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潮间萃至鲜

2022年06月23日

本报记者 李旭 张精兵

食蟹江湖,派系林立。江河湖海赋予蟹与蟹迥异于彼此的风味。但对食客而言,追求的大抵是两种极致:蟹肉清甜丰盈,蟹黄鲜香饱满。

在大辽河入海口,有一种蟹,蟹壳差不多拇指指甲大,以食材的标准衡量,先天条件不算优越。人们叫它“骚夹子”,学名“厚蟹”鲜有人知。而就是这不起眼的小蟹,在营口先民巧手之下成功逆袭,以一道“骚夹子豆腐”自立门户。

一片孝心催生一方绝味

蟹进入人类的食单,源于偶然。为了感念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解锁了如此美妙的味觉体验,人们书写出众多版本关于勇气的故事。骚夹子豆腐的诞生,同样是一次偶然。这背后,是一个关于孝心的故事。

据《老边轶闻》记载,很久以前,有一个穷苦的农民,家中父母年逾八旬。这天,他在芦苇荡中发现许多骚夹子,脱下上衣抓了满满一包,回家妻子准备煮熟了给老人吃,可又想起老人牙口不好,吃这种壳厚肉少的东西一定咬不动。思来想去,夫妇俩找来一口小缸,把骚夹子洗净后倒在缸里用棒槌捣,随后把连渣带肉的碎骚夹子装入一个细筛里过滤,将滤出的汤汁加一些水放在锅里熬。煮沸后放一些盐,盛在盆里晾凉,打算等不烫时再给二位老人吃。没想到过了一会儿,汤水变成了蟹羹。二老尝了尝,连连称赞,追问儿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儿子一五一十地把这蟹羹的做法描述了一遍。老人听后道,“跟做豆腐的方法差不多,就叫‘骚夹子豆腐’吧。”打那以后,这道菜一传十、十传百。从前无人问津的骚夹子,逐渐叫响名号。

农家小菜登上大雅之堂

反复捶捣释放鲜味,细筛过滤重塑口感。如此“粗粮细作”,骚夹子豆腐误打误撞切中了高端消费群体的味觉审美,逐渐从一道农家小菜发展成一方招牌美食,登上大雅之堂。

20世纪初,得益于商贸发达,营口餐饮业空前繁荣。著名的饭店有六国饭庄、汇海楼、杏花楼、太白楼、玉芳园、三义园和大顺馆等。后来,外国人也在营口从事餐饮业。这其中,六国饭庄以供应四时小吃独树一帜。地方官员、社会名流、外国使节、南北客商等时常来此就餐。清明时节之后,骚夹子豆腐便是“头牌”。

不等上菜,名字的“迷惑性”就让骚夹子豆腐自带话题。觥筹交错间,不用一粒豆制成的“豆腐”着实令人期待。按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来此就餐的食客来自五湖四海,有着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但骚夹子豆腐凭借一个“鲜”字取得了最广泛的认同。蟹贡献给这道菜全部的鲜美却“深藏功名”,以豆腐般滑嫩的口感出现。这样的反差,令人频频称奇。(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