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0日
清洗
剥离
捣制
过滤
熬制
林一竹演示制作过程
本报记者 孙文茹 文/摄
在大辽河入海口处的滩涂上,生活着一种蟹,只有青杏大小,营口人叫它“骚夹子”。骚夹子学名“厚蟹”,似河蟹中的扣蟹,盖壳略呈长方形,两支大螯的顶部呈馒鼓状,乳白发亮且无绒毛,主要穴居于海河口的泥滩或泥岸上。漫步辽河边,你会发现泥岸上有许多小孔,那里便是它的家。骚夹子以泥土中的有机质及藻类、植物的根茎为食,冬天蛰居地下,春暖花开之时,便窜洞而出。
以前,带着土腥味儿的骚夹子难登大雅之堂。很多人家都把它煮熟碾碎后,“赏”给自家养的鸡、鸭,算是“加了一道菜”。只是后来,因为“骚夹子豆腐”的出现,才使其扬眉吐气,身价倍增。
林一竹是土生土长的营口人,多年前在辽河北岸经营一家小饭馆时,学会了制作“骚夹子豆腐”的手艺。“那是20多年前了,很多人春天会专程跑一趟‘河北’来我店里,就为了吃上一碗‘骚夹子豆腐’。”林一竹笑着说,“2018年2月,我陪儿子参加上海东方卫视的‘中国新相亲’节目时,还曾介绍过咱们家乡的这道美食呢。”
那么,身为一名营口人,想在家里亲手做出这道特色美食,该如何烹制呢?18日上午,林一竹为记者展示了制作全过程——
“第一步比较费时费力:制作前,先把买来的骚夹子放入大型水池中净养一段时间,让它吐清腹中杂物。”厨房里,林一竹把刚刚买来的骚夹子倒入水池中,一边清洗一边介绍道,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差,勒紧腰带过日子,偶尔会做上一顿“骚夹子豆腐”解解馋。因操作繁琐,所以,不是所有的骚夹子都能华丽转身成为“豆腐”的,更多时候,是被生卤或烀着吃。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游戏,就是晚上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到河边,拿着手电筒、水桶,拔一截芦苇,探进泥滩上的一个个小洞抓骚夹子的情景。如今,想要做出这道美味,基本上都得去市场买骚夹子了。四五斤左右,就能做出一大碗“骚夹子豆腐”。
为了弄清这道菜的历史,记者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据《老边轶闻》记载,很久以前,有一个穷苦的农民,父母年逾八旬。这天,他在芦苇荡中发现了许多骚夹子,就脱下上衣抓了满满一包,拿回家准备煮熟了给老人吃。细心的妻子提醒他,老人牙口不好,吃这种壳厚肉少的东西一定咬不动。思来想去,夫妇俩找来一口小缸,把骚夹子洗净后倒在缸里用棒槌捣碎,再连渣带肉装入一个细筛子里过滤,将滤出的汤汁加一些水倒入锅里,煮沸后又放了一些盐,打算等不烫时再给二位老人吃。没想到,过了一会儿,汤水变成了蟹羹。二老尝了尝,连连称赞,问儿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听儿子讲了整个过程后,老人说,这跟我从前做豆腐差不多。继而“骚夹子豆腐”一词应运而生。
如此说来,“骚夹子豆腐”的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一道地方特色美味,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林一竹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做这道菜,人们会加入淀粉、鸡蛋等佐料。但她制作“骚夹子豆腐”,仍保持着传统做法。
爬来爬去的骚夹子被一一洗净后,林一竹把它们一只只掰开,带蟹黄的蟹盖放在一起,蟹身去鳃、脐后放在一个陶瓷缸里,从外侧慢慢地、逐渐向圆心进行均匀地捣碎,需要捣半个小时左右。记者问,为什么不用绞肉机呢?这样速度不是更快吗?林一竹说,绞肉机的速度是很快,大概几分钟就可以绞碎,但是骚夹子的肉质就发生了变化,影响口感,所以,一定要用这种传统的方式一点一点慢慢来。
记者发现,捣制过程并没有太多的讲究,需要的只是耐力和体力。记者和她轮流捣了20多分钟,才完成了捣制工序。捣碎后的蟹肉蟹壳,像饺子馅一样粘稠。林一竹把它盛放到盆里,按比例加入凉开水,将蟹肉和蟹壳进行分离。捣制后的骚夹子肉成了肉汁,很快与水融合为一体。经过搅拌,蟹肉溶于水中,蟹壳被分离出来。她再用纱布过滤,把肉汁挤进碗里。蟹盖里的蟹黄用汤匙匙柄挑出来,头茬韭菜洗净剁碎,厨房制作过程开始了。
把像豆腐脑一样的肉汁缓缓倒入锅里,用慢火熬,待汤汁与蟹羹分离后,加入韭菜末(小白菜、菠菜段也可)增香,出锅前淋上蟹黄,唯一的调料是少许盐。一番操作下来,“骚夹子豆腐”如云朵般松软,香喷喷的味道沁入心脾。
“你尝一下。所有的菜无论多么好吃,都必须趁热吃。”林一竹说。初喝第一口汤,鲜味儿顿时充溢口腔。吃到蟹羹后,嘴里既有螃蟹的鲜美,又有豆腐的软滑细嫩。至此,记者终于明白了这道菜为何叫“骚夹子豆腐”。
林一竹说,骚夹子最鲜美、质纯的季节当属清明之后。这时,从冬眠中醒来的骚夹子胃肠最干净,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四五月份是喝“骚夹子豆腐”的最佳时段。夏秋时节虽亦可制作此汤菜,但味道大不如春天。
用传统的做法、平和的心态,就能做出这道身价百元以上的“营口特色美食”。朋友,你也想试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