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2日
画家胡崑
胡崑作品《群贤会友图》
韩素华
胡崑,辽宁省盖州市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研修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任营口画院院长、盖州市辰州书画院院长。胡崑先生自幼酷爱书画,从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投入到美术事业,师从于著名书法家沈延毅先生、著名画家范曾先生、著名画家华三川先生、著名画家刘继卣先生。胡崑先生是位优秀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他长期从事美术、书法创作组织管理工作,在美术创作上大力提倡对中国传统“书画同源”艺术精神的传承发扬,强调在继承中创新。他是一位受人敬重的老先生,从艺长达60余载,是营口地区美术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一
胡崑出生在盖州市城郊新华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兄妹5人,他排行老三。年幼时,胡崑就喜欢书法、绘画,上学后,常给学校画宣传栏、办板报,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神童”。据胡崑自己讲,绘画是照着《芥子园画谱》画,树木山川人物、梅兰竹菊,什么都画。书法也学,得到一本字帖就练。盖州是历史悠久的辽南重镇,那里的文化氛围激励胡崑要在书画上闯出一片天地。
1953年,胡崑从城关中学毕业后,因美术方面的特长,被分配到熊岳文化馆工作。他的绘画才能很快引起人们的注意,1955年,他被调到盖县文化馆,并担任美术组组长。1956年,胡崑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他被盖县推荐,参加了鲁迅美术学院学制一年的在职美术人才培训班。他本来就痴心美术,小有基础而又颇有天分,这次得到系统学习美术的机会,得遇名师指点,便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广交良师益友,自然在艺术修养、绘画技艺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一年的学习为他后来迈进艺术殿堂搭建了台阶。
胡崑没有辜负这一年的学习。学成归来后,他将所学用在盖县文化馆的宣传工作上,使盖县文化馆的宣传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他还在盖县办起了美术学习班,一办就是3年,为盖县各乡镇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宣传人才。那时,他仅仅二十出头,俨然已经成为当地美术界的领军人物。1960年,因为出色的工作,胡崑作为营口地区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
二
20世纪60年代,文化宣传工作任务非常繁重,绘制宣传画、举办各种展览,工作任务一件接着一件。那时胡崑已经担任文化馆副馆长。那一时期,盖县举办的各种展览,包括阶级教育展、农业成就展、工业成就展等等,总策划、总设计的任务都落在了胡崑肩上。那时盖县还设计修建了一座毛主席像塔,像塔上的毛主席画像是胡崑绘制的。画像揭幕后,人们赞不绝口,都说形神兼备。
胡崑的志向自然不仅仅在于画好宣传画、办好展览。他对美术艺术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息。对于日常宣传工作,他把对艺术的追求倾注其中,努力让大众艺术具备高格调、高品位。同时,他还潜心艺术创作,在从事美术工作的各个时期,都创作出带有自己思考和鲜明的胡崑印记的画作。
20世纪70年代初,胡崑先生的写生足迹踏遍辽河、渤海、长白山、黄山、烟雨江南。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太行山。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和华北平原之间,向南延伸到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王屋山。太行山大峡谷群山环绕,奇峰秀岭,在胡崑看来,这里山山有奇景,沟沟有佳境,到处充满诗情画意,好似看不完、走不尽的立体风景画廊。走一趟太行山,胡崑画了厚厚一本《风景速写》。他用这种方式去发现美,去对自然风景进行美的提炼和感悟,胸襟与见识并高,构思与心灵日进,艺术因情境而长久,情境因艺术而丰富。那时他创作的代表作品有《云端海腾波》《黄山奇观》《轻舟已过万重山》等。
胡崑先生的写意花鸟画里,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画味儿,人性与人格化,是他以人品入画、以人品变化画品,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见过他《铁骨迎春》《暮静三鸶》《蓦然回首》等作品的人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的写意花鸟画形象简洁生动,风格透润清雅,色泽丰富多变,淡而不薄,洁净明艳,注重笔墨的书法情趣和书卷气息。《梅兰竹菊》是胡崑先生的经典代表作,画中梅花开得繁盛,并未显其孤傲;兰花亦然,并无涵深之境;竹子精壮有力,更显坚韧品性;菊花高洁清雅,更显孤傲之志。作品技法娴熟、笔力精湛、充满意境,唯美的画面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古人云: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而且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表现了胡崑先生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在沈阳成功举办,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空前的盛会,胡崑先生的作品入选大展并得到了沈延毅先生的赞誉。他的书法独具匠心,笔力苍劲,笔画流畅,深厚中又带着柔滑,奔放而又不失内敛。他的行草书用笔放达,融入了篆书的遒丽,隶书的厚朴,因此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挥洒自如,势走韵留;用墨枯中含润,乱中有序,张弛有度;用笔用墨相得益彰,意境深远。
三
潜心艺术创作,推动美术事业发展,是胡崑先生人生的两翼。1977年,为解决文化艺术界老同志家属就业问题,胡崑牵头创办了文化馆美术社,最多时安排了60多人就业。美术社开展了描晒图、美术摄影、照片上色、制作锦旗奖状等业务,生意红红火火。
1982年,胡崑先生策划创建全国第二家县级画院辰州书画院。1982年8月17日,盖县编制管理部门印发了《关于辰州书画院机构编制的批复》,辰州书画院为文化局下属事业单位,编制5人。胡崑任院长,是书画院的法定代表人。当时盖县的画家朱长仁、庞德政也都调入书画院。胡崑亲自设计书画院办公楼的布局,指挥施工。两年后,极为专业的辰州书画院办公大楼落成,展厅、创作室、资料室、会议室、办公室一应俱全,创作室、会议室等功能用房的装修布置也都出自胡崑之手,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格调,为整个书画院营造了高雅庄重的艺术氛围。书画院的宗旨是搞好美术创作、交流研讨、辅导收藏、艺术咨询服务。当时著名的画家王一鸣、郭西河都在辰州书画院办过个人展。书画院还举办了面向全国的大型书画精品邀请展“同乡画展”,参展的书画家包括老中青几代人。他们用艺术的方法来表现新的题材和内容,用新时代的审美去表现和讴歌新时代,展出的作品极具权威性,规模壮观,为家乡人民打造了一场文化艺术盛宴。这次画展得到了省、市、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有多家新闻媒体参与报道,这次展览也写入了盖县县志。
辰州书画院的创立是盖县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为盖县美术事业的发展和美术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后来,高志华、郭庆惠、倪久龄等都担任过辰州书画院的院长。1989年9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辽南分校就设在辰州书画院,来自盘锦、瓦房店、营口等地的学生都在此学习。
1985年,辽宁省文化厅授予胡崑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0年荣誉奖。这年年末,胡崑因工作需要调入营口市文联,负责创办营口画院的工作,后任营口画院院长。这期间还创办了“四宝斋”书画社。营口画院和“四宝斋”的创建,为营口美术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胡崑先生的创作高峰期,他主要致力于水墨人物画创作,取材广泛,立意新颖。胡崑的人物画主要取材于历史人物和古诗词赋,追求雅俗共赏,讲究笔墨情趣。他的作品画风峻逸爽朗,取法传统并致力于创新,尝试以现代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予以阐释和发扬,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特殊关注和独到理解,又以独特的笔墨对传统人物画进行了新的开拓与创造。胡崑先生的代表作品《十八罗汉》图卷以长达18米的篇幅,以山林为背景,绘制了18位性格鲜明、神态各异的罗汉形象,《八仙醉酒图》《竹林七贤图》《九老逸兴图》等,完美展现了胡崑山水画、人物画的功力。
胡崑先生笔下的仕女人物,温婉秀雅、楚楚动人,甜而不腻、美而不俗。创作于2007年的《金陵十二金钗图》将12位女性形象画在一个场景中,人物摆布疏密相当,笔触细腻,每一位人物都以不同的服饰、身姿、动作、表情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兰亭雅集》《夜宴图》《婷婷玉立》《巫山神女》《貂蝉拜月》《昭君诉情》《玉环戏鹰》《西施浣纱》等作品中,他能准确地描绘出女性体态、容貌、衣饰,而且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情思、性格、气质,使之形神兼备,意趣横生。
胡崑先生年逾八旬之后,人物画更显老辣沉郁的笔力和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思考。这期间创作的《朔风图》,画面氛围的营造、衣褶的勾勒和人物眼神表情的描摹都颇具匠心。《正气千秋》描绘了戏装包公书写家训的高大威严形象,并将家训以笔力遒劲的行书写在上款位置,书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知足常乐》惟妙惟肖地表现出驴背上老人的闲适自得,而一驴一狗的写意笔触,更强化了人物的洒脱。《春风初沐》描绘了一老一小席地坐在老柳树下逗弄小鸡的情景,面孔稚嫩的孩童饶有兴致地望着地下毛茸茸的小鸡,节疤斑驳的老柳枝条轻扬,灵动的燕子翩然飞舞,而眉毛须发全白的老人手里托着烟袋,仿佛心游物外,面带微笑,眼睛眯成了一道缝。
胡崑先生还创作了许多梅兰竹菊画作,《铁骨迎春》《高风亮节》等是其代表性的作品。1996年,胡崑先生退休后,潜心书画,很少参加公众活动。自1985年获得省文化厅表彰,30多年过去了。从2002年获得营口市人民政府文学艺术特别荣誉奖算起,也近20年过去,胡崑先生作画、写字,一直没有停息。他经常说:“吾自十余岁学画,至今未辍,未敢言成。”“未敢言成”让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胡崑小传
胡崑,笔名北辰,生于1936年,辽宁省盖州市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无锡市书法艺专特聘顾问,营口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曾任政协营口市第六、七、八、九届委员会委员。胡崑自幼喜爱书画,在校读书时即显露绘画天赋,被老师和同学们誉为“神童”。1953年,毕业后参加工作,就职于熊岳文化馆,做美术宣传创作工作。
1982年,任盖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同年,他创办辰州书画院,出任首任院长。1986年,应日本平和产业株式会社国际会邀请赴日本举办个人书画展,此后,多次应邀在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个人展和联展。
多年来,参加国家、省、市级展览20余次,获得各种奖项。多幅作品被选载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美术家大辞典》。
2002年,获营口市人民政府文学艺术特别荣誉奖。
(韩素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