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日月娘不知

——我心中的英雄杨运

2023年08月01日

插图:夏立新

姜兴滨

(接上期)

韩六着急道,什么菜都行,来两个。

范掌柜把手巾往肩上一搭,转身喊道,什么菜都行,来两个!

在韩六心急火燎溜出去打电话的时候,差点撞到一个穿长袍、戴礼帽、戴金丝边眼镜的人。那人进门后摘下眼镜,范掌柜一脸惊喜,原来是杨区长!

杨区长说,我要的菜都在纸上写着,马上做,越快越好。

范掌柜回屋一看,菜单上写着三句话,你的身份已暴露,立刻转移,分秒必争。

韩六哼着小曲乐颠颠地返回来,到厨房去看,人影不见,立即追到后院,后院空空。正在他傻眼之时,他的胳膊被狠狠地扭到背后。他回头一看,是杨运,哆嗦得不知说什么好。韩六忽然又支楞起来了,呵呵,大军一会儿就到,你敢开枪?杨区长一个扫堂腿,韩六立刻摔个嘴啃泥。韩六!你这个无耻的叛徒,我饶了你,就对不起熊岳城的人民群众。你出卖革命,出卖革命同志,甘当国民党反动派的忠实走狗,我代表熊岳城人民政府,叛处你死刑。杨区长扣动扳机,“砰”!

这一枪,像平地一声雷,不仅打乱了赵志熙的阵脚,也扇了国民党师长陈开文一个重重的耳光。陈开文宣布,全城戒严,让杨运插翅难飞。

熊岳古城的夜晚,大街小巷,追兵四起,乱成一团。杨区长从小胡同里跑出来,躲在大墙拐角的暗处。眼瞅着追兵将近,杨区长一个燕子钻天,越墙而过,落在侦缉处处长赵志熙宅院里,一个箭步上去,解决了一个正要呼喊的卫兵,迅速换上他的军装。杨区长四处观察,急中生智,冲进赵志熙的居室,用枪顶着瑟瑟发抖的赵志熙姨太太。送我出去,保你一命。接着,杨区长从衣挂上摘下赵志熙的大沿帽戴在头上,把斗篷套在军装外面。在姨太太的陪同下,杨运刚出大门,就有一队匪兵跑过来问,看见杨运没有?杨区长大骂,混蛋!杨运往北关跑了,还不快追!匪兵远去了。不久,街面上又传来另一个声音——注意盘查,穿处长斗篷的是杨运!匪兵们万万没有想到,杨区长早就抛去了处长的斗篷,穿着普通的匪兵衣服,混在追兵里,从南城墙角跳出了古城。

赵志熙唉声叹气,抓杨运,一个字,难。

南岔的松树底村,在熊岳最东部地势较高的一个山沟。沟里住着七八户人家,都是贫雇农。杨区长在翻城墙时,落在了柞树茬子上,脚伤了,走路困难。趁着夜色,杨运落脚在干妈家。干妈家在沟的最里头,是个孤梢头,应该是比较安全的。

第二天早晨,干妈出屋抱柴做饭,抬头一看,大惊失色,连忙跑回屋对杨运说,孩子,不好了,院墙上露出许多刺刀,咱们被包围了!杨运从前、后门的门缝仔细观察,四周不是国民党兵,就是警察。接着,他听到墙外的喊叫声,杨运,这回你跑不了了,快投降吧!杨运对干妈说,不怕,您蹲在炕沿底下。然后他掏出双枪,拉开枪栓,可弹夹全是空的。墙外又喊起来,有点像老母鸡打鸣。依在房门后的杨区长听了暗笑,这帮蠢猪,只能瘸子打围坐着喊,你们进来一个我看看。外面的人知道杨运的枪法是百步掐香火,谁也不敢往院里冲。

僵持不下,半个小时过去了。忽然,墙外刘乃林的一句嘶喊,使杨运不再平静。你再不投降,我们就点火烧房子!杨区长凝视着干妈,轻轻地用手揩去老人家满头的惊汗,掏出怀里仅有的两块银元,交给了她。杨区长走出几步,转身又回来,紧紧地把干妈搂在怀里。然后把枪扔到院子中央,大步凛然地从房里走出去。

陈屯乡刘金斗大院里,一辆铁轱辘马车上坐着被捆绑的杨区长,刘乃林知道他很厉害,传说会飞檐走壁,就用铁钉子把他的两手分别钉在大车上,鲜血顺着车板滴到地上。刘金斗、刘乃林正在吃午饭,刘金斗的胖老婆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扬着手绢围着车转。哟,这不是大名鼎鼎的杨区长吗?没想到你也有今天呀。好!你曾经把我家老头子绑在树上,如今你被钉在大车上,好解恨呐!杨区长一声冷笑,如果你脑子里还有根弦儿,你也不想想,你们抓我一个都费这么大的劲儿,我们八路军千千万万,你们能杀得过来吗?我们的大军很快就打回来了,他们能饶了你们吗?胖女人一哆嗦,闷声回屋了。

中午,美丽的响水河被严寒凝固了,堤坝的沙滩鱼鳞般伏着白雪。沉重的乌云遮住了太阳,呼呼的北风怒吼着。聚在这里的人们,心怀难以表述的纠结,要送恩人最后一程。

三辆大车从南关出城,在河岸道口戛然而止。从车上跳下一群全副武装的匪兵,他们举着刺刀,列队两边。从另一辆车上慢慢下来一个人,他一只手扶着车辕站着,一身薄薄的白色粗布衣服上浸透着血迹。杨区长!乡亲们再也站不住了,一齐拥了上去。

张志帮“啪啪啪”一连三枪,往后靠!往后靠!妈的,都是些聋子?一把把雪亮的刺刀把大家拦住了。刘乃林指挥着匪兵。

一个匪兵用枪托杵着杨区长的后背,走!杨区长右脚一着地,一下子跌倒在地上,他的右腿被打断了。他咬着牙关爬起来,昂首挺胸,单腿跳着前行。

三九天还穿着单衣,薛秘书的母亲薛大娘,含泪脱下自己的棉袍给杨区长披上,薛大娘被匪兵踹了一脚。没想到,薛大娘的身板硬,匪兵反倒“哎哟”一声,端起脚来揉。姜复池五岁的儿子小忠林,从父亲的怀里挣脱下来,刚想喊杨叔叔,他的小嘴却被父亲捂住了。杨区长到他家里的时候,小忠林曾经求过杨区长,也要当八路军!杨区长高兴地把他抱起来说,好,我答应你,等你长大了,我还要带你去延安见毛主席……小忠林哇地一声哭了。父亲又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他趴在父亲的肩头上哭,一边哭一边骂,一群大坏蛋,大坏蛋!杨区长听到小孩儿哭声回头看,发现了姜复池。只见姜复池的脸憋得通红,眉毛拧到了一起,眼睛里迸发出一道道刀一般锋利的光。杨区长先是直直地望着,然后微微地向小忠林点头。姜复池心领神会,杨区长的眼睛里,有深情,有嘱咐,有告别。

一声哨响,杨区长转过身来,他一看大家都在哭,有的还哭出声来,就微笑着对大家说:“乡亲们!父老兄弟姊妹们!不要哭,都把头抬起来!他们的耀武扬威是暂时的。我们的队伍很快就会打回来,胜利是我们的……”

刘乃林害怕了,拎起铁链子朝杨区长的脸抽去。杨区长将牙和一口血水喷在刘乃林的脸上。

面对着枪口,杨区长大喊,大山不倒,共产党不倒。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杨区长的喊声是那样大,连远处山山岭岭都跟着喊起来。

忽 然

20世纪70年代初,杨运弟弟的长子,几次报名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却因为社会关系不清而不能如愿。杨运的父亲病倒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拼尽全身的力气喊着一句话,我的儿子到底在哪里?

没想到,一篇神奇的小说从天而降,杨家上空的乌云露出一缕美丽的霞光。1977年8月12日的《辽宁日报》副刊,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配有两幅插图的5000字小说《带枪的人》,不仅令辽宁的读者心潮起伏,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这篇小说的作者,是历任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营口市文联副主席、营口市作协主席和《辽河》杂志总编辑的著名作家高作智。高作智小的时候,母亲就给他讲过杨运的故事,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英雄的种子。成年后,他写了很多作品,例如长篇小说《大苇荡》《迷城》,长篇纪实文学《铁血雄杰》,报告文学《有这样三个干部》等等,都闪烁着英雄主义光芒。在沉重的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在悲剧氛围中张扬壮丽,是他小说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营口电视台曾在专题访谈中,以《著名作家高作智的英雄情结》为题,对作家的心灵世界作过积极的肯定和深刻的剖析。

令高作智想不到的是,《带枪的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被富有经验的《辽宁日报》副刊编辑部主任吕秀珍改成了“杨运”。这绝妙的一笔,使这篇小说让盖州人民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而且,吕秀珍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令人震惊的书信。

来信者是河南省偃师县缑氏乡官庄村的一位母亲。她说,小说的主人公,从名字、年龄、经历看,很像她失踪多年的长子。吕秀珍立刻把信转给高作智,让他给这位母亲回封信。高作智见信,一时热血沸腾。如果真的如此凑巧,那可是盖州45万人民的渴望啊!

高作智急切又欣喜。盖州人民向英雄学习三十多年,却不知英雄家住哪里?英雄的母亲寻子三十多年也不知儿子在何地?高作智一连跟杨家通了18封信。他的足迹遍布盖州大地与熊岳古城。他找到曾办过杨运烈士纪念展的盖州文化馆,拿到了杨运在熊岳当区长的照片,寄给杨母。杨运的母亲又寄来杨运15岁小学毕业时的照片。高作智把照片送到认识杨运的人面前,问这是不是杨运?老天不负有心人,双方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于是,他将所有的资料拿到县政府。时任县长非常重视,立即下令组织核查小组。那时的高作智只是盖州一位三十岁出头的业余作家,但因前期工作成效不凡,被破格列为三人核查小组的成员之一。

这一年,杨运的母亲过了一个既忐忑又喜悦的春节。晚上,全家人同亲友围坐在一起,一边看着杨运的陵墓照片,一边朗读着高作智的小说《带枪的人》。杨运就义的壮烈,家人与其失联的悲苦,如今的自豪,一并化作一行行热泪。

三人小组在盖州核查后,马不停蹄,于1978年5月赶赴河南省。在那春麦泛黄的季节,他们在炎热的中原大地上穿梭。为了解除英雄母亲的冤屈,26天,他们不辞劳苦,于茫茫人海中, 找到了培养杨运走上革命道路的小学老师焦宗海,找到了在延安安吴堡训练班的杨运的同桌,找到了杨运被派往东北的知情人等等。

1978年6月19日上午,他们在偃师县民政局两位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杨运的出生地,偃师县缑氏乡官庄村。

一踏进那个桐树环抱、地面丹黄,有300多户居民的大村子,高作智心潮涌动,不能自已。官庄,早就成为他心中的一块圣地,那里有少年杨运领着弟弟、妹妹替母亲扛麦秆的身影,那里有小学校的地下灯光,那里有少年杨运上下课敲响的钟声,那里有英雄母亲委屈的眼泪,那里有英雄父亲临终的呼喊,那里有两个人已中年的妹妹的渴望。

在村里,按核查小组的要求举办的座谈会上,杨运童年时期的伙伴们看了成年后的杨运照片,都惊呼就是他们村的杨万洪。接着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杨运孩提时代的质朴、勤劳、刚毅。当人们听了高作智对杨运事迹的介绍后,无不感慨万千,既为失踪三十多年的同伴在外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惊奇不已,也为家属多年受到的冷遇感叹。

在吃午饭和休息的时候,有一位瘦削的中年人,为远方来客殷勤地跑上跑下。看得出他那强烈抑制着的笑容,总是冲开他那宽厚的嘴角,偷偷地流露出来,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情感。高作智向村干部问道,杨运的弟弟杨万现来了没有?村干部们都咯咯地笑起来,指着那位瘦削的中年人道,就是他。高作智没想到,站在他面前的满口河南口音的人,就是与他通了18封书信、盼他如同盼星星盼月亮似的英雄区长的弟弟杨万现。

英雄的母亲就住在西院,盖县人民三十多年的会亲愿望,难道就被一道墙隔住吗?不能啊!高作智带头与当地县民政局的同志商量,改变他们结案后再拜访家属的建议,在晚上走之前,一定要拜访英雄的母亲。当地县民政局的同志最终被高作智打动了。

一堵高高的灰色砖墙左侧,是一座几尺宽的牌门楼,这是河南乡里古老而普通的民宅样式。推门而入,是不太宽敞的庭院,迎面被东厢山墙所挡,左拐见西厢,身后是南屋。杨运的母亲已换上新浆洗的白色偏大襟短袄在南屋里等他们了。母亲见了东北来的三人,好像见到了自己的儿子。

妈妈,您老身体可好?

好!好!你们可来了!

《带枪的人》的作者,跟她往复通信的高作智出现在眼前,老人一时热泪纵横,激动得一下子抓住高作智的手,看他的模样,似乎看到了她多年未见的亲人。你就是我洪(当地乳名简称一个字)工作地方的人,你跟俺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你跟俺洪那么好……

老人把小说的第一人称写法当成真的人物关系了。高作智不想解释,因为盖州人民不都是怀着一颗同小说中的“我”一样的心吗?接着,高作智等三人把解放后盖州如何多次进关查找杨区长的故乡,如何把他树为楷模,却一直不知道他的家乡在哪里,而今知道了消息,县委马上就派人来了等等,一一告诉了她,安慰她。

老人揩去眼泪说,我洪为革命死了,俺乡里人不知道,我没有别的要求,只要你们能证明他在外边没干见不得人的事儿就行啊!

一生无他想,但求身后名。老人像杨运一样刚强。她把早已做好的红糖鸡蛋汤,一碗一碗端到客人面前,让他们喝……他们安慰老妈妈说,我们全县人民都想来看看您,您的儿子为国捐躯了,但您的儿子还有成千上万!

老人高兴了,兴致勃勃地向他们介绍解放前她家十七八口人,都住在这个窄小的院子里,房子住不开,把地下挖空当房子。杨万现打开至今留存的一个地窖,高作智顺梯而下,亲手抚摸着曾经伴随这家人度过痛苦日子的笨式织布机。杨运小时候曾多次扶梯下窖,把饭送到织布机旁。

当高作智一行人离开官庄时,心潮久久不能平复。这丹黄的普通土地,却孕育了一位英雄的区长。那枝繁叶茂的桐树,使官庄碧绿茸茸,那落下的桐花似乎又重新开放了,向他们送来一阵阵芬芳。

1979年6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盖州民政局正式向杨区长的家属颁发了“为革命光荣牺牲”的荣誉证明,并把杨区长在盖州的英雄壮举,以书面形式详细地报告给偃师县委。官庄召开了庆祝大会,还请戏班子唱了三天大戏。杨区长的英雄故事在故乡的土地上传唱。

泪 目

1982年4月3日,高作智接到了英雄杨运的母亲冯玉歌的一封电报。电报说,清明节她要来熊岳为儿子扫墓,并且要在盖州站下车先到高作智的家看看。

高作智欣喜若狂,次日起个大早,同妻子备好早餐,然后,与妻子一同赶到盖州火车站。

站台上,清风习习,树梢吐绿。高作智夫妻顺着铁轨向北方眺望,期待着那趟列车。5点06分,列车准时到达。高作智与妻子拥上前去,在村长杨公水、次子杨万现的搀扶下,冯玉歌从列车上下来。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从河南省的牛心山下出发,3500里的路程,81岁的英雄母亲冯玉歌,在高作智的家里,一路的辛苦一扫而光。她伸手一摸,东北的热炕,好!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来,围着炕桌边吃边唠,他们如同多年未见的亲人。

8点钟,两辆吉普车把他们接到县政府,一行人受到了县领导的盛情款待。

清明节这天,以杨运烈士命名的杨运乡,情满春山。在盛大的扫墓仪式上,千百名群众自发地涌向烈士墓前,同老人一起向烈士的英灵致敬。

一个朝阳坡上,坐落着儿子的陵墓,老人坐在碑前哭了……但当她听到高作智给他诵读碑文的时候,她又擦干了眼泪。看着花岗岩石垒成的台阶和陵墓,上面覆盖着无数的花圈,她向人们说,儿子行,这里的人也好!

墓前新栽了两棵松树,一棵代表着家乡官庄的深情,一棵代表着烈士弟弟的心愿。英雄的母亲,把养儿为国为人民的一颗心,变作了一捧黄土,撒在两棵松树的根部。慈母心肠,何等光明伟岸。

1982年4月25日 ,《辽宁日报》头版刊载了高作智撰写的通讯《三十六年盼今日》,配发了英雄母亲扫墓的照片和一首诗。

清明时节扫茔台,

千里乡关慈母来。

但见苍松入云际,

英雄墓上杜鹃开。

让人泪目的是,一年后,82岁的英雄母亲带着幸福的微笑,安详地与世长辞。

1987年,由高作智执笔编剧、辽宁电视剧制作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杨运传奇》,又给英雄的家乡及亲人送去骄傲和自豪。遗憾的是,英雄母亲再也不能观看了。

当年,英雄留给我们的是忘我;今日,我们应该还给英雄一个安息。

昭昭日月娘知晓,荡荡山河民尽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