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4日
古琴“百年献礼”及局部
本报记者 仲属宁
引言
从“花铺盖——中国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展”到“长川忘返”陈书甥古琴展,今年4月中旬以来,市博物馆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联合组织的邀请展,让市民在家门口领略到不同凡响的民族风情,体验到上古文化的传承和演绎。这是市文博部门涵养城市文明的有力举措,更是助力城市文明成长的有效途径。“长川忘返”陈书甥古琴展主办者陈书甥是营口籍斫琴家,他要把上古文明的音符留在家乡的蓝天沃土间,让城市文明在文化传承中延展。“我们的文明和弦”专栏本期聚焦斫琴家陈书甥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历程——
初次采访陈书甥,他正在市博物馆布展。
看着眼前这个长相斯文儒雅、帅气阳光的男孩,记者怎么也无法把他和“斫琴家”“古琴修复家”“陈琴创始人”等称谓画上等号。直到陈书甥一一向记者讲述每一床古琴的设计制作过程之后,其令人震惊的学识和专业水平,让人不得不对眼前的青年刮目相看。
熏陶——构想
今年刚满27岁的陈书甥出生于大石桥市蟠龙山下,父亲陈铁山是一名铁路工人。因父亲喜欢听古琴曲,陈书甥打小就在循环播放的琴曲中熏陶、成长。
“那时候,我对古琴曲的认识不多,就是感觉挺好听的,时间久了不听的话会想。”讲起小时候受到的影响,陈书甥说,“这种影响是无形的。就这样,我喜欢上了古琴。”
长时间浸润于古琴曲中,陈书甥对《高山》《平沙落雁》《流水》等古曲谙熟于心,每一个空灵的音符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深处,为后期斫制古琴的调音工序铺垫了坚实基础。
小学读书期间,陈书甥比较专注于绘画,学习了包括素描基础和彩铅等专业课程,不过,对于古琴的热爱和牵挂从来没有放下。到鞍山市读高中后,他对古琴的依恋更难割舍。
“我的文化课成绩很好,但学习古琴的想法一直没变。尤其是想家的时候,我就用手机下载各种古琴曲循环听。得知一名同学家里有一床古琴,就借来弹奏,并且开始收集古琴曲和古琴制作原理、古琴修复技术等方面的书籍,这种研究一直持续到上大学。”
考大学时,陈书甥本可以选择音乐专业,最终却选择了视觉传达,“我那时候就萌生了做古琴的想法。读完大量资料后,我觉得更需要制作设计理论做支撑,原来的美术基础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和提升,这对于设计、制作古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期间,陈书甥一边钻研古琴专业知识,一边更加勤奋地学习大学课程。每年都能拿到一等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也是从那时开始,陈书甥开始构想自己斫琴。
“对古琴知识了解得越深,就越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对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因为每一道制作工序都纷繁复杂,需要技巧的熟稔和火候的拿捏,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功亏一篑。”陈书甥认真地说。
大二时,一个偶然的机遇,陈书甥有幸拜在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张子盛门下,开始了更为系统和专业的学习。
斫琴——陈琴
在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国内职业琴馆——张子盛古琴艺术中心,一位虚心求教的翩翩少年正痴迷于古琴的学习和弹奏,他就是大学时代的陈书甥。
“张子盛老师的演奏风格在主攻九嶷派和虞山派基础上,形成了运指华美、取音纯净、心韵合一的特色。他编创的专业教材《重修琴学门径》《古琴指法谱字集成》等,对于我这种一直在自学中摸索的学生来说帮助太大了!”谈起当时的求学经历,陈书甥感慨更感恩。
获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高端的古琴演奏实践传承后,陈书甥越发觉得,借来的那床古琴,已经远远跟不上自己的学习需要。
“当时古琴的价格也很昂贵,一床好的古琴也要几十万上百万,对于还在上大学的我来说,就是遥不可及的梦!在积累了古琴制作工艺基础上,我决定尝试斫琴工艺。”
说干就干。陈书甥从制作趁手的木锉刀、木凿、锯子等工具入手,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实践。
“那时候同时制作了4床古琴,从选胎开始,反反复复的工序让我乐此不疲。”谈起初试斫琴,陈书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近于与外界隔绝的创作时空。
简陋的条件,枯燥的操作。那一段时间,陈书甥在一次次失败中跌倒、爬起,在一次次心态崩溃后顽强地自我修复、重启,重重磨砺让他的意志更为坚定,“有一种越挫越勇的感觉,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斫琴。”这话说起来轻松。斫制一床古琴,保守的工序也要达到150道,仅髹漆这道工序就需要付出绝对的耐心。合成前的工序是调制漆胶,要把生漆、鱼鳔胶、牛骨胶和糯米糊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调制,温度、分量、火候……哪一样都要准确把握。在反复失败的考验和煎熬中,陈书甥一步一步接近成功。
大学毕业时,陈书甥制作完成了3床斫琴。在老师和同学惊奇讶异的目光中,他收获了一项完全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
接受采访时,张子盛评价说:“书甥是个非常有天赋而且足够努力的斫琴师,对于色彩的搭配和设计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新颖和古朴在他的作品上得到高度融合,泾渭分明又浑然一体,是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天才!”
2018年,陈书甥斫制出售的第一床古琴在日本拍卖了186万人民币。琴友、同学将他斫制的古琴称为“陈琴”。
热爱——执着
沈阳市沈河区方圆路上,“陈书甥古琴美术馆”的招牌古朴、低调,一如他对文化传承的写实。
大学毕业后,陈书甥开启了自主创业生涯。拥有第一桶创业基金的他更加痴迷于斫琴、修琴的专业研究。只要听说哪里有古琴,陈书甥就会登门拜访,吸取古法、领略不同、积累经验,还常常把自己关在琴馆里,开启“沉浸式”的斫琴工作。
“2019年春天,我准备斫制一批古琴,5月开始动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没有闲着的时候。一道道繁复的工序下来,转眼就过了几个月。走出琴馆那一天,我才发现,树叶已泛黄飘落。”痴迷的陈书甥从不觉得斫琴辛苦。相伴多年的琴友武怀琛说:“每一床古琴都是陈书甥灵魂的缩影,他对古琴的爱融入生命。”
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这句话在陈书甥身上得以见证和完美呈现。在娴熟掌握古法斫琴、修琴传统技艺的同时,陈书甥充分发挥自身绘画、书法、篆刻天赋,融汇于古琴斫制,不仅对形制设计有自己的特色,髹漆工艺上更体现出高端的审美创作能力。成为齐(齐白石)派篆刻技艺非遗传承人后,他又把篆刻刀法融入斫琴中,斫制的古琴“枯木龙吟”“震陵孤桐”参加了首届“禅·茶·琴及书画文化交流大会”并荣获桂冠。
2019年上海国际乐器展古琴展上,陈书甥参展的大漆彩拼“唯玄”得到高度认可。从这一年开始,他开始在沈阳、杭州、北京等城市举办个人古琴展,把传统文化传承、推介到全国各地。其独特的挖槽腹技术和对大漆工艺的调配技巧,在业内享有较高美誉。
今年4月,在中国民族乐器之乡——兰考举办的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制作大赛上,陈书甥的送展作品鹿角霜朱砂螺钿伏羲式“百年献礼”获创新单项优秀奖。此琴为纪念建党百年而制。整琴为杉木斫制,鹿角霜灰胎,蚌徽,老红木岳尾,底色中国红。采用晕金、洒金、贴金、罩金工艺,制作了面板上凤凰展翅的图案与永恒闪耀的党徽;采用螺钿工艺,制作了背板人物剪影……
今年5月,陈书甥将古琴展送回家乡营口。本次展览展出了陈书甥亲手斫制的多件代表作品,包括传统古琴、修复古琴及创新古琴等多种类型。参观者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些珍贵的古琴作品,还可以了解到陈书甥的古琴制作技艺和理念,深入了解古琴文化的历史和演变。
摹古、求古而不泥古,是陈书甥斫琴、修琴的独特技艺。求古人之所求,美古人之所美。陈书甥把从天地万物提取的色彩融入大漆之中,镂纹错彩间尽显古拙气质,古今中外的美点在陈琴上融和,让传统工艺焕发出崭新生命。陈琴的成功是建立在深厚的古典审美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创作灵性而来的。什么是灵性?陈书甥答:“天籁的造就在于顺势而为。每一方木材都有它的生命、它的性格,不要扭曲强求,要帮助它展现灵魂中最张扬的个性。这就是古琴的生命,也是作者的灵性。”
乡愁——情怀
拜访古琴古曲前辈,重访家乡山水。5月22日,陈书甥带着他的团队游览了营口辽河老街,在泰顺祥茶馆客串了一场相声,为在家乡举办的琴展收尾。他说,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是他最眷恋的地方,“留住乡愁,更要把对家乡的爱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为家乡文明提升增光添彩。为故土的文化繁荣做贡献,将成为我此生最大的抱负和愿望。”
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市博物馆馆长阎海说:“陈书甥是营口人的骄傲,更是我市文化传承的杰出代表。目前,陈书甥已被吸纳为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营口要为优秀的营口籍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成为家乡人的荣耀,城市文化繁荣的符号,城市文明的代言人。”
仲属宁
与年轻的艺术家陈书甥交流时,他喜欢用的一个词汇是“如法”。百度一下汉语词义为:确实;正确。
从陈书甥的成长足迹看,他走了一条“如法”的道路。陈书甥不断向艺术巅峰攀登,一路足迹深深,给人以启迪和教益,鲜花与掌声背后,是他用血汗垒出的坚实阶梯。儿时的文化熏陶给他的艺术人生奠定坚实基础,成就了他伟大的梦想,文化音符显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如斯,城市文明成长亦如此。
让我们的城市注入文化音符,是文明持续提升的基因和保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打造城市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明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经过漫长的文化浸润和人文涵养。这些文化浸润和文明涵养,往往在细微的生活中。陈书甥幼年时就能熟记多个古琴曲调,恐怕连他热爱古琴曲的父亲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爱好,影响了孩子的一生。而我们往往忽略的,是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对周围人群的影响。
一座注满文化音符的城市,将会成就无限可能。一次展览、一场评书、一个雅集……都可能成为文明脚步的起点、开启创作的门窗、启迪灵感的光亮。
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的注脚,藏在城市斑驳的光影中。让我们的生活注满文化音符,是对高层次精神追求的路径,更是涵养城市文明的手段。我市文博部门在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工作中的系列举措,为推进文化发展做了引领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