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9日
吴世杰软弓京胡演奏(2020年)
吴世杰与闵惠芬同台演出(2004年)
肖世庆
我的老同学吴世杰会的乐器很多,二胡、京胡、软弓京胡、坠胡、雷琴、拧雷、蒙古族乐器马头琴、维吾尔族乐器萨得尔……他都能手到琴来,民族弓弦乐器的十八般武艺几乎样样精通,演奏起来全是专业水准,而且还是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的客座教授,在京城讲堂上给未来的演奏家们教授过林林总总的民族弓弦乐器……
几年前,回老家营口探亲,见到吴世杰,那时他正在筹办“艺远堂轻音乐团”,利用早前筹办起来的“艺远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平台,把营口市一些退休的专业文艺团体老艺术家组织起来,加上市内的一些具有专业水平的青年艺术人才,成立一支乐团。
“艺远堂轻音乐团”成立那天,我正好赶上了。艺远堂的排练室里,几乎是铜管和电声乐器,民族乐器没几件。吴世杰没什么事,在一旁坐着,有时指点一下,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在凝神倾听和思索。我也在倾听和思索,思绪万千。作为多年的老同学,我知道他为了学习、钻研多种民族弓弦乐器的演奏技法和理论,整整吃了大半辈子的苦,流汗、流泪、流血,甚至病倒在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胡琴少年
50多年前的一天,我们营口老三中学校文艺队的一个乐队队员领着一个拎着一把二胡的低年级小同学找到我,说他想参加文艺队,这个小同学就是我校初中部一年八班的吴世杰。那时,学校文艺队的小乐队里已经有四把二胡了,不缺少弦乐,加上吴世杰当时“大树还小”,演奏的水平与我们那四把二胡不相上下,我和队里的同学们商量了一下,就没有留下他。现在想,幸亏文艺队没留他。留了当时的吴世杰,很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吴世杰了。
不久以后“老三届”的学生响应号召,上山下乡,营口老三中的学生大都去了复县农村,吴世杰也到了复县一个公社的青年点务农。当然,他带上了那把自8岁起就须臾不离身的胡琴。
有了胡琴,有了音乐,吴世杰把一段知青生活的“蹉跎岁月”过成了田园诗一般的黄金岁月,为他日后艺术水平的突飞猛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广阔天地”的田间地头,他练就了弓弦乐器演奏必不可少的“童子功”。在艺术行当中,“童子功”尤为珍贵。具有扎实“童子功”的艺术人才,比半路出家的“二八串子”的成功率要大得多,取得的艺术成就也不可同日而语。
刚下乡的时候正值金秋十月,果园里的苹果熟了。以前,生产队一直安排当地贫下中农看管果园,防止村里小孩子淘气摘苹果吃。当地的老乡都是一个村的,亲戚套亲戚,看果园的老农往往睁一眼闭一眼,难得恪尽职守,果园里的苹果常常不翼而飞。现在好了,城里的知识青年来了,还有会拉胡琴的,这样的人才农村稀缺,得好好保护,给他安排点轻巧活吧。于是,吴世杰就被生产队安排到果园里当看果员。
吴世杰到了果园里,一个人守着漫山遍野的果树,呼吸着林间的新鲜空气,眼前的红果绿树,令他心旷神怡。这简直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啊!情绪上来了,乐感也就上来了,他席地而坐,操起胡琴,一曲一曲的《在果园里》《大红枣儿甜又香》《北京有个金太阳》《山村变了样》……便飞出了山外。果园来了生人看果,偷吃苹果的淘气包们收敛了许多,丢苹果的现象少了。
生产队长还在社员大会上表扬了吴世杰。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果园里的苹果还是照丢不误,而且愈演愈烈,苹果往往一丢就是一大片。漏洞出在哪儿呢?生产队纳闷,吴世杰也纳闷。为补漏洞,队里把看果的窝棚从西边的山坡,挪到了丢果的东山坡。吴世杰也转战到东山坡看果、拉琴。这一来,东边的果不丢了,西边开始丢。原来,村里的小淘气们发现,别看姓吴的知青大哥看果园像个黑脸包公,六亲不认,他也有软肋——他爱拉胡琴!还不是一般地爱好,拉起来就是如醉如痴,做病了似的,一拉就是一天,不动地方。于是,村童们对症下药,声东击西。哪边有琴声,他们就避开吴世杰,到没有琴声的地方上树摘果,肆无忌惮地大快朵颐……
漏洞找到了,吴世杰的专职看果员也干到头了。生产队给他改了行,让他放牛,对牛拉琴。这次转岗其实还是爱护吴世杰。这小青年不是爱拉胡琴吗?放牛的时候可以随便拉,拉多久牛也丢不了。想不到的是,十几天过后,牛一头没丢,“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吴世杰丢了。
多年后,吴世杰回忆起这段,还是一脸的愧疚和感激:“果园我没看好,又照顾我去放牛。放牛的活更轻巧。把牛赶到草甸子,我就没事了,可以放心大胆地练琴。《江河水》《赶集》《三门峡畅想曲》《红军哥哥回来了》……好多难度较大的二胡独奏曲目都是那时攻下来的。当然,牛也让我放得挺好。每天天不亮,四点多钟我就揣块大饼子,赶上牛出村,到远地方的草甸子,让牛吃上带露水的青草,这样牛上膘快,我也能多拉一阵胡琴。由于连续十几天起早,有一天太阳一出来,暖洋洋的,我拉着拉着犯困了,不知怎么就抱着琴睡着了。太阳快下山了也没醒,老牛认识道,自己回村了。牛回来了,我没回来,生产队长毛了,发动老乡们和点里知青到荒草甸子好顿找,天快黑了,才在一丛草窠子里把我拨拉醒。也幸亏找到了,不然一直睡到半夜,我可能就喂了狼……”说到这里,吴世杰的眼眶湿润了。他忘不了复县农村的那些乡亲和知青点里的校友,是他们的爱护和包容使他的弓弦艺术水平在那片土地上,如一株幼苗,破土而出。
师恩难忘
诗人艾青的一句著名诗句,或许能表达吴世杰成名后的感恩心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吴世杰8岁拜师学琴,给他开蒙的老师是营口市著名的胡琴演奏家童建民先生。2021年3月25日,童老师逝世三周年之际,吴世杰率刚成立不久的“艺远堂轻音乐团”来到童先生生前任过校长的营口戏校,举行了一场纪念演出。在这座涌现出管波、秦海璐等诸多艺术人才的戏校舞台上,吴世杰演奏了童先生手把手教授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临演奏前,他深情地说:“感谢营口戏校的领导和师生们给我这次机会,让我能在这个舞台上演奏我的恩师童建民先生亲手教授的《二泉映月》。童先生离开我们三年了,师恩难忘!仅以此曲致敬童先生,致谢营口戏校!”在场者无不动容。
吴世杰与《二泉映月》这部二胡经典作品的渊源,起始于童建民老师,升华于我国著名二胡大师闵惠芬先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了这首曲子,在童老师的指导下,一张录有阿炳原奏录音的唱片,他仔细听了三十多年、一万多遍。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阿炳的《二泉映月》,吴世杰越听越觉得是“可学而不可即”。他在自己一篇艺术理论文章《一曲绝唱真情永存》中详细地论述了阿炳《二泉映月》的独特的指法和运弓,提出了阿炳运用的“浪弓”“左手稳指”“定把滑指”“带起”“颤弓”等技法,对整部乐曲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极富感染力。随后,他进一步发掘出阿炳版的《二泉映月》无法超越的更深层次的内在因素:“除综上所述阿炳演奏的几个特点外,我觉得最不容易学到的是他的那种外抑内扬、刚柔相济、深入发掘乐曲内涵的演奏风格。”1994年10月,他奔赴上海求教于闵惠芬老师,刚一见面就谈起他对阿炳《二泉映月》的领悟和分析。他的一些观点深得闵先生嘉许,闵先生认为“孺子可教”也,不仅当场收吴世杰为学生,还在日后进一步点拨他:任何乐器、乐曲的演奏,一定要遵循“意在音先”的原则;意,即他从《二泉映月》中领会到的“深入发掘乐曲内涵”之意。
在闵惠芬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吴世杰的二胡演奏水平更上层楼,整体的艺术修养也上升至一个新高度。他开始向更广泛的弓弦艺术领域探索和发展。他从实践中领悟到,弓弦乐器的演奏技法可以互相借鉴,融会贯通,隔行不隔理。而且多种弓弦乐器之间可以互补,相辅相成。为了掌握更多的民族弓弦乐器,他花了27年的时间,在营口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往返奔波,向那里的马头琴民间艺人刻苦钻研学习马头琴。马头琴不同于其他弓弦乐器,它的琴弦不是按指,而是用指甲盖顶琴弦。初学时,指甲盖没磨出来,又粗又硬的马肠弦勒破指甲,煞进指仁肉,流出来的鲜血,27年攒起来能盛一大碗……学成后,他将马头琴在家乡推广开来,让更多的民族乐器爱好者操起马头琴,使辽滨之城的河海气韵中平添了一抹草原风情。他还跑到沈阳军区,拜前进歌舞团的拧雷发明人王开春为师,勤学苦练,坚持十数年,终于掌握了这种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技术。前几年,师傅王开春病故,吴世杰成了拧雷艺术的一个重要传人。
广泛涉猎,兼收并蓄,在民族弓弦乐器领域驰骋、打拼多年,使吴世杰的演奏具有一种弓弦乐器特殊的复合美。听他的双千斤二胡《天边》,你能领略出有马头琴演奏技法的融入,而他的马头琴演奏《蒙古说书》,你能品咂出胡琴柔弦韵味……吴世杰深知,成就这些丰富多彩、余音绕梁的乐曲演奏,不独是他的个人奋斗,更多的是前辈、大师们的诲人不倦和呕心沥血。
艺远德馨
吴世杰成名,特别是他在北京中国国家大剧院由女儿吴琳的箜篌伴奏、成功地演奏了《二泉映月》等经典二胡名曲后,不少国内知名音乐院校聘他到学校讲学、授课,到他家登门学琴者也络绎不绝,更有一些演出团体请他加盟,在一些娱乐场所登台献艺……吴世杰只接受了中国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的聘请,担任这两个院校的客座教授。至于加盟一些娱乐场所的演出,他婉言谢绝了。
他觉得,家乡营口应该是一座音乐城市。他甚至梦想,有朝一日这座滨海城市能成为东方维也纳!早年,营口就是一座全国闻名的乐器城,营口的东北乐器厂驰名中外。这个厂生产的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口琴、古筝、转调古筝、胡琴、吉他……远销海内外。可是,在此之前,营口各种乐器的演奏水平却差强人意,比较被业界人士认可的只有丛庆瑞、金贤哲的手风琴,以及童建民的二胡和左长安、李泰刚的古筝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乏善可陈。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外地高水平的文艺团体也很少来营口演出。记忆中,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之间,只有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大连歌舞团和辽宁歌舞团各来营口演出过一次。“文革”期间更是万马齐喑,偶尔有一两支红卫兵文艺队在舞台上唱几首语录歌……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文艺体制改革后,群众性的文化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市城乡。但普及有余,提高不足。吴世杰从中觉察到了自己的使命,并且立即开始了行动。
首先是开办弓弦乐器培训班,着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演奏水准的青年人才,一方面提升本市群众艺术团体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为各大艺术院校输送来自营口的音乐人才,提升营口音乐城市的知名度。20多年来,吴世杰的弓弦乐器培训班共培养出近千名青少年胡琴演奏人才,可谓弟子逾千。现在,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音乐院校和专业文艺团体,其中不少佼佼者成了各大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或闻名遐迩的演奏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留在营口的学生,也都在各群众文艺团体担任主力乐手,使家乡的群众业余文艺水准大为提升。2002年,中央电视台的一套大型综艺节目,播出了吴世杰率领100名二胡学童一起演奏的河北民歌《对花》,令全国的电视观众眼前一亮:营口有这么多拉二胡的孩子,都拉得这么好?
其次是走出去,请进来,利用自己的专业影响力开展艺术交流,为营口市引进国家级的艺术家来营口举办音乐会,开阔营口人民的艺术视野,增强辽滨之城的文艺氛围,使之成为音乐界精英和精品展示的集散地。
几年来,吴世杰在省内及京沪各地举办、参加了多场音乐会,把他作曲的《辽河情——二胡与乐队》、拿手的《二泉映月》、软弓二胡《东北大秧歌》,以及独家绝活拧雷《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等带给各地观众,以此为品牌宣传家乡营口,展示营口演奏家的高端艺术水准。
作为反馈,闵惠芬等大师级和国家级的艺术家也源源不断来营口举办音乐会,使营口人民大饱眼福、耳福,欣赏到了国家最顶级的文艺珍品,见识到了才华横溢的各路艺术精英人物,对营口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这,正是吴世杰的初衷。
吴世杰小传
吴世杰,1950年12月生,辽宁省营口市人。著名弓弦乐器演奏家、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客座教授,营口市艺远堂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艺远堂艺术团团长。
1958年,入民丰小学读书,同年拜营口市胡琴演奏家童建民为师,学习二胡;初中期间参加营口市“红代会”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初中毕业后,赴辽宁省复县西阳公社下乡插队,其间习琴不辍,琴艺渐精。1970年,抽调到营口县样板戏学习班,后考入市中等师范专科学校,就读音乐班。1973年毕业,分配到市第11中学任音乐教师。同年起,开始长达数十年的弓弦乐器教学。迄今,经他启蒙的学生近千人,其中数人分别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各大艺术院校。
1975年,调入市评剧团,任胡琴演奏员。1977年,调入市曲艺团。1978年,调入市歌舞团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