着嫩芽的茎截去,插花一样栽在大棚里继续生长,来年春节前就能上市;室外余下的根部,春天会再发新芽。现在,大棚里的反季刺嫩芽早卖光了,种的都是其它山野菜了。”

彭晓丹介绍,在产品选择上,她会在年初时根据上一年度的销售情况做个分类,不断更新产品。“比如客户今年购买的是婆婆丁,第二年我会向他推荐刺五加。这样一来,客户每年都能吃到新鲜的、不同品种的山野菜。技术方面,我也在不断更新,今年即将开发林下产业——榛蘑。可以说在营口地区,这又是一个超前的技术。当其他人跟进时,我早开始研究产品如何出口和外销了。”说到这儿,彭晓丹有些得意地说,“总之,什么山野菜行情好,我们就种什么。”

根据近几年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彭晓丹敏锐地意识到,产品出口趋势将产生变化,于是果断调整产品营销思路,推出了订单种植、企业团购、产品配送等多元服务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今年春节前后,菲田林场种植的刺嫩芽、山芹菜、蒲公英等山野菜,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彭晓丹透露,传统的香菇食用菌栽培能够实现短期效益,但需损耗大量林木资源。刺嫩芽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果酸,具有抗癌、保肝、降血脂等功效,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结合当地实际,在市林草局的指导帮助下,菲田林场大力发展刺嫩芽反季节山野菜高效益栽培。“今年,市林草局免费发放5万株刺嫩芽苗木和4000株油松苗木,助力林场发展。”有了多方支持和助力,她对未来的创业之路充满信心。

产品实现追根溯源

客户放心争相复购

记者看到,在林场各处和每个种植大棚内,都安装了与溯源系统对接的摄像头,让客户实时感知当地天气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彭晓丹说,山野菜属于原生态食品,需要重点研究如何让客户吃得放心,让他们“心知肚明”。而农特产品实现追根溯源,可以让顾客放心食用,必定大有前途。为此,彭晓丹用了半年时间钻研区块链技术。2020年7月,她发明的区块链追溯系统,成功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彭晓丹告诉记者,林场采用的区块链溯源技术,可以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完整地向消费者予以展示,进行营养成分检测及农药残留检测,为其提供独有的身份证,做好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这从根本上杜绝了以次充好等串货情况的发生,受到顾客的认可,复购率非常高。”

置身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菲田林场没有固步自封,致力打造更高品质的山野菜。“鹏鲜多”品牌破空而出,上市以来,迅速以绿色有机为亮点占领市场,初步形成了“彭大姐种植”和“彭大姐亲选”两条供货渠道,线上销售供不应求,线下销售需提前预订,成功树立了小产业、大发展的成功典型。

彭晓丹种植反季节山野菜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大量林农及合作社、企业前来参观学习,有效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

为更多人做好事

率众乡邻奔富路

走在栽植刺嫩芽的梯田边,记者看到,工人们有的给苗木根部裹上稀泥(保持根部墒情),有的刨坑,有的栽苗……忙得不亦乐乎。开着农用车来取刺嫩芽苗木的村民杨丹告诉记者:“俺觉得刺嫩芽市场挺好,也想种,彭大姐就把刺嫩芽苗木免费发放给我们。我们种好的,到时他们还回收。菜也收、苗也收,我们一点儿也不愁销路。今年,我打算把家里的地都栽上刺嫩芽。”

在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彭晓丹没有忘记“为更多人做好事”的创业初心。她采取“林场+农户+土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并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每年除投资近20万元承租土地、租赁大棚,雇佣村民务工300余人次外,还指导帮助农户在山上营造刺嫩芽采穗林,回收穗材在大棚内栽培,解决农民穗材销售问题。同时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大棚种植户跟进发展刺嫩芽项目。由此,当地农民人均月增收800—1000元,最多的月收入可增至4000多元,小小刺嫩芽成了村民的“致富芽”。

彭晓丹还助力当地的农特产品顺利走出大山。“这几年和农户们打交道,常听说他们种的苹果呀、上山采的蘑菇呀卖不出去,需要‘蹲集市’,我就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销售。后来,大家都陆陆续续找我帮忙,我就帮这家把鸡蛋卖了,又帮那家把苹果卖了……”就这样,彭晓丹在抖音、微信上为乡村代言。现在,溯源系统不仅涵盖反季山野菜,水果、干果等当地优质特色农副产品,也都实现了可追根溯源。在团队的努力下,黄土岭镇的各种山货源源不断走出大山,销往全国。

谷雨时节雨水勤,正是育苗好时节。彭晓丹带领乡亲在荒山种树,继续发展林下产业。“今年,林场预计种植刺嫩芽6万余株、油松4000株。接下来,我打算每年继续扩大植树造林面积,本着‘原产地、农初心’的理念,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把荒地荒山变成绿水青山,直至成为‘金山银山’。”

小小刺嫩芽

致富大手笔

记者从市林草局获悉,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和“两山”理念,以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为工作统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三大”特色林业产业,助力山区广大农民持续增收。坚持走高质量、高水平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带动农户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使之成为带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高效增长点。其中林菜方面,大力发展刺嫩芽产业。市林草局投入100余万株刺嫩芽苗木,在全市5000余亩林地上发展刺嫩芽特色产业,采取培育典型,合作社、林场带动等措施,引导山区农民发展特色林下经济产业,既解决了林下土地闲置资源浪费的问题,避免了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而长期没有收益的问题,也使林地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收益,真正实现了“不砍树能致富,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