溽热交集 万物轻语

2022年07月22日

夏立新 摄

隋春波

7月23日4点06分,大暑。

7月15日,入伏前一天。清晨,一只蝉在我家南窗林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嘶叫。

一只麻雀飞落,着陆点是一棵三四寸高的紫苏。紫苏承受不住重量,身形一歪,麻雀仰面摔了个屁墩儿。它扑棱棱站起来,像人拍拍屁股上的灰一样掸了掸小翅膀,嘴里叼着一片紫苏嫩叶。

又一只麻雀蹦蹦跳跳地出现在小院里。它钻入草丛作了一番探险,又伶伶俐俐地跳出来,歪头看看我,“叽”地一声飞上葡萄架。

很多人都发现,现在的麻雀没有以前那么怕人了,甚至走到近前,正在觅食的它们才不太情愿地躲到旁边灌木丛里。

小暑时节的几场大雨,令植物生长得葱葱郁郁。有绿叶,有肥虫,有清水,鸟儿们异常快乐。

让营口人感到不爽的是,连绵阴雨催生出大批又黑又小的蚊子。它们攻击傍晚散步的行人,千方百计钻进室内“行刺”,很有些“神风特攻队”的嚣张与疯狂,这一点比身价高贵的“雪糕刺客”更让人讨厌。今年,我的“战备物资”不断升级换代:先买了植物驱蚊止痒套装,又添了驱蚊、止痒花露水,再购进清凉止痒液,更翻出以前买的青草药膏。最后,在驱蚊器的陪伴下,总算睡得安稳了。

三伏天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持续走高的热、热、热!

据15日央视报道,上海当日记录到40.9℃的高温,追平了14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传统火炉”重庆后程发力,同日气温42℃。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头伏(7月16日至25日)期间,福建、江西、湖南、浙江等地最高气温35℃以上,局地40℃左右,夜温超过30℃,加上湿度较大,真正进入“上蒸下煮”的“桑拿天”模式。在北方,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头伏期间是高温与降雨交替出现的“雨火两重天”;辽宁、吉林、黑龙江南部、京津冀等大片区域,气温普遍在30—35℃。

“打败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热。”同事开玩笑说,这种天气出门的,彼此都成“熟人”了。网友调侃,高温让很多城市的称谓变了:河南成了“可南”,杭州成了“炕州”,温州成了“煴州”,江浙沪晒成了“工折户”……远在欧洲的葡萄牙,也变成了“葡萄干”。

的确,不仅中国,北半球多地也都出现高温天气。当地时间7—13日,葡萄牙约235人死于高温天气。10—15日,西班牙有360人死于高温。17日,一场大火蔓延到游客众多的大西洋海滩,至少1000多人因高温死亡。19日,英国伦敦气温40.2℃,是该国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一次气温突破40℃。

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6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之为“全人类的红色警报”。

“过得七月半,便是铁罗汉。”这句俗语提醒人们此时不要过于劳神役形,安然度过伏天。百姓发明了许多防暑降温的方法。据史料记载,自魏晋以来,民间就有伏天吃面的习俗,“过水面”可以解暑热、增体力。在乡下,一些人家用绿豆粉、豌豆面或荞麦面做成凉粉、凉面条,深井水中浸泡后,加拌芝麻酱、陈醋、蒜泥之类佐料,吃起来清凉可口,解暑提神。三伏天有“吃三瓜”的说法,三瓜即苦瓜、丝瓜和冬瓜,能清热化湿、排除毒素、健脾开胃。

如今,消暑的食物和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食用冰激凌、喝冷饮及冰啤、空调降温、室内外游泳等。据悉,国内的“空调服”市场正日益壮大。不管如何,现代“消暑神器”仍不及世代相传的“古法”更保健。长时间吹空调、动辄喝冰饮,对身体健康没好处,当适可而止。

古人将“大火飏光,炎风酷烈”的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2000多种,分水生、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把卵产在枯草上,大暑前5天,萤火虫卵化而出;大暑中间5天,天气更加闷热,土地也很潮湿;大暑最后5天,常有大雷雨出现,时令开始向立秋过渡。

可惜,那么多种类的萤火虫,我至今也没见过一只。“车胤囊萤”的故事,只是在书中看到。据史书上说,夏夜里“玩”萤火虫气魄最大的是隋炀帝。他命多人用大袋子捉来无数荧火虫,到了晚上,放飞在景华宫,满山满谷的流萤飞舞闪烁,与天上的星辰遥相呼应,真是帝王的兴致和浪漫!

虽没有萤火虫陪伴,但我们可以赏荷、观雨,聆听蝉吟蛙语、蟋蟀低唤……用宁静的心灵,感受四季的变化、生命的奇异。

202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