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6日
扬琴家赵殿学(模拟画像)
1982年9月2日,东北扬琴演奏家济南大明湖畔合影。(左起王沂甫、宿英、张学生、刘寒力)
2021年7月16日,东北扬琴研究会在营口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扬琴名家名曲音乐会。
申汉汶/口述 王继鹏/整理
我的扬琴老师赵殿学(约1885—1963)是盖平县(今盖州市)人,据老人家讲,他的老家是熊岳归州镇。赵殿学老师是东北扬琴流派老一辈代表人物,他老人家自己能够制作、演奏扬琴,并且发明了压音颤竹、上下滑弹等技巧。赵殿学的最大贡献是让扬琴在东北这块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因此被称为东北扬琴创始人和奠基人。
东北扬琴创始人
扬琴,又写作“洋琴”,也被人称为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起源于中东波斯(现伊朗、伊拉克一带),14世纪在东欧盛行,大约在明朝中期传入中国。扬琴最初流传于广东沿海一带和江苏扬州附近,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在传播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改造,最终演化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清末以来,扬琴用于演奏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响、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琴书、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
各地扬琴在音色、演奏方法上大同小异,但在音乐风格和艺术表现力方面又各有千秋。扬琴演奏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四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技巧特点和演奏风格,并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性乐曲,赵殿学老师就是东北扬琴的代表性人物。
我的老师赵殿学于1885年左右生于当时盖平县熊岳地区。那时的营口和盖州地区由于经常有广东、潮汕地区商船往来,时常可耳闻广东小曲、潮州乐声,而盖州当地的秧歌、皮影、蹦蹦戏等民间艺术更是十分活跃,大受欢迎。当时皮影班一般为6到8人,乐器主要是锣、鼓、钹、板胡、二胡、三弦、四胡、大阮、扬琴、笛子、唢呐、古筝、琵琶等。赵老师痴迷盖州当地的秧歌、皮影、蹦蹦戏等民间艺术和民间音乐,从小耳闻目染,对许多清末民初流行当地的民歌和民间小调极为熟悉,听过几遍后就能用各种乐器演奏出来,尤其擅长用扬琴演奏。据我师哥王沂甫先生回忆,“赵殿学先生虽不识字,但对音乐的悟性较高,不仅能弹一手好扬琴,而且对其他乐器如古筝、四胡、笛子、唢呐等也操之娴熟。”在民间艺术熏陶和浸润下,赵老师从用扬琴弹奏小曲、小调开始,逐渐加入自己的改编、创新技法,终于形成手法多样的东北扬琴演奏技艺,不但完善了扬琴在伴奏中的特色,而且也让扬琴独奏的形式得到人们的欣赏和认可,为形成独树一帜的东北扬琴艺术流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殿学先生演奏的许多东北风格的小曲、小调都是长期以来在民间音乐熏陶之下听会的。但是,凭借深厚的东北民歌、辽南地区皮影戏、民间说唱音乐基础,他运用自制的扬琴以街头卖唱售琴方式,创编演奏许多以东北民间音乐曲调为内容的作品。一生的主要曲目有《祭腔》(东北民间曲牌)、《水龙吟》以及著名的《罗江怨》《苏武牧羊》等。其中,《苏武牧羊》是赵老师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也是东北扬琴最具代表性的曲目。
20世纪20年代初,赵殿学老师将广为流传的同名民歌《苏武牧羊》改编成扬琴独奏曲。赵老师创编演奏这首乐曲时,在传统扬琴演奏技法基础上,创造性地借鉴运用了古筝的吟揉手法,独创了“揉压”和颤竹、滑音等技巧来润色旋律,形成了鲜明的东北音乐特点和独特新颖、韵味十足的艺术风格,使之成为东北扬琴流派的代表作品。
王沂甫、宿英
继承发扬了东北扬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赵殿学老师以制作扬琴、古筝并到营口市内售卖,同时教授扬琴和古筝演奏为生。
卖琴时,赵殿学老师常常席地而奏。由于他熟悉很多民歌、小调,加上他拿手的一些颤竹、滑弹技巧,一首很普通的小调,通过他的加花处理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演奏效果。有人曾给我讲,当时赵老师在熊岳城家中制作好扬琴和古筝之后,用一根绳子拴住扬琴或者古筝两侧挎在胸前,搭乘当时的胶轮马车,从熊岳一站一站到盖州,再一段一段到营口市内,在现在的辽河广场附近,一边教授弹奏,一边售卖。《营口文化名人》书中记载:“(赵殿学)家传演奏扬琴,并时常参加皮影戏伴奏。因其家境贫寒,还时常自制扬琴到市镇出售。每售前必弹奏一番,以吸引顾客,围观者赞不绝口。”
我师哥王沂甫就是在营口街头看到赵老师的表演之后,被扬琴艺术深深地吸引,并且于1931年正式拜赵老师为师,专修扬琴。受到赵老师的影响,王沂甫把毕生的心血都投入到扬琴的演奏、教学、理论研究方面,还教授和引导宿英师哥学习扬琴。正是王沂甫和宿英二位师哥的整理传谱、创新发展,才把东北扬琴理论化、系统化、乐谱化,发扬光大传承至今。
王沂甫师哥(1917—1989)是辽宁省海城县莺落村烟台屯人,20世纪50年代末去西安以前一直居住在营口。王沂甫出生在美术世家,他本人也是自幼学习美术,他的祖父喜绘画与音乐,能演奏扬琴。他5岁起跟祖父学扬琴,入小学后又学过风琴、胡琴等。1931年,王沂甫师哥拜赵老师为师,专修扬琴,经过5年的勤学苦练,全面掌握了扬琴传统的演奏技巧。1938年就业后仍坚持业余时间参加音乐活动,曾组织春风音乐会、营口音乐团、飞声国乐社等音乐团体。抗日战争胜利后直到解放初期,主要在营口市一些中学担任音乐教师。1957年,王沂甫调西安音乐专科学校(西安音乐学院前身)任扬琴教师,1962年,提职为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在扬琴演奏技艺上,他继承了赵老师老一辈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如制定改革琴竹规格,调整了传统扬琴的音位排列,继承发展了颤竹、滑竹、揉弦技巧等。
王沂甫师兄从营口到西安执教还有一段故事。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访营口,听了王沂甫的扬琴演奏,备加赞赏,不久,即推荐王沂甫老师到西安音乐专科学校(西安音乐学院前身)任扬琴教师。
王沂甫师哥还创新了拨弦、勾弦、单竹和音(一支琴竹同时弹响两个音)等技巧,使演奏的风格、韵味自成一家。在理论上,总结了扬琴技法为弹(弹弦)、轮(轮竹)、颤(颤竹)、滑 (滑竹)、点(点弦)、拨(拨弦)、揉(揉弦)、勾(勾弦)共8个字,也叫扬琴八法。另编著扬琴教材多册,编有练习曲及创作、改编、移植乐曲百余首。代表作品有1935年改编的扬琴独奏曲《汨罗江上》(创新手法拨弦),1945年整理的《苏武牧羊》,1959年创作的《春天》(创新手法勾弦),据陕西民歌改编的《绣荷包》等。
宿英师哥(1929—1991)也是东北扬琴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我们营口人(祖居山东),少年时向王沂甫先生学习扬琴,后经赵殿学先生亲授,得其妙艺。他多年致力于扬琴技法研究和乐曲创作,曾将《苏武牧羊》予以浓缩,使其更为精彩。创编的乐曲《秧歌》中使用了双竹滑颤,并将又一代表曲目《翻身五更》展现于舞台,其中运用了双声部旋律奏法。他还作有著名的《音乐会练习曲》《海鸥》等,在一些段落中创造性运用连续颤竹,使单手奏旋律线的轮音密度增强,又采用钢琴和弦式进行在扬琴上以大段和音方式演奏渲染高潮,拓宽了扬琴技巧领域,增强了抒情性。他在1957年也是最早在东北开设扬琴专业教学的,在快速演奏及系统训练方面做积极探索。
赵老师始创的东北扬琴流派,正是在王沂甫、宿英两位师哥的继承、创新、理论化基础上得以传承,成为国内扬琴四大流派之一。两位师哥的努力,促进了这项传统艺术的创新和完善,使它日臻成熟与完美,成为中华传统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之一。
我与赵老师相识
新中国成立以后,赵老师仍然时不时地搭乘胶轮马车从盖州到营口教授扬琴演奏。我年少时候曾经看见过赵老师在街头教授扬琴演奏,也知道老人家姓赵,是盖平县人,但是,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后来能拜赵老师为师学习扬琴。
20世纪50年代末,我在营口市评剧团和营口市歌舞团工作。因为团内演出需要扬琴伴奏,我就留心仔细观察演奏扬琴师傅的弹奏技法,自己利用业余时间模仿练习。1960年还是1961年我记不清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赵老师结识,机缘巧合,我成为赵老师最后一名学生,也可以称为关门弟子吧。当时,我正与一群民间音乐爱好者在一起切磋,突然一个头戴瓜皮帽、精神矍铄、目光炯炯、身高一米六左右的70多岁的老年人在窗口笑着说:“你扬琴弹得不对。”我仔细一看,脱口而出:“这不是赵大叔吗?”赶紧把他老人家让进屋里。赵老师进屋之后,又让我弹奏了几支曲子,指出我存在的问题,随后亲自示范演奏了几首他老人家擅长的曲目,就这样,我成了继王沂甫、宿英之后,最后一个得到赵老师亲自传授技艺的学生。其实,赵老师在营口还有一个古筝学生曹立庭,大我八九岁。之后,每当赵老师到营口都会找到我,听我弹奏扬琴的水平有没有进步。当时赵老师已是70多岁的老年人了,但言行仍然十分风趣幽默诙谐,而且礼数非常周到。赵老师曾经有一次冬天到我家做客,进屋之后,摘帽向我母亲问好,不想藏在帽子里的琴弦掉在地上,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赵老师的一个女儿嫁到营口市内,一直在市区西部居住,后来由于时间太久远了,逐渐失去了联系。
营口东北乐器厂也曾经生产过扬琴,营口扬琴的学习氛围也非常浓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营口市内学习扬琴的孩子非常多。几十年来,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我一直坚持开展扬琴教育教学工作,为营口地区培养了数百名扬琴人才,很多学生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很多奖项和荣誉,向国家和省内大专院校及专业团体输送了很多扬琴演奏人才,他们有的成为乐队的扬琴演奏家,有的成为专业扬琴教师。我终究没有辜负赵老师对我的传道授业,也是把东北扬琴流派传承发扬下去,这一点我是问心无愧的。
赵殿学小传
赵殿学(约1885—1963),辽宁盖州人,东北扬琴奠基者。家传皮影戏、扬琴演奏,还会演奏古筝、笛子等乐器。务农闲暇时演皮影戏或演奏扬琴自娱,还自制扬琴到市镇出售,并先弹琴献艺。他的精湛技艺在辽宁“玩家”中颇有名声。他具有木工手艺,以制作扬琴、古筝并教授演奏为生。他是民间艺人,能凭借深厚的东北民歌、辽南地区皮影戏和民间说唱音乐基础,进行民间艺术表演。尤其擅长演奏扬琴。为发挥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赵殿学先生使用的琴竹与众不同,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赵殿学就开始自制琴竹,其外形笔直不弯,竹尾厚而竹颈薄,使琴竹颈部具有弹性。
1920年,他将广泛流传在各地学堂的营口人蒋荫堂、田锡侯创作的歌曲《苏武牧羊》改编为扬琴独奏曲。他创编演奏这首乐曲时,在传统扬琴演奏技法基础上,创造性地借鉴运用了古筝的吟揉手法,独创了“揉压”和颤竹、滑音等技巧来润色旋律,形成了鲜明的东北音乐特点和独特新颖、韵味十足的艺术风格,使之成为东北扬琴流派的代表作品。此曲原有十二段,是以从简到繁的旋律加花变奏手法发展而成,1945年由其学生王沂甫整理成八段,迄今仍作为东北传统扬琴的优秀曲目传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