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
其乐融融的刘素萍一家三代人。
本报记者 孙文茹 王晓叶
产科大夫的感慨
“以前,我家住在原中医院(现永红市场)附近,医院是栋三层高的楼。”1981年出生的市民李林回忆说,那时,病房里没有单独卫生间,公共卫生间在外面走廊的尽头。由于使用频繁,没法及时打理,一进病区,就能闻到厕所味儿。“现在的医院,高楼大厦,环境整洁,病房里不仅有卫生间,还有心电监测、空调、升降床等,现代化设施齐全。”
说起医疗的变化,技术的进步更令人感叹。11月24日一早,记者来到营口方大医院产二科医生办公室。刚刚下夜班的刘素萍主任匆匆扒拉了一口早饭,正准备下楼进入手术室,为一名孕妇做剖宫产手术。利用术前十几分钟短暂的时间,记者与之作了交谈。
刘素萍1987年参加工作,从普通医生到产科主任,已工作了36年。“参加工作时,我住在原市妇产儿童医院3楼宿舍,2楼是病房,1楼是门诊。那时候,各科室分得不是特别详细,妇科、产科、计划生育科、门诊病房我都轮过。”随着时间流逝,医院逐渐开始分科细化,“我就选择了产科,并一直工作到现在。”
刘素萍说,经过几十年发展,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曾经医生看病的“老三样”,早已“鸟枪换大炮”,现在是核磁、CT及腹腔镜、关节镜、膀胱镜、宫腔镜等检查手段,微创、无创手术取代了过去的传统手术。“拿剖宫产手术来说,技术也有变化:以前皮肤切口是大竖口,疤痕非常明显。医疗技术提高后,产妇们很快接受了横切口,疤痕不那么明显了,也易于愈合。”刘素萍说,“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子宫切口缝线用的是羊肠线,不仅硬还不好吸收。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术时间不但大大缩短,术后也不再需要拆线(可被人体逐渐吸收),恢复效果也更好了。”
一家三代的传承
“也许是耳濡目染吧,妈妈、舅舅都是医生,所以,我从小就觉得,自己长大了也应该当医生。”刘素萍的儿子、今年34岁的麻醉医师高也说,他小时候经常跟着妈妈去医院,“看到妈妈和其他同事救人的样子,我觉得他们很伟大,希望将来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一员。”
刘素萍感叹,医生家的孩子大部分都没有普通人家照顾得那么精细,“在医院里,没有多少人认识我这个年轻医生,但是,都熟悉这个总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听他说自己将来想从医,做母亲的当然支持。他性格稳重,做事认真,我觉得这是医生应具备的品质。儿子学医后,看到他在家拿着模型进行缝合练习时动作标准,我觉得,儿子的选择没错!”
刘素萍说,如今,儿子也成了一名医生,一家人在饭桌上聊得最多的,就是病人和医院的事儿。
“昨天晚上,我们母子俩都值夜班,节假日更是经常赶在一起。做医生,的确非常辛苦。”刘素萍告诉记者,“但是,每次看到经过自己和同事的努力,迎接新生命的到来,那份喜悦是无以言表的,就会从心底感到自豪。记得有一次,我从手术室出来,看见一家三口站在手术室门口,上前一问,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来医院是想告诉他,你就是从这儿出生的,正是这位奶奶把你从妈妈肚子里取出来的。”刘素萍笑着说,那一刻,她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医生这一职业的崇高。
采访结束前,高也悄悄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他的儿子出生后,来到人世间做的第一个动作是——用小手紧紧抓住医生手中的止血钳。“这就是一个预示、一种传承吧。”穿着手术服、戴着口罩的高也眼含笑意,“日常生活中,儿子最喜欢让我给他买医疗类的玩具。”
日新月异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我父亲崔树明在市结核病医院工作,医院整合后,仍旧留在这里,前几年退休。我从小在这个院子里长大,2005年参加工作。”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办主任崔波向记者介绍说,“刚来医院时,各方面条件跟现在根本比不了。就拿交通工具来说吧,那时候,医院附近荒无人烟,骑自行车路途太远,出租车很少过来,私家车还没普及,所以,我们每天都得按点儿坐着医院通勤车上下班。现在,238路、501路公交线路有了以‘第三医院’命名的站点;医院建起了专门的病房楼、门诊楼,仪器设备也更新了好几代……”
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前行的刘家母子、崔家父女,同我们一起见证着我市医疗事业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全面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连续、便捷、满意的健康服务。
新一轮医改实施至今,我市瞄准前沿,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聚焦基层,构建城乡健康服务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共建乡镇卫生院18所、村卫生室463所,逐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县域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资源利用效率、医疗机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23年5月,市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实现了疾控体系系统重塑,资源有效整合。9月,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成立,全新升级的设施设备和现代化心理治疗诊疗体系,可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精神心理诊疗服务。10月,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挂牌更名为营口市人民医院,市区共建、南北均衡发展的新格局,提升了全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市第三人民医院综合诊治大楼正式启用,有效改善传染病专科医院诊疗项目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我市传染病救治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整体易址新建,完成东北地区首个医疗救援停机坪和停机库建设项目和居于省内前列的120指挥调度系统和洗消库,构筑了高效运转的海、陆、空三维救援体系。
如今,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群众也能问诊大城市的知名专家。视频连线远程会诊、“互联网+”复诊购药、电子医保支付、在线健康科普……蓬勃发展的“云医疗”,为更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奉献科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