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8日
李光昕
兴和小区6号楼2单元共有12户居民,这12户都是新近装修入住的,相互之间还不太熟悉。虽然单元选出了楼长,也建起了微信群,但是彼此很少在群里联系,大家都处在“潜水”状态。
这几天,502室的主妇小张很闹心,自己一个人带着5岁的双胞胎儿子,79岁的爷爷又从乡下来看病。小张的老公最近一直出差在外,自己又得带孩子,没人陪护爷爷。小张真是心急火燎。
楼下402室的主妇小邢是会计,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小邢自入住402室就感觉楼上502室的噪音不断,她知道是孩子玩得太疯了,每当这时,小邢会在单元群里提示一下,楼上也就能消停一阵子。不过这几天小邢感觉楼上的两个孩子格外活跃,在屋里不是跑就是跳,弄得头顶上的楼板“轰隆隆”地响,像天空打的连环雷,自己的工作和孩子的学习都受到严重影响。这天入夜,小邢的孩子刚写作业,楼上就开始“热闹”起来,小邢便在单元群里发微信:“楼上邻居管管孩子噢!别使劲跑啊!住在楼下的我们实在是受不了喽!”小邢特意在句子中加上语气助词,以此表示平和的心情。
微信是发出去了,楼上却“涛声依旧”,甚至时不时地掀起“惊涛骇浪”——跑步声、拍球声此起彼伏。小邢接连几次发微信,提示楼上邻居管管孩子,可楼上并没有消停的意思。小邢在微信里提示注意点公德,并告诉楼上再出噪音就去敲你家的门。没料到,小邢的微信刚发出就引来楼上小张的回怼:“我两个孩子小,管不住,要是你敢敲门我就告你吓坏了孩子,你怕影响就去住别墅……”
“嗬!”小邢见楼上非但不管孩子,还强词夺理,心里感到很不舒服,于是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隔着楼板在微信群里打起了嘴仗,甚至语言也不太美了。尽管两个人吵得火药味愈来愈浓,但微信群里仍然静悄悄,没有一个人“冒泡”劝劝。
“真是不可理喻!”楼下的小邢气呼呼地把手机扔到了床上,忍着噪音陪着孩子学习。
一会儿传来开门声,是小邢的老公小郑回来了,她一股脑儿地把刚刚发生的事说了一遍。
“这还了得?我去找她说理!”小郑放下手包,瞪着眼转身走向房门。
“哎哎,回来,回来。”小邢急忙叫住老公。
小郑走到门口反锁了门,他收起夸张的表情,眯着眼笑着对小邢说:“我猜,以你的性格,也不能让我去嘛!”
小邢笑着说:“就是气人!”
小郑拍着小邢的肩膀,说:“别生气啦!小孩都活泼好动,咱孩子小时候不也是跑跑跳跳嘛,远亲不如近邻,楼上楼下住着就谅解点儿吧!”
小邢觉得老公说得有道理,闷在心里的气消了一半。小郑是一家民企的职员,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午夜,楼上的小张爷爷突然病情加重,呼吸急促,咳痰还带血。小张立即拨打120,可是接线员说这一阵子救护车太忙,要等一等。无奈,小张在单元群里发微信:“好心的邻居,我爷爷有病了,老公又没在家,我带两个小孩脱不开身,谁看到微信请来帮着我把爷爷送医院啊!”小张一连发了四五次都不见微信里有回音,急得哭了起来。
睡梦中的小邢被“嘟嘟嘟”的微信提示音吵醒,她不经意地打开微信,见微信是楼上小张发的,细看内容她倏地坐起来,对老公小郑说:“楼上的爷爷病了,她老公还没在家,让邻居帮忙送医院。”
小郑听了也坐了起来,揉着眼睛说:“要不我去看看吧!”
小邢嘟囔着:“听晚上她说那些话能把人气死!微信群里的人谁都不吱声,都不爱操心!”
小郑说:“咱们都是邻居,近邻就是亲戚,帮人帮在难处,不能看热闹啊!”
小邢说:“现在不知他们阳没阳,你不怕传染啊?”
小郑说:“人命关天,现在顾不了那么多了,但凡楼上自己能做到的能在群里求助吗?要不这样,楼上的两个孩子你先给带着,我和楼上的小张一起把她爷爷送到医院,让她办完住院手续就回来,我在医院多照顾几天。”确实也没有别的办法,小邢只好同意了老公的安排,于是她立刻给楼上的小张发微信:“我让老公帮你送爷爷去医院,你准备开门吧!”
小张看到楼下小邢发来的微信喜出望外。
“咚咚”,听到敲门声,小张迅速打开房门,她流着眼泪看着小郑,心里却不禁自责起晚上微信群里的过激言语,感到对不住小邢。
小郑进了屋,询问了小张爷爷的病情后,对小张说:“你把孩子先放我家,让我妻子带着,我们一起送老人去医院。”
“好好好!”小张连连点头。安顿好孩子,两个人便搀扶老人下楼,小郑开车直奔医院。
小张把爷爷安顿完后,就回家照顾孩子,拜托小郑在医院护理爷爷。一连几天,小郑像照顾亲人一样护理着邻居小张的爷爷,给老人打饭,洗脸洗脚,搀扶老人去卫生间……无微不至,同病房的人都夸赞老人有一个好孙子。听此言,病情一天天见好的老人“哈哈”地笑得合不拢嘴,说:“这是女儿家楼下的邻居,要不是有个好邻居呀,我可能就……”他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同病房一个伺候老母亲的中年妇女听到后便来了兴致,她像一个好事者刨根问底。问小郑在哪工作?是不是党员?在公司是什么职务?当时是怎么想的?图的是什么?爱人支持吗?等等,问话时还偷偷地用手机录音。小郑好像答记者问,实话实说,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人们听着都啧啧称赞小郑是大好人。
几天后,市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文章——《非常时期的邻里真情》,报道了小郑在医院精心照料邻居爷爷的感人事迹。原来,护理老母亲的中年妇女是市报记者,出于职业的敏感,她认为这是一条有温度的社会新闻。为了挖掘当事人的真情实感,她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而是以聊天的形式做了一次特殊的采访。
小郑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抖音和快手也上了他护理老人的视频片断,还有人给小郑送来了鲜花以表敬意。
一天上午,小郑工作的公司老板在报上看到小郑的事迹后打来电话,严肃地说:“小郑,你请假说你家里有重要的事儿,可是你却在医院护理邻居,你这也不诚实呀!”
“这……这……”小郑一时无言,脸涨得通红。“哈哈”,老板转而一笑,说:“你别紧张,你的行为是高尚的,你奉献爱心,弘扬的是正能量,也为公司增添了光彩。你这既是出勤,也是加班,公司决定给你双倍工资。等老人出院,你再回来上班,我们不能让好人吃亏。”听罢,小郑对老板充满了感激。
十天后,楼上小张的爷爷痊愈出院。小张怀着感恩之心到楼下答谢,并拿出2000元表达心意,她含着泪说:“我老公下周才能回来,要不是你们热心帮助,真不知道我爷爷会怎样?”
小郑说:“鱼傍水水傍鱼,咱们住在一个楼里就是缘分,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并婉言谢绝了小张的心意。
事后才知道,原来整个2单元,这期间只有502室和402室两户有人,其他的住户一户去了海南,三户外出打工未归,两户去了父母家,其余四户也都不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