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呢喃语

——书法家杨天植访谈(上)

2022年06月24日

书法家杨天植

杨天植书法作品(1985年)

杨庆昌

2021年2月19日,雪后初霁,东风轻灵,阳光正渐渐卸去满世界的粉装玉砌。

我们一行约好去拜访退休在家的书法家杨天植先生。

杨天植先生83岁,在家颐养天年。他满面笑容地欢迎我们。一进门,我们便情不自禁欣赏着张挂在墙上的法度严谨、笔画精到的小楷四屏,欣赏笔墨横恣的行书竖幅。杨老的书法作品笔酣墨饱、笔力劲挺,令人称赞。我们对杨老的访谈是在呢喃细语中进行的。

杨老祖籍是河北省乐亭县。祖上自哪一年哪一月从河北来到营口,他已无从知晓,大概是清代顺治初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颁布后,举家迁徙至此。1938年9月25日,杨天植出生在营口市辽河老街西端的西大庙旁。西大庙当时是这座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演戏、慈善救济、士大夫讲会、外人投诉、节庆进香、艺术与休闲等活动大多都在这一带进行,这一公共活动的中心,深刻地影响了这块土地构建共享的城市文化,对营口这座城市生命力的延续起了不小的作用。

父亲杨宝瀛高中毕业,东渡日本留学,而后做了译员。他育有4子,杨天植行二。初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普普通通的人家,三餐四季,祥和安宁。当年杨天植的爷爷在“小红楼”的对面开了一家扇子铺,扇子是折扇,是一种用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撒开,聚头散尾,呈半规形。折扇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进步,是对生活美化的装点。竹骨韧纸折扇一面书写端楷诗词文句,另一面绘图。这种习尚在明清时日盛一日。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营造出文化氛围。而扇商都追赶时髦,在扇骨扇面作些字画,附庸风雅。杨天植的祖父经营扇子铺,糊裱装饰折扇也算是文化产业。先生的父亲杨宝瀛有留学经历,先生的母亲也是女子中学毕业,是具有独立、能干、优雅品质的女性,这对杨天植以后的书法成就起到开蒙作用。

父亲看出他有些天赋,从他7岁那年,便开始手把手地教他写字。杨天植上小学的时候,常在爷爷的扇子铺里逗留。一天邻家“办事情”,需从各家借些桌椅“吃席”用,因怕归还时弄错,需要在桌椅的不明显处写上各户的姓名。杨天植熟练地拿起毛笔,很老道地当着大家的面书写了自家的名号。从起笔、行笔到收笔,他几乎写出精致点划的完整过程,展现出了非常微妙的运笔过程,“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在写字运笔时,注重笔锋,在点划尽处做出的收笔、回锋。他的“逆入”“中锋行笔”基本达到了书法技法中的规范和准则。小孩子此番操作获得了众人的喝彩,也惊讶了他的祖父,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那一年他10岁。

于是,他的父亲重新被“学而优则仕”的欲望唤醒,心中点燃了文化传承的火苗,更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信念。他把精力转移在了加强管束杨天植的学习上来。

10岁那年,他的父亲得了肺结核去吉林柳河的三姑家养病,那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杨天植陪在父亲身边,同时替人家放牛,一头牛东家给他5斗米的报酬。这样,在柳河生活了2年,丰富了他的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回来后,他就读于前进小学,由于他学习成绩超群,学校便准他连跳了两级。

杨天植的习字是从临帖开始的。选择一种最适合的范本,对书法学习至关重要。父亲杨宝瀛认为选择书法学习范本应遵循“学书先学做人,习字重在笔法,临池贵能创新”的原则。斟酌再三,为他选择了颜真卿的字帖,认为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是最适合杨天植学习的范本。颜真卿人品高尚,其书法丰厚大气精妙,行、楷尤佳。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颜楷”对后世影响很大,颜真卿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从此,临帖成了杨天植的必修课。父亲要求他每天都得写,纸张正面写完要翻过来写背面,白天写完晚上要接着写,如若不写或者偷懒就要挨打。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中学,即今天的市实验中学,他品学兼优,被选为班长。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反复临习了《勤礼碑》《曹全碑》《放生池碑》等字帖。众所周知,当年的颜真卿经过了三四十年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气候,继之又以长期的百般锤炼,才使“颜体”形神兼具,而晚年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颜真卿的正书端庄雄秀,用笔浑厚强劲,中锋笔法饶有筋骨,更有锋芒。横略细,竖、点、撇与捺略粗,大气磅礴,多力筋骨。他的行、草书也遒劲有力,结构沉着,点划飞扬。行书更是遒劲郁勃,体现出盛唐的风度。颜真卿作品除了比较端庄遒劲的《颜勤礼碑》帖之外,还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等碑帖,行书有《争座位稿》,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季明文稿》。晚年的《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这些字帖杨天植都一一购进,认真揣摩,反复临摹。他经历了刻苦、磨砺的阶段。最初,杨老每天能够重复临帖,凭的是对书法的兴趣,对父亲严厉的惧怕,因而他比较自觉,比别人用功。但是时间长了也难免会觉得枯燥,偶尔偷偷懒。见此,父亲就会很严厉地批评他,同时会狠狠地给他来个“脖搂子”。写得不理想,父亲不允他题写落款。因之他一直畏惧父亲的批评,即使每次给父亲写信也极其认真,生怕父亲“挑错”。这样,杨老从小学临帖到中学,再从中学临帖到营口工学院化工系,从工学院学生身份再到营口市变压器厂的车间主任、工会主席,为人品德以及书法的功力不断提升。

1958—1960年,杨天植在营口工学院化工系读书,那时正值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经济困难时期。他整天饿着肚子上课,即便放假回家也不敢多吃,多吃是争家人的口粮。那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硬是“前腔贴着后腔”地坚持学习,断不敢放下临帖的事,更不忍心将坚持了多年的习惯放下。此时,他虽不完全知道书法的意义和魅力所在,但知道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与多种艺术的结合,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他知道书法能够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他知道书法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素质、规范其行为。因此写字几乎成了他的天性,他依旧天天写字、临帖,锲而不舍。

毕业后,他刚开始是在一个电器社上班,1965年来到营口市变压器厂,一干就是20年。他先后当过工人、供销员、车间主任、人事科长,并做了8年的厂工会主席,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没有放下临帖和习字的好习惯。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习练书法,同时把完成工作和习练书法结合起来。不管是在厂里的各项大型活动中,还是工友们求他写字,以及书写厂里的“通知”“告示”、工友家婚礼的“路引”、过年的春联,都留下了他的笔墨。在“文革”期间,他临习了汉隶38种。这2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工厂的实践锻炼了他,丰富了他,为他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作品多次发表在报刊上。

为了学习和提高书法的成绩及水准,他还利用外出的机会去观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他如醉如痴地陶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之中。去泰山观赏《张迁碑》,去曲阜揣摩隶书与魏碑,多次去西安碑林膜拜东方石质的书法艺术。为了看碑,他每次在进入碑林前就购买了面包、汽水,准备了相机、胶卷和纸、笔。早晨一开馆他就冲进去,如饥似渴地一看就是一整天。在那里他看到了宋代摹刻的秦峄山刻石、汉碑中的精品《曹全碑》、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他揣摩了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杰作;观赏了各创一体的欧阳通、徐浩、史维则、怀素等名家的《道因法师碑》《皇甫诞碑》等书法名碑;在这里,他见到了膜拜已久的《颜勤礼碑》等标准的“颜体”。他还见到了柳公权的遒美瘦挺、劲如削竹、结构峻整、神足韵胜的“柳体”代表《玄秘塔碑》、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还看到了怀素草书《千字文》。每次参观,他都是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催促劝说下才恋恋不舍地离馆。

好学如同他的临帖习字一样,靠的是毅力和信念。书法能够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审美能力,不仅有实用价值,还有审美价值。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能够反映书写者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思想感情。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书写者发现美、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书法可以调节心理素质、规范作为。学习书法,必须心平气和、坚持不懈,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调节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养成专注耐心的习惯。

此时,杨天植的书法已经达到行笔雍容、结体端庄、字体丰腴、骨力内蕴、端庄典雅、雍然大度的程度。1985年,刚刚恢复不久的营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缺少书法家的牵头和联系人去负责书法创作等学术交流,负责组织、联络和协调全市书法爱好者深入生活、沟通信息等活动,经研究,杨天植被调入到市文联工作。从一个集体所有制的企业,调入到市群团组织工作,无疑是一个飞跃。他的调入凭借的是自己的工作经验、文化程度和书法造诣。这个时期正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大多都不曾放弃对书法绘画的追求与热爱。但是,懂书法的人很少,而真正的有坚实的基础和书法学识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毕竟书法的坚实基本功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

7岁开始习字的“童子功”,长达40年的名碑名帖浸润熏陶和临帖习字磨砺,杨老的书法鉴赏能力、书法基本功、书法创造力具备相当丰厚的基础。进入市文联,开启了杨老书法学习、创作的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