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0日
今建设街西段
鼋神庙
卍字会
营口卍字会旧址
今富竹小区正门
汇海楼原貌
汇海楼贺卡
汇海楼餐具
营口河北火车站原貌
今营口河北火车站现存石头房
营口河北火车站现存水窖
太古公司原貌
今惟善轩美术馆
今营口银行辽河西街支行
满洲银行营口支行旧址原貌
鼋神庙
晚清时期,营口商埠是商家云集贸易货物的集散地,同时,宗教信仰活动也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建有许多庙宇寺阁,鼋神庙就是其中之一。因庙内供奉“鼋”(即鳖,也称甲鱼,民间俗称王八)而得名。大辽河进入营口境内拐了一个大弯,向西流入渤海。由于拐弯处河水常年冲刷,使当时辽河南岸的河堤不断侵蚀,当时人们传说是河里的鼋神乌龟精吞噬河岸,于是建庙祭祀,祈求河岸不再受侵蚀。
鼋神庙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坐北朝南,三间大殿,东西长约18米,南北宽约8米,灰瓦房盖,庙门前竖风斗旗杆,有一石碑,碑座雕刻赑屃,身上驮大石碑,高约3米左右。主要供奉“鼋神”。殿内正中身着长袍的“鼋神”化身像,威严端坐,造型逼真。
解放后鼋神庙的神像、石碑等遭到破坏,20世纪50年代后期,此庙曾一度作为街办缝纫点。后来营口市民政局将此庙遗址做车库利用。具体位置在今站前区八田地街道,原三楼副食商店、原荣魁冰果店附近。
营口卍字会全名为“世界红卍字会营口分会”,其前身为济南道院,成立于1921年,既是一个大型慈善机构,又是一个传播信仰的民间团体。1922年9月,该院经政府审批备案,成立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宗旨为“促进世界和平、救济灾患”,“不涉党派,不谈政治”。
营口红卍字会成立后,在灾难频仍、战乱不已的年代,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使众多营口民众得到实惠,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营口县志》记载:“各种慈善事业益加扩充,冬日施棉衣、设粥锅,救济贫民无算;夏日沿路施茶水,沿街分悬敬惜字纸铁筒,并于会院设立小学校,收养贫民子弟而教育之。此外附设诊疗所,施医药。遇有各地水灾发生,代募赈济捐款,以济灾民,会内组织完善,种种慈惠不一而足。”
卍字会建筑为青砖砌筑的二层楼房,在一层与二层的接合部,密密麻麻铺满了“卍”字形纹。“卍”是佛教和印度教中的常见符号,读作“wàn”,意为“吉祥万德”。现改建为营口市政协文史馆。
汇海楼
汇海楼原址坐落在当时大平康里,现西市区清华街道办事处永强社区境内,华夏大酒店南侧,其全称为“汇海楼饭庄”,在当时是营口独一无二的最大餐馆,从名称就可看出它海纳百川的气势,为汇聚海内外宾客之酒楼。
早年,山东人任岐山随舅父来营口,经人介绍先到英国人开设的餐馆当“跑堂的”(伙计),后来这个英国人回国,任岐山便与几名同事将餐馆兑下,接任经理之后随着经营的发展,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创办汇海楼饭庄。楼临街,二层砖木结构,坐北面南,整个楼院呈“凹”字形,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初只做西餐,后改为以中餐为主,兼营西餐,从业人员最多时约100 人。
汇海楼设施分中西餐厅,并备有礼堂、杂耍、座席等。除此之外还有雅座,客房15间,每间有餐桌、椅子,还配有沙发、衣架、酒柜、屏风;中外名画悬挂墙上,餐厅别具一格,如有大型宴会可打通隔扇能摆设40桌酒席。
所做的菜肴调味均达到色、味、香俱佳。作料为上等品。而经营的品种则以水产品为主,真正体现营口之风味。最有特色的是餐具多为银质而成,如银叉、银刀、银勺,就连筷子都是以象牙特制,还有从南方特意买来名瓷碗盘。
日伪时期汇海楼经营每况愈下,1945年后日益衰落至停业。
营口河北火车站
1898年10月,英国政府主动向大清政府贷款,修建山海关至营口辽河北岸铁路。原因是英国看到沙俄在东北任意修铁路,大肆掠夺财富,为了经济掠夺分一杯羹,英国主动提出修建该铁路。中方铁路专家詹天佑任总工程师,负责选线、勘察、测量、桥梁建造、工程规划设计等。
1900年4月,京奉线上的第一条支线沟帮子至营口辽河北岸“沟营铁路”全线竣工,全线91.1公里,中途设4站,分别是胡家窝棚(今盘山县胡家镇)、双台子、大洼、田庄台。该路为单线客货混合运营,每日营口至沟帮子往返一次,加快了关内外物流及人员往来方便。可是竣工不久,沙俄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出兵攻占营口。沟营铁路由此落入沙俄之手。
1903年3月经中俄多次协商,清政府以沉重代价收回“沟营铁路”所有权。1904年2月沙俄与日本为争夺在华利益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日俄战争”,同年7月25日日本攻入营口沙俄败走,刚刚回归中国的沟营铁路又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因此辽河北岸营口第二个火车站,在帝国主义侵略下,出现了中、日、俄三种建筑风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沟营铁路被伪满洲国掌控,为全面侵华而服务。1941年12月,美日爆发太平洋战争,日本为筹集大批钢铁打赢这场战争,1943年8月15日将“沟营铁路”营口至大洼36.8公里铁路线拆毁用于战争,同时将田庄台、营口河北站拆除。
太古码头
1861年营口被迫开港后,英国首先在营口埠内设立太古轮船公司,并先后修建码头多处,太古码头便是其中之一,修建于1890年,其遗址位于今西市区胜利街道办事处延风里、原营口市日用塑料厂处,现该厂已不存在。“太古”名词是从英国传来,译音原意为“虎狮”,总号设于英国伦敦。
太古轮船公司码头分为东西两处,现在留下的建筑是人们通常指的“太古西码头”,该码头建有二层红砖楼房,楼下设有地下室,为锅炉用房。该楼坐北面南,石头基础,砖木结构,所用红砖皆从英国运来,建筑造型为英国式样。北临辽河南岸,南接二道街,还有码头工地和仓库各一处。码头沿河排列,以美国松木桩夯实。
太古码头停泊船只均为英国轮船,可通往上海、天津、香港及英国等地。当时经理由英国籍的一个遗孀担任,聘用中国人协理事务。“九·一八”事变后,英籍经理回国,由中国人代任经理,当时业务处于半停顿状态。据史料记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公司财产连同码头被日本人冻结。“九三”胜利后复业,将公司房产、仓库、码头租给华东贸易行。
1948年营口解放,太古码头归为公有,工人们成为码头的主人,20世纪50年代由盘锦苇场第三分厂(原大洼县辽滨苇场)使用。1993年为原营口市日用塑料厂址,现开辟为惟善轩美术馆。
满洲银行
满洲银行全称为满洲银行营口支行,位于今西市区胜利街道办事处平安社区,曾用作营口工商银行西市支行,现由营口银行使用。
1933年伪满洲中央银行决定设立营口支行,1934年由满洲中央银行总务部建筑事务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采用希腊陶立克柱式,粗硕敦实,用以表现银行的信用坚实,是伪满洲国设在营口的银行分支机构。满洲银行营口支行旧址前厅为单层建筑,后东楼为二层建筑。单层建筑为营业大厅,高约13米,大厅内有两排高大的顶柱,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景色,后楼的二层建筑和前厅的高度相等,建筑总面积约1865平方米。
1947年国民党暂编五十八师驻防营口,师部就设在满洲银行,1948年2月25日,该师师长王家善在这里扣押了营口的国民党军政首脑,率部起义,营口第三次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