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7日
《东坡笠屐图轴》(局部)近代·张大千
《东坡故事册页》 清·邹一桂
《丰乐亭记》(拓本)苏轼
《归院帖》苏轼
《西园雅集图》(局部)近代·张大千
《啜茶帖》苏轼
《阳羡帖》手卷 苏轼
《潇湘竹石图》苏轼
《致知县朝奉尺牍》苏轼
1月12日,四川博物院举办年度大展“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通过12件文物让观众走近苏东坡,沉浸式感受他的一生。台北故宫博物院本部院区的“国宝聚焦”(1月5日—3月26日)则正在展示院藏“国宝”等级文物——苏轼《致知县朝奉尺牍》。据介绍,该作为北宋文豪苏东坡存世墨迹当中最晚年的一件作品,素有“绝笔”之称。
苏氏家风育高才
苏轼家学丰厚,“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他的父亲和弟弟都位列“唐宋八大家”。
幼年的苏轼在文化底蕴丰厚的眉山学习。他的第一位老师,是他的母亲程夫人,一位充满智慧的独立女性。苏轼还有一位老师——欧阳修,他们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忘年之交。
清代邹一桂绘有《东坡故事册页》(三苏祠博物馆藏),第三则东坡故事册页上面的题字,讲述了苏轼8岁时在学校读书,偶然初知范仲淹、欧阳修等俊杰,并因此与先生、士子间产生的一段精彩对话。
苏轼书欧阳修《丰乐亭记》拓本(旅顺博物馆藏),文章出自欧阳修之手,苏轼将其书刻于碑,这是苏轼晚年楷书的力作之一。一文一书,文茂书妙,堪称珠联璧合。苏东坡的楷书,自然而顺势,雍容大气,和其诗词文章一样,平静中又有雄强豪放之气。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指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这反映了他从政的初心、理想和担当。他也曾意气风发,志在四方。
苏轼《归院帖》(故宫博物院藏)是他做翰林学士时所写的一页公文信笺,内容是关于翰林院当夜值宿学士院地点所作的请示与批复确认。学士院需要草拟高阶官员或皇族成员相关的诏书,所以夜间在内廷值班,便于诏对。此帖非刻意的创作,因此书法率意随性。
苏轼的仕途十分坎坷。“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至黄州,却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观瞻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的《东坡笠屐图轴》(四川博物院藏),“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画面感扑面而来。张大千对苏轼可谓情有独钟,他画过多幅以苏轼为中心的人物画。这幅图轴采用白描画法,是张大千1947年的作品。图上,一位高士头戴斗笠,脚蹬木屐,肩披长袍,右手拄杖,呈怡然前行姿态,此人正是苏东坡。
然而,命运的齿轮又将苏轼转到了“元祐党争”的漩涡中。
宋哲宗亲政后,恢复新法,重用新党,打压旧党,清代《元祐党籍碑》拓片(辽宁省博物馆藏)就是实物佐证。碑中的309人都是元祐年间的旧党,以苏东坡为首。碑上记载:奉圣旨,这309人及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皇家子女也不能与名单上的众臣之后联姻。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出生在一个繁荣昌盛、群星闪耀的时代。他的朋友遍布四海,有达官显贵、文化巨匠,也有山野农夫,“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和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总是让他十分开怀。
《啜茶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也称《致道源帖》,这是苏轼写给好友杜道源的一则便条,就像现在发微信一样:“道源兄,闲着也是闲着,没事方便来我这儿一趟吗?一起喝杯茶、聊会儿天?有点儿小事需要当面聊聊。”
这是张大千《西园雅集图》局部(四川博物院藏)。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府第,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会后,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书写《西园雅集图记》。苏轼曾作词:“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难忘的是聚会时的惬意时光。
千年一遇真雄才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在《沁园春·孤馆灯青》中写道:“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这种博大的情怀、宽广的胸襟,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早在南宋时期,就有人编纂苏轼的文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是由南宋郎晔选注的苏轼文集,“经进”是曾经进呈皇帝御览之意。
苏轼传世至今的画作仅有两三件,《潇湘竹石图》(中国美术馆藏)就是其中一件。这幅画为绢本,潇湘指的是湖南零陵以西潇湘二水合流的地方,又表示朦胧的意境。苏东坡主张,画家要画的是精神,而不是外在。这幅作品的最后一位收藏家是中国历史学家邓拓,他将这幅珍贵的画作无偿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吉林省博物院藏)是苏轼传世书法中字数最多的一件,全长超过3米,共684字,由两件作品合并而成。《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都是苏轼晚年所作,还有他自己的题跋。1094年,苏东坡在被贬往岭南途中,因遇大雨留在襄邑。卷尾有元、明、清历代名人的题跋,收藏印章多达66个。
《阳羡帖》手卷(旅顺博物馆藏)为苏轼有关阳羡买田的一封书信,现在只剩下信件的后半部,共60余字,帖中钤有元、明、清三代收藏者印章及清内府藏玺。
《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于1080年。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第三年的寒食节,想到在这三年中没有给父母上过坟,自己也被君王遗忘,现在的家里破烂不堪,空空荡荡,苏轼忽然有种穷途末路之感。他即兴创作了这首五言诗,将苍凉的情绪宣泄在笔尖。
“国宝聚焦”展“绝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分“国宝”“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种。国宝虽也经常安排于各种展览中展出,但为了让来访者不论何时到院都有机会深入欣赏国宝,故专辟一室推出“国宝聚焦”系列展览,每季选展一件书画国宝于此专属的展间展出。
《致知县朝奉尺牍》为苏轼存世墨迹中最晚年的一件作品,素有“绝笔”之称,也是院藏“国宝”等级的文物之一。绝笔,或指临终前手稿,或指最精彩的诗文字画。尺牍,也就是今日所谓的书信。受信人据考是苏轼好友杜孟坚。苏轼与杜氏一家四代互有来往,是以文字简约凝练,情感真挚深刻。间架左低右高,用笔雄健。
苏轼曾写过《观潮》一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观潮》又名《首尾吟》,一说是苏轼临终前书与三子苏过的绝笔诗。文字饶富禅意,心境豁达透彻,或可藉此窥探其书写《致知县朝奉尺牍》时达观的心理状态。
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获诏后自儋州(今儋县)返京,8月24日病逝常州。晚年抚今追昔,题曰: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虽在900多年前离开,但“东坡精神”早已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有人说:他是我们前行路上永远的心灵导师!
环球网
苏轼小传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