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9日
本报记者 赵颖 文/摄
在站前区八田地街道富强社区,有位优秀的老党员叫张运平,辖区居民一致称赞他是个与人为善的热心人。近日上午,记者来到张运平老人家,他刚做完眼部手术不久,虽然已经恢复了一段时间,但眼睛仍然有些发红。
张运平,1939年出生于老边区老边村,1962年毕业于营口师范学校,196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我市多所小学任教,1986年调入西市区文教局,1994年在民进营口市委退休。2009年开始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曾任富强社区党委委员。张运平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一辈子,谈起怎样做孩子们喜欢的父亲,张运平有说不完的心得。
把岳母当亲娘 妻贤子孝
张运平的岳母一生勤劳,心胸豁达,活到98岁高龄,生前曾与张运平夫妇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张运平老伴石吉华介绍,在母亲与他们夫妇一起生活的那段时光,张运平经常陪岳母聊天,给老人买喜欢的吃食,天气好时还领着老人在楼下遛弯。邻居们开始还以为老人是张运平的亲娘,当得知是岳母时,都很感动他的孝行。“母亲年岁大,听力下降,我有时说话声音大,他都会及时向我指出对老人说话声音要和缓,要注意语气。”石吉华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儿子与姥姥交流也是和风细声,极有耐心。有一次老人弄脏了衣裤,正巧大儿子张劲松来家探望,他二话没说,帮姥姥换上整洁的衣服,并将弄脏的衣裤清洗干净。张运平回忆,2003年时,岳母已经84岁了,民间都说“七十三、八十四”是人生的两次坎儿,不建议过生日,可那时岳母身体康健,既然老人在他家,就要让岳母开心。张运平与老伴及亲属商量后,积极筹备,大家买菜、订蛋糕,寿诞当日张运平亲自为家人拍照,为大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现在翻看这些照片时都能勾起大家美好的回忆。
前些天,张运平眼睛手术住了8天院,老伴全程陪护,两个儿子找大夫、办住院、送可口的饭菜,忙前忙后,嘘寒问暖。“有家人的陪伴,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他们给了我战胜病痛的勇气,让我倍感温暖。”张运平说道。
活到老学到老 乐在其中
翻看张运平编写的《岁月回望》,书中有这样一段,“次子张红雨说:‘爸爸昨天写材料写了一个通宵,早晨把材料写完吃了点饭,又匆匆上班去了,他可真刻苦呀,我要向爸爸学习。’”
张运平的书房,摆满了各种书籍,读书看报,是他的日常生活。他不但自己看,还把一些有用的科普知识剪下来汇编成《科学养生》《文章荟萃》等40多本文摘集,并在家中成立“爱心书屋”,供邻居们借阅。
2008年,他加入了站前区科普讲师团。十多年来,他深入社区、学校等场所进行科普宣讲,共授课100多场,听众达3000多人。宣讲内容有《社区的文化发展与繁荣》《生命科学》《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毛泽东的简朴生活》《雷锋在营口》《重阳诗话》等20多个专题,得到听众的认可,他多次被站前区评为优秀宣讲员。疫情期间,他配合社区进行防疫宣传,撰写了《我爱大白》《我是新型冠状病毒》等稿件,并在报刊上发表。
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儿子和孙女都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张运平把写了60多年的日记和多年来拍摄的照片,分门别类,按月份编辑好,用近一年半的时间将资料整理、打印、装订成册,终于在去年9月出版了这本《岁月回望》。张运平说:“这是一本集家族历史、生活资料、照片及名言警句于一体的书,体现了我对生活、对家族、对后代的一种责任,要为家人留下这本‘精神食粮’。”
张运平除了爱看书,还喜欢唱歌、摄影、旅游。退休后,他先后去市老干部大学学习声乐,在营口三为老年大学讲党史,到营口市摄影家协会学摄影。从2010年开始,他同老伴一起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的足迹已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他用行动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行让他的眼界和心胸都无比开阔,平时与孩子们沟通十分顺畅,许多观点都能产生共鸣。
行善事做公益 屡获殊荣
张运平所居住的青年小区是个老旧小区,小区改造前下水道经常堵塞,每次他都主动找相关部门疏通。小区化粪池上面的石板坍塌,给过往行人带来安全隐患,他看到后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协调解除安全隐患。楼宇门的对讲门铃用电需要连接业主家的电表才能正常运行,为了方便邻居使用,他主动让安装人员将电线接在自家的电表上。邻居纪玉兰说:“张大哥为人正值,知识丰富,生活中遇到难题,我们都愿意找他商量解决。”张运平至今还担任着富强社区青年党支部书记职务,富强社区党委副书记赵鑫说:“社区每月的党日学习内容,他都会提前与我商量,尽职尽责,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他都积极参加,起到了表率作用。”
张运平数十年如一日,行善事做公益,先后获得省“四佳人物”最佳读书奖、辽宁省文明家庭、市千名孝子、市优秀科协工作者、富强社区“最美志愿者”“雷锋标兵”等多项表彰。张运平用实际行动为子女们作出了表率,孩子们也格外敬重、爱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