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1日
《在北方》(组诗) 王潇慧 王潇慧:女,原籍河北枣强,现居辽宁营口。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诗潮》《海燕》《鸭绿江》《辽河》《中国铁路文艺》《营口日报》等。出版诗集《在北方》。 在北方 越来越感觉 南方是我唯一的灯盏 亮光里蓄满了温暖 一次次 我在梦里点亮 泪花里熄灭 在北方 顺着雁行飞 赶着渤海湾的浪潮 无数次到家 家乡的月亮是诱惑的 满村子招摇 胡同口的柳树枝 总衔住娘的白发 南方每天都在召唤 北方不语 葱花饼里的家乡月 绿掉进玉盘 有着热腾腾的温度 扑满肺腑 我一直不愿碰触的家乡 像铁球 硬生生地击中心窝 乡愁挂满褶皱内的边边角角 日子苦了 心也就硬了 以为背叛会在清浅里挥发而淡忘 也可结痂 发红 最后成为黑色的俘虏 一张葱花饼 带着浓浓的乡情 小名被再次地轻唤 借用伪装 仅仅,不把月亮打湿 七月,你的天空有云 收起思念 折叠起相思的触角 捆紧望眼欲穿 七月,阴雨绵绵 一个人踩着影子 像永远追不上的誓言 街道在夜色里落寞 那棵榕树下留着半镰残月 咖啡屋内 流动着荷尔蒙的暧昧 七月,你的天空有云 我的天空一片灰暗 立秋 大暑已成强弩之末 箭带来风的清凉 秋的小脸有点绯红 离熟透差那么一丢丢 我已经准备好了箩筐 也备好了日夜启程的思念 只等那桂花飘香 携滨城潮湿的海水远行 月儿圆了,缺了 走走停停 就在立秋的指尖上回眸 擦一把被大暑追赶的汗水 平原 小院 几声犬吠 喊一声娘,声音就窄了 晶莹的雨滴里 映出嫦娥明亮的眼睛 我把身心交给了你 命运的迁徙 南北的距离 爱被无奈地平分 白天种植在滨城 夜晚捎去故里 滨城的夜是绚丽的 让你想起故乡的晚霞 想起烟花 想起玩伴的花裙子 摇一叶小舟 在渤海湾的臂弯里闲逛 那一席的波光潋滟 沉醉了思乡的惆怅 打捞起美味的钥匙 烹调鲜香的生活 到处是瓜果飘香 美丽的滨城成为我的第二个家乡 走在宽阔的马路上 就像走在平原的手掌 纹理是一串串路灯 明亮、温暖 记得走近你是那年的冬 渔村带着雪的盖头 安静 小小的渡口 在银色里蛰伏 踩着嘎嘎吱吱的雪 像我忐忑的心情 模糊的未来 在一场又一场的雪中淹没 春天,崭新的春天 像愣头愣脑的壮小伙 到处打桩、开垦、绘新的版图 恍若一夜间的百花盛开 我也像落地生根的树 扎实、安稳地生长 驻足母亲湖的一隅 仰望那山上的白发苍苍 如今,我把身心完全交给了你 在腾飞的港口 在经济工业园 足迹里留下我的勤劳、智慧 捡拾过去的点滴 镶嵌城市的皇冠 中间放一颗叫“未来”的明珠
与骨头和灵魂纠缠在一起的诗意
——读王潇慧《在北方》有感
冯亚娟
与恬淡、乐观的潇慧姐相识相交已经有五六年了。平日里大家各忙各的,但偶尔煲电话粥都会说到各自当下的诗歌写作情况。我们会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当潇慧姐把她的诗集《在北方》赠送给我时,真的为她感到高兴。对于热爱诗歌的人来说,看着自己心血的结晶终于能够汇集成一本书,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祝并让人感到自豪满足的事儿。仔细阅读诗集后,心里有了这样的几点感受。
一、大主题与小意象的巧妙处理
当我捧起这本诗集,首先被诗集的名字《在北方》深深吸引。常言道,诗中的“意象”是寄托精神、抒怀言志的寓体。诗人以这么明确的地理区域来命名,一定有她深远的意义。看过书中的《在北方》《衡天湖,我的家乡》《白露想起家乡》《她的平凡,垫高了我的诗意》等诗,才真正明白诗人为诗集起这个名字的用意。
我觉得用意有两层。一是这个书名时刻提醒自己是一个背景离乡的游子。对故乡的亲人她有着刻骨铭心的思念和愧疚,却只能让诗歌点亮回家的路。在与诗集同名的诗歌《在北方》中,诗人这样写道,“越来越感觉/南方是我,唯一的灯盏/亮光蓄满了温暖/一次次/我在梦里点亮/泪花里灭……”诗人把南方的故乡看作是自己唯一的生命之灯,梦里被一次次擦亮。那种酸涩、无奈,隐隐的痛,让读者读后唏嘘不已,为之动容 。诗中仅以一盏不灭的灯,这一小小意象就完成了宏大主题乡愁的构建和阐述,让人佩服她构思的巧妙。
二是对第二故乡的书写。许多背井离乡的诗人为读者呈现的诗歌多半是苦难的。读来给人感觉更多的是悲伤、迷茫。而诗人王潇慧一改常态。诗集中收录了一部分赞美营口地区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诗歌。每一首都是她真情的自然流露。比如诗集中的《北海禅寺》《仙人岛,我愿做一轮明月》《鲅鱼圈,立春前日》《北海,让爱情驻守》等诗歌。在北方营口这座小城,王潇慧已居住多年,这里有了她的新家和爱人。生活的美满让她早已深深爱上这座海滨小城,所以北方早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在《北海禅寺》中她写到“那只多情的海龟/不再诘问/它用坚守等待与你邂逅/”诗人把北海边天然的礁石化身为一只多情的海龟,赋予它千万年的生命和忠贞不渝的情感。在诗歌《仙人岛,我愿做一轮明月》中,诗人写到“仙人岛像一只慵懒的灰兔/不知道灌进耳朵里的水/是否能够堵住大海的咆哮。”这首诗歌语言诙谐幽默,给沉默不动的仙人岛赋予了灰兔的灵性。读来让人耳目一新,有清风拂面的感觉。文字的美好凝聚在精神的升华上,让诗歌有了无穷尽的吸引力。
诗人王潇慧的生活出现了转折。随着地理环境和周围事物的变化,这些转折都是她成长过程中阅历的积累和沉淀。她用自己奇幻的想象,独特的小视角去告诉读者,这个世界在她眼里的真实。
二、对生活保持敏感和叙述的能力
很多诗人没有学会观察生活,无事无物可写。其实诗歌是与生活最贴近的。诗人王潇慧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挖掘其本质、真意。比如诗歌“他轻扣开我的懵懂/丫头,下雪了/听,你的诗有了脚步”(《听,你的诗有了脚步》)。这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通又温馨的小细节。一句“听,你的诗有了脚步”让黎明的雪有了最美、最精炼、最直达人心的表述,同时也能让读者体会到爱人间的甜蜜与温馨。
诗歌“台灯给出了一块范围/明亮属于这里/……君子兰/绿萝/泛起红潮的鹅掌”(《黑夜》节选)。小小的台灯下一些家具和绿植,安静地陪伴着诗人。这一方小天地的祥和宁静多么难能可贵,但诗中又出现了“黑一直在努力侵袭”的句子。这是诗人诗意的一个反转和跳跃。我认为这里的黑不单单是指夜的黑,它有更深的隐喻。比如人心或社会现象等。诗人没有具象的描述,而是给读者留下了大片想象的空间。
再比如《在阳光里》:“坐在阳光里/暖有了具体的影像/……它拥抱着的感觉/有无比的温柔力量/我只能收起狭窄/享受它赋予的热度和包容”。阳光是我们生活里最常见的。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很多人,也包括我,忽略了生活里的这份恬静的美好。诗人此刻的心境是让人羡慕的。细读之后我又觉得诗人在诗中向我们表达和传递的不单单只是表面的享受阳光,而是对爱情、生活以及和平世界的满足和感恩。
诗集中许多这样的诗句都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诗意,并能从平凡事物上挖掘出更深的隐意。读来动人,让人贴心、温暖。适合一个人静静地读,静静地去体会。
三、向内心深处写作
捧卷阅读,首先能看出诗人王潇慧对于诗歌非常虔诚,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写作。诗歌中语言通畅流利,用词精准。有对平常事物、山水、亲情、爱情的描写;同时也有一部分诗歌是对节气和大自然的书写,使得她的诗歌内容丰富。 比如《霜降》《立春词》《小满,伫立锋芒之中》《立冬日》等等。这些作品不是空泛的白描,每一首都是她心路历程的书写,其情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丰富。她常常会让自己的思绪触及灵魂深处,为逝去的生命和美好所感动。看后觉得每首诗都是诗人对一滴泪,一段梦想的提炼。读来深入人心,感同身受。
诗人王潇慧大抵都是在给自己写诗,或者说是在“从我写起”。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诗越来越贴近自己,与骨头和灵魂纠缠在一起。这是她的诗歌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打动人心的原因。并且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模式,这是一个趋近成熟诗人的标志。但我认为诗人王潇慧的诗歌也是有些短板的。她的诗歌多是对自己个人小情绪的书写。希望她能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群,试着创作出十分贴近现实、直面人心、和时代同步伐的作品。
当代诗歌与西方诗歌接轨融合后,诗歌写作逐渐的改良,对语言的跳跃,情感的节制,词语的陌生化等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期望诗人王潇慧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祝福她未来的诗歌之路走得更远、更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