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营口早期的慈善实干家

——潮汕商人陈承甲

2023年10月09日

陈承甲和他捐资创办的华英学堂

王继鹏

陈承甲,字泽润(1842-1905),“雨亭”是他的别号。1842年陈承甲出生于海阳县北厢都凤山村(今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凤山村),陈承甲的父亲为人忠厚有学问,为邻里称许。而他自幼聪慧,子承父学,从小怀有远大的抱负。12岁随父母迁居澄海县蛇江都蓬州村(今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蛇浦镇蓬州村),因家中贫困无法入学读书,便向乡邻借书自修,勤学不辍,常到入夜还借月光或灶膛火光看书,除阅读经史之外,他所学涉猎甚为广泛,还自学英语。陈承甲在少年时,家里生计艰难,他挑筐穿街走巷卖杂物,挣钱以补家用。生活的艰辛使他在逆境中磨炼出坚韧和睿智。有一次,其父突然腹痛难忍,家中无钱买药。正在为难之际,陈承甲忽然心生一计,到乡里面的中药店求医问计,得到指点后急速回家,从阁楼上拔下一颗大铁钉,卖得一文钱,并以此买了黄糖、姜母、葱头,煎水与其父饮下,病遂好转。

1858年,16岁的陈承甲到汕头埠源盛米店当学徒。他在此期间趁空隙偷学英文,为以后他的商路旅程奠定一定的语言基础。虽然不时遭到少东家的呵斥和打骂,但是他仍勤学苦干,颇得赞许。经过4年的艰苦劳作和学习,他初识商业知识,便筹思向外发展。21岁时,在友人的帮助下,陈承甲奔赴南洋一家潮州人开设的商行当会计,由于他厚道,办事勤敏,颇受东家的青睐。东家曾经想以亲女许配给陈承甲为妻,但陈承甲因已先在蓬州大井乡下订婚而婉谢之。那时,常有英国商人甲板船(铁板制造的风动船)运载货物到南洋各地贩售,陈承甲因能用一般英语和英商洽谈贸易,在语言上颇占优势。为此,备受东家赏识。

1864年,陈承甲22岁时,因俭食省用,略有积蓄,便回到汕头埠蓬州与大井乡的林氏女成婚。婚后,陈承甲又与其兄陈承名,其弟陈雁初合资在汕头埠开创“源盛”米店,由其兄负责主管。其后,陈承甲应广东潮汕盐商郑氏之聘,至营口任“仁裕行”会计。他继续积蓄银钱和了解商情,以谋自己独立开设商号。到营口经商的陈承甲从此时来运转,积蓄渐丰。

至1865年,陈承甲已拥有营口“仁裕行”百分之四十的股权。此时,他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中国沿海不少城市开埠以后,商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从事南北港商业贸易(亦称南北港运销业)大有前途。后因他略懂英文,被聘为营口海关道署帮办,身份亦官亦商。

同时,他抓住商机将营口的“裕仁行”改组为潮汕地区广为流行的“佣行”,代客办货。潮汕地区佣行有普通佣行和专业佣行之分,专业佣行提供场地和一些交易工具,如秤、斗、算盘、笔墨、单据以及一些筐箩等。而普通佣行则不介入其中,价格由买卖双方面议,若双方达成交易,就由佣行过秤和结算,然后收取佣金,称为“佣”。 佣行的老板多为当地有一定信誉的人物,他可以不懂业务,但是他所聘的“家长”(类似现在经理),必须既精通账务,又熟悉行情和人情世故。而佣行的伙计,也要反应敏捷,眼明手快,要口齿清楚,还要会心算口算和珠算。交易的时候,一个人过秤和报数,一个人拨算盘,另一个人写单据,一般一宗交易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当时潮商从营口购买豆饼、豆油、药材者甚多,大多住在营口当地人开设的店里,因语言习惯不同,生活多有不便。而陈承甲代客办货,同时兼提供食住便利,常常住客满门,客如云来,营业额蒸蒸日上。他同时把在汕头埠兄弟合办的“源盛”米店扩张为进出口商行,转运南北货物发售,经商业绩日见向荣。为适应经商发展的迫切需要,陈承甲进而加速建立南北之间商贸的联络组织,在上海设置“源盛行”分号,在营口则增创“裕盛源行”。郑家股份占十分之四,陈家股份得十分之六。其经营范围仍与“仁裕行”相同,从此经营起南北港商业贸易。

陈承甲在营口、上海的商行购进粮食、豆饼、面粉、棉纱、棉布、豆类、酒类等货物,租轮船运至汕头,销往潮汕、兴梅、闽西南、赣南各地;在汕头的“源盛”进出口商行购进土糖、陶瓷、刺绣、茶叶、柑桔、竹器等货物,租轮船运销上海、营口等地,获利甚为丰厚。

1878年至1901年,是陈承甲南北港商业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他致力于建立在中国沿海口岸的南北港商贸网络。1878年,他在营口开设“裕盛长行”及“裕盛增行”,皆为银号,专铸银元宝流通市面。由于该二银号制作之元宝,成色纯足,人皆争用。北至俄罗斯,西至蒙古,东至朝鲜半岛,南至山东、河北诸省,“裕”字头的元宝,皆通用,并获得当地政府认可,运载元宝之船只皆挂竖“龙旗”,并有兵丁护卫。在营口始创“裕盛长行”及“裕盛增行”时,原为长期合作伙伴的潮汕郑氏家族因资金短缺无力参股,陈承甲“饮水思源”,让郑氏家族拥有股份十分之二,陈泽润家族则拥有总股份十分之八,颇得人心。

1878年陈承甲36岁时,经一番艰苦的努力与适时调整,在营口等地的商业经营已安置就绪,乃返故里作适当休养。每隔3年再北上一次,以结算营口诸商号之盈亏并制订经营方略。陈承甲乃是一个崇尚勤奋精神的实干家,决不因日益富裕而思安逸,仍在中国本土继续谋求发展。继续增设商行和精心经营其在沿海各口岸的南北港商业贸易,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如在烟台创设“裕盛和行”,专营南北港货物的运销;在上海增创“仁盛行”,以联络陈氏家族的南北各行号,并作为转运、汇兑的枢纽;在汕头增创“仁盛行”、“仁源行”、“裕仁盛行”等先后开张营业,以南北土特产和东南亚大米作为主要的运销商品。这样,陈承甲把其经营的南北港商业贸易贯通起来,形成网络,互相呼应。由于他经营有方,商贸行情的调查了解和把握,员工的调遣,货物的购进和租轮船运输,资金的调拨和汇兑,以及货物的销售等,皆运作自如,有条不紊,因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他也因此成为晚清时期开拓我国沿海市场,潮汕地区经营南北港商业贸易的杰出人物。

据李志远老师《仁裕号联号》一文论述:“仁裕号为近代广东商人于1840年在营口西大街开设的著名商号。在其后近70余年的商业生涯中,以仁裕号为总号,又陆续开设了裕盛长、裕盛增、裕盛源银炉三号,裕发号、裕盛福油坊二处,裕盛东装船、裕盛当等总计10号,统称裕字号。裕字联号规模庞大、业务广泛,为营埠近代早期声名显赫的广东商帮。”

据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燕红忠教授整理的史料显示,汕头是最早从营口进口大豆、豆饼的港口,早在两地开港之前就有贸易往来。营口巨商中仁裕、裕盛长、东盛和、东永茂、裕盛源、太古盛等投资者皆为广东籍商人。仁裕号是营口成为贸易港时开设的,裕盛长创设于光绪元年(1875年),是营口最早开设的银炉之一,东永茂开设于1863年,东盛和开设于1885年。“仁裕号”主营谷物(招商局代理),兼业种类有大屋子、装船行、小码头、粮行;“裕盛长”主要经营种类有谷物、银炉、当铺;“仁裕东栈” 兼业种类为装船行、粮行;“裕盛源”兼业种类为银炉、粮行。

据《陈雨亭传》(汕头潮州修志馆人物略传)记述:“雨亭历任营口海关道署帮办,遂创营口商人组织规例。……又倡营口及山东大豆豆饼由轮船南运,供福州、厦门、汕头、广州之需……此时于沪市创潮州会馆,于营口西大街立潮州会馆,营口东头地方赠地立粤东义庄……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倡妇女解放缠足,以振民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病卒。”潮汕民间发起并精心筹建开设潮商名贤祠,首批收录17位自明朝至现代的救国爱国、重义行善、热心公益的潮商名贤入祠,陈承甲是17位潮商之一。

1899年,陈承甲决定再一次北上营口,将各商号的业务全部结束。他深知营口距离汕头路遥道远,后嗣不易克绍箕裘也。但及至营口,是期结算盈利竟打破历来之记录。受委托之各商号经理,仍怂恿陈承甲继续在营口营业。陈承甲念及诸职员数十年来之劳绩,终打消结业之念头。不料,庚子年(1900年),仁裕行栈房突发火灾,各客户所寄存货物全被焚毁,由于未投保火险,陈承甲决定,全部赔偿由仁裕行承担。尽管寄栈客户损失,因得到完满赔偿,仁裕行信用不仅没受影响,反而有新客来转托配货。但此时,营口仁裕行因资金周转艰涩而决定收缩业务,资本元气大伤。陈承甲也因劳累病倒,3个月始愈。此后,陈承甲数十年在营口所经营的商号均一撅不振,随之,其健康状态也每况愈下。

营口地方史料对裕字号商业兴衰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营口市志四卷农业贸易财税》记述:金融裕字号倒闭事件,在东盛和倒闭之后,裕盛长、裕盛源、裕盛增3银炉也先后倒闭。裕字号总号为仁裕号,经营银炉、装船、油坊等,在营口有联号10家,是埠内分号多、资本雄厚、信誉亦佳的商号。自日俄战争后,由于经营连年失利,加上3年遭3次火灾,最后一次损失价值80万两现银的存货。由此该号生意日益萎缩,联号陆续归并,最后全部倒闭。

1902年,陈承甲开始对家族内各项事务进行妥善安排。这一年,8个儿子均开始自立门户,陈承甲则由众房逐日轮流照顾起居生活,告别了数十年来的艰苦奋斗与经商生涯,开始了悠游自在的晚年生活。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翌年(1905年),“仁裕行”从上海购办银角币及毛毯等常用货物,由西平、北平两货轮运往营口。至旅顺口附近海面,被日本兵舰拦截。日舰军官强称,两货轮之货有接济俄国之嫌,遂将两货轮强行押至日本佐世保军港(日本九州岛西部),并由日本军事法庭判将货物没收。由于当年清廷处于“弱国无外交”的境地,不敢出面交涉,故申诉无门,沉冤难雪,成为悬案。经此劫难,仁裕行内部已成残阳之局。陈、郑两家曾派出代表赴营口调查,设法与日方交涉,终无结果。在火灾、兵祸双重打击下,陈承甲自知生意振兴乏力,营业日趋中落,病体大受影响。

《营口通史第一卷》也有类似记述:日俄战争及日本军事殖民统治,给营口地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造成经济秩序混乱,许多商号被迫关、停或倒闭。1906年(应为1905年,作者注)营口仁裕号、裕盛长和裕盛源等联号为在“卯期”兑现过炉银,租用英籍船自上海发往营口银元30万,在威海洋面被日本军舰劫往日本,扣留银元,放回船只。由此导致营口银荒,仁裕号倒闭。其联号裕盛福油坊、裕盛东装船业、裕盛当铺及裕盛长、裕盛源、裕盛增3家银炉相继倒闭。

据陈氏后人回忆,陈承甲长得魁梧硕伟,面色红润,晚年发白如银,声如铜钟,但性子偏急。陈承甲幼时即以“急公好义”为怀,及至成年事业有就之后,对于社会、家乡的各种善举,更是有求必应,从无吝色。尤对贫苦亲邻每多加温恤,颇得众心。在事业发展的同时,陈承甲仍坚持以“爱他主义”为己任。凡涉及公众的公益事业,虽节衣缩食亦必倾力相助。陈承甲先生经商所及的营口、烟台、上海等地,也有他和“裕”字号不少乐善好施的事迹,被人们亲切称为“潮州老人”。据1893年1月21日,《申报》记载:“弥天风雪,贫民觅食维艰,徧地冰霜穉子啼饥尤惨,念亿万百姓难堪之苦无褐无衣,遭十数年未有之寒可怜可悯……昨蒙陈源盛宝号交来营口仁裕号、裕盛福号各慨助洋十元……”

陈承甲在家乡蓬州屋门口全年施米,抚恤穷困孤寡,荒年则办米入口,以平价大量放兑,以救灾民。还在诸商号各立慈善户,每年均从各商户利润中抹出部分专为抚恤贫困孤寡之用。尽力为贫困户施米粥、施寒衣、赠医药等。因其施与面博,爱惠者众,故从家乡直至东北、华北等地,居民一闻“裕”字头之行号,多肃然起敬,有口皆碑。如对汕头埠的福音医院,均日日派签赠医。对同济善堂、贫民院等也有多次捐助,名声远播。对家乡蓬州的城内外街道、渡头、桥梁、雨亭等,也大兴土木,出资修建,深得人心,人皆钦赞。他在居住地蓬州村所购置产业,立户名为“天济公”,每年所得租金,也专用于公益。陈承甲当时是汕头同济善堂董事,曾多次向该善堂捐款。深得灾民赞扬。

陈承甲经商致富之后,仍保持勤俭治家的优良作风。他留下的治家格言是:“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似秋霜,取象于钱,外圆中方。” 家中不用奴仆,洗扫庭除皆由子女负责,妻媳操办。并训练子女纺织、制糖等,还严格要求家人不与三姑六婆往来,不参与游神赛会,对于烟酒嫖赌更是疾恶如仇。陈雨亭常言道:“粗衣淡饭足矣!”闾内户外门禁隔越,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关锁门户,必亲检点,三姑六婆,禁绝往来。他常说:“与其花时间与金钱于恶俗而害子孙,莫若修桥造路以利群众。”陈承甲以身作则,子孙亦不敢逆为。

因受过少时家贫不能入学之苦,陈承甲发迹之后,很重视兴办学校,培养人才。1897年,他捐资在汕头崎碌创办华英学堂。1904年,又捐资20979块大洋,购买崎碌的沙园数十亩,兴建汕头市第一中学的前身——华英中学堂。1900年,爱国志士丘逢甲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陈承甲先后以他旗下的裕盛泰、裕盛增、裕盛长、裕盛源、仁盛等商行或者他私人的名义,共向该学堂捐助办学经费499两银,为当时汕头埠捐助该学堂银额最多的人士。他还在家中设立私塾,在乡间鼓励开办民众学校,并捐助经费或资产,使乡间许多贫苦青少年得到入学的机会。

从甲辰年(1904年)开始,在营口等地的各个商号先后停业,其后货轮被扣,雪上加霜,风烛残年的陈承甲从此一病不起,他结束营口营业,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辞世,享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