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3日
郭德洪向记者介绍合作社建设的大型烘干设备
郝良讲述合作社种植的部分中草药材
本报记者 崔薇薇/文 隋春波/摄
临近立夏,记者来到位于盖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古台子村的盖州市古聚源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站在高处遥望,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成片的五味子秧架。正值盛花期,一簇簇娇俏可人的白色小花掩映在片片绿叶间,微风拂过,散发阵阵芬芳。大清河水缓缓流过,集中连片的五味子种植基地与远山、落日、村落遥相呼应,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
合作社理事长郝良正和监事长郭德洪在基地巡视,此时,二人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据悉,当晚将迎来今年最后一场倒春寒,种植基地作物能否安然度过这一夜,决定着农民们这一年的收成。从郝良凝重的眼神里,记者看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无限深情。
从种植“门外汉”
到林草乡土专家
郝良不仅是合作社的理事长,还兼任技术总监,今年3月,他被国家林草局聘任为第三批国家林草乡土专家,也是我市第一位国家级林草乡土专家。起初,记者以为他是有着几十载林草种植经验的老专家,当他道出自己涉足这行仅短短几年时间,着实令记者感到意外。
2018年,返乡创业的郝良开始接触中草药种植,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先后流转租赁200余亩土地,对苍术、黄精、威灵仙、五味子、黄芪、牛膝等十几种中草药材进行实验性种植。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研究,这名中草药种植的“门外汉”,逐步掌握了这些药材的习性和科学养植方法,特别对五味子和威灵仙等中草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用“努力+实力”证明了“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
在此基础上,他与郭德洪创建了盖州市古聚源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致力科学发展五味子产业。他深深知道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合作社成立之初,就非常注重技术人才培养,个人出资成立技术小组,开办技术夜校,开设了5个专业培训班,亲自授课,培养技术能人。不断推进林草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冻籽暖育”育种方法,总结出了“春剪底枝、夏剪顶枝、冬剪侧枝”一年“三剪”的科学经验,实施了“生肥熟酵、秋肥春施、水肥一体”的土壤肥力科学改良,使当地五味子亩产量由原来的500余公斤,提高到了1500公斤左右。
好项目让撂荒地
重新绿起来
谈到五味子,郝良兴致勃勃:“五味子通身都是宝,树是上等的绿化树种,枝叶可食用,果实可作药用,也可当水果食用,浆液具有美容效果,还是果汁、酿酒的健康原料……”他告诉记者,五味子是辽宁的道地药材,素有“辽五味”之称。五味子的药用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就有药用记载,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等功效。辽南地区兼具气候、土壤优势,特别适合五味子生长,很少受到灾害影响。古台子村很早之前就有人种植五味子,但一直未形成规模,大部分土地种植传统农作物,农民一年到头也挣不上几个钱。
改变始于2018年。市林草局组织专家考察时发现,古台子村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五味子等中药材生长,并且药用成分高、产量高,便决定因地制宜,引导扶持当地农民种植中药材。
这一举措,让曾任古台子村村干部的郭德洪很是振奋。他告诉记者,多年来,该村年轻人先后外出务工,劳动力匮乏导致大量土地荒芜。有相关部门保驾护航,这些撂荒地就能重新绿起来,村民不出村就能富起来,这事儿实在太好了!
多方考察后,市林草局开始探索培育发展五味子种植基地,打造五味子产业园,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创新发展模式,开展五味子等中草药种植。合作社成立之初,市林草局联合市科技局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助力推动五味子产业发展,多次邀请中国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渤海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学者考察指导,成立了科技特派团,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种植管理技术。
漫步种植基地,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你看,这是村民们用科学管理的办法种植的五味子,成排成行。还有这些葡萄架,很快也要改种五味子了。”说起合作社的前景,郭德洪自信满满。
化被动为主动
打通产业快车道
耀眼的成绩背后,是道不尽的艰辛。
“这产业园现在看着是壮观,其实发展到今天真的不容易!”郭德洪说,“就拿除草这一项工作来说,下场雨,几天工夫,地里的草就能蹿到齐腰高,不及时处理,就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这几年下来,光是除草费用,合作社就投入了200多万元。”
郝良告诉记者,五味子鲜果价格虽然较高,但受保质期较短限制,以前只能被动地跟随市场的行情走。市场行情如果持续走低,就只能在五味子变质前低价出售。此前有一些村民跟随合作社种植五味子,由于市场行情不稳定,加之那时他们的种植技术不成熟,五味子并未给农民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一些村民打了退堂鼓,放弃了种植。
“有些种植户摘下的五味子鲜果来不及销售,眼瞅就要烂在手里,一些农户就坐在合作社门口抹眼泪。”郝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现实让他意识到,五味子采摘周期短,短时间集中量大,烘干能力不足,大量鲜果无法存放,已成为当地五味子产业发展的瓶颈。想摆脱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不利局面,只有深加工这条路可走,建设烘干生产线成了当务之急。
“那时候,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筹措资金。亲戚、朋友我们都动员个遍。”六十来岁的人了,原本生活无忧,突然开始低眉顺眼四处借钱,郝良心里五味杂陈。又急又累又上火,那一年他患上急病,动了两次大手术,整个人憔悴了许多。
在郝良和郭德洪多方努力及各级部门扶持下,两条年烘干能力150万公斤的生产线终于建成了。市林草局还引导合作社申请了乡村振兴扶持资金,将惠农易贷、产业链贷款等业务与林业贷款贴息补助政策相结合,为当地农民发展五味子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大型烘干设备对五味子鲜果进行脱水、烘干等深加工处理,逐步解决了农民存储五味子的难题,使五味子种植产业变被动为主动,为进一步深加工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小五味子
成了致富“金果子”
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熟练地为五味子抹芽、剪枝。70岁的于连文是土生土长的村民,外出务工无法找到合适工作。村里有了五味子基地后,他长期在这里务工,如今已跻身种植基地“管理层”。他笑着对记者说:“我这岁数,能找个干活的地方不容易。来这儿以后,一年下来能挣五万多元,不比外出务工的人赚得少!”
“以前,农民种植零散,销售门路不广,外销全靠中间商收购,五味子出售价格被压得太低。现在,我们按照规模化发展、区域化种植的整体思路,引导当地农户变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为集中连片的规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郝良介绍道,“我们对各个基地实行统一监控、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在种苗、化肥、烘干仓储、物流运输等各方面实行优质优惠服务,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投资成本,从产到销保障入社农户收益,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一路走来,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十几户发展到130余户,种植生产规模由最初的400余亩发展到6200余亩,五味子总产量由原来的几十万公斤提高到400万公斤左右,鲜果价格从6元/公斤上升到14元/公斤以上,销售收入由原来的100多万元提高到7000多万元。每年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3000余万元,同时带动了周边乡镇五味子的发展。如今,合作社覆盖盖州市6个乡镇14个村,成为营口市最大的中草药材种植产业基地、辽宁省最大的五味子专业种植基地、中国以岭药业五味子专业种植基地,被中国中医药集团确定为定向采购基地。
最令郝良感到自豪的,是他们在国药集团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药典标准,建立了一整套溯源管理体系,实现了两个第一:五味子品质全国第一,主要药理成分木脂素的含量为0.83,接近于野生五味子含量,超出国家标准近16个百分点;单产第一,目前合作社五味子平均亩产15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量突破3000公斤,已正式被国药集团确定为辽宁省唯一的五味子和威灵仙等道地中草药材种植基地。
悠悠草药香
引来致富雁
“随着中草药材盛果期的到来,今年五味子产量将不断攀升。”对五味子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郝良信心十足。
种植面积的稳步增长,种植技术的日益成熟,吸引了国内大型制药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合作社与国药集团和辽宁农创联合作,签订内贸合同、出口合同数百万公斤。同时,市林草局指导合作社在各大电商平台推广五味子深加工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引进对接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协议,保证了五味子价格稳定。
“我们的中草药材全部销往三九、修正等制药厂,每年单是国药集团的需求量就达100多万公斤。”郝良很自豪地说。
如今,合作社先后与国药集团、扬子药业、三九药业、以岭药业、葵花药业等国内大型药企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今年预计国内销售量6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同时,合作社大力开拓出口市场,截至目前,已与韩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签订出口合同200多吨,预计可完成出口创汇250万美元。
为保证五味子专业种植基地的合法权益,合作社已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了“秀粒”牌专利商标,并向国家农业农村部申请了五味子的国家地理标识。
郝良透露,接下来,合作社还将继续筹建烘干生产线和大型冷藏保鲜库,为干果冷藏储存和鲜果深加工提供保障。“我们还要综合开发深加工,目前已与多家大型企业就五味子茶饮开发、饮片加工、浆液提醇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益。”
如今,盖州市古聚源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引领当地农民种植中草药,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能持续增收、人人有致富门路的可喜局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后记
次日一早,记者收到郝良发来的微信:“倒春寒没有造成影响。今年丰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