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
今年,多国免签狂拉中国客、多地“零门槛落户”争抢大学生、“数字火炬手”点亮杭州亚运、神舟十七号升空宣告载人航天三十战三十捷、“人造太阳”运行403秒创世界纪录、首张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留下中国印迹、C919开启商业飞行正式载客、中缅联手捣毁电诈老巢……
今年,人人用力而活,爱上Citywalk,走出家门,走向附近,走向烧烤摊,走进游乐园,走进电影院,走进演唱会,走向“村超”“村BA”,走向彼此。
今年,人人都在找搭子,淄博搭上烧烤,贵州搭上足球、篮球,瑞幸搭上茅台,喜茶搭上芬迪,椰树搭上男模,鼠头搭上鸭脖,李佳琦搭上花西子,多巴胺搭上美拉德,静音车厢搭上厌童症,年轻人搭上白人饭,全职儿女搭上扫兴式父母,文心一言搭上ChatGPT……
今年,京津冀洪灾全民驰援,外卖哥跳桥救人,登山队队员放弃登顶珠峰转而救人,天津大爷爱上跳水,“特种兵”爱上了旅游,“青蛙”爱上了“卖崽”,“秀才”和于文亮占据竖屏C位,球迷冲进球场拥抱梅西,小学生焦虑如何享用课间十分钟,大人焦虑如何调休。
怎样度过这个周期?专家建议,最好的选择是,始终专注于提升个人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锻炼好身体,调整好心态,因为真正的安全感来自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和认知。
2023年即将过去,2024年的希望属于每个人。
杭州亚运会
杭州亚运会是继北京亚运会、广州亚运会之后,中国第三次举办亚洲最高规格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
9月23日至10月8日,15天的盛会,不仅为亚洲体育健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还让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通过杭州这个窗口,重新审视中国活力与东方美学。
杭州因水而生,竞技体育的血脉偾张遇到了之江山水中的诗画江南,杭州亚运会从头至尾浸润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大莲花”体育馆内,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被全场齐诵,闭幕式上,又以李白的诗句作结——“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送别来客,期待来日再相逢。杭州亚运会时时处处透露出的“文化味”与体育运动相得益彰,杭州山水是刻印在奖牌上的“湖山”,以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为主干的火炬让亚运圣火生生不息。
绿色、低碳和可持续也融入了杭州亚运会全程。“亚运绿”正是中国“用绿色描绘未来的创新力和行动力”。
“科技范儿”更是让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杭州惊艳世界,超1亿名“亚运数字火炬手”汇聚成的“数字人”正是未来科技盛宴上勇立潮头的“弄潮儿”。“数字人”跨越钱塘江,与运动员一同点燃主火炬,创造了亚运会历史上首次“数实融合”点燃火炬的创举。
体育,从来都不只是竞技,它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拉贾·兰迪尔·辛格就表示,杭州亚运会是对全世界的一次召唤,“人类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亚洲大家庭团结一致。我们能够在中国找到解决方案,通过在杭州亚运会上的努力,传达亚洲强大、团结的理念,这股力量也将影响世界”。
ChatGPT
聊天机器人ChatGPT由美国人工智能开发机构OpenAI推出后,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成为与“蒸汽机时刻”“iPhone时刻”甚至“钻木取火时刻”相提并论的成就。
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够基于在预训练阶段所见的模式和统计规律来生成回答,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代码以及翻译等任务。
人类迎来了一场科技的狂欢,上线仅仅两个月,ChatGPT的活跃用户就突破1亿名。
ChatGPT带动全球科技企业纷纷加入AI大模型开发的“百模大战”之中。3月16日,百度开启了文心一言的邀请测试;4月,阿里巴巴发布了“通义千问”;而在此前,华为的鸿蒙系统和腾讯的混元大模型早在暗暗较劲……更有趣的是,且不论AI技术哪家强,就取名这一项,倒是出奇地默契。除了上述大模型之外,澜舟科技的“孟子”、网易的“玉言”、商汤科技的“日日新”都充满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现代科技催生了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8月,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提到,“截至目前,全球已发布数百个大模型,我国年内已发布80多个大模型,面向消费者端的应用‘百花齐放’”。
但就像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到来时,人们都会为新事物而忧心忡忡,就像臆想外星人降临地球一样,人们本能地对ChatGPT产生了科幻式的心理恐惧。当然,更多人则是基于现实的改变,害怕它终有一天会砸掉自己的饭碗。
大语言模型下一步究竟会走向何方?探索未竟。
缅北诈骗
年内上映的一部名为《孤注一掷》的电影,以影视化的手法展露了境外诈骗的一角。
缅北何以成为电诈滋生的温床?缅北地区军阀混乱,各种黑势力盘根错节,缺乏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必然会成为犯罪的灰色地带。缅北对于诈骗者而言是天堂,而对深受其害的人就是地狱。
从2023年3月开始,缅北的电诈势力愈加猖狂。“不看学历,不问年龄,不需要工作经验……来缅北,月入10万元不再是梦。”这样诱人的招聘广告背后是“蛇头”甚至亲朋好友设下的圈套;老乡骗老乡,加入诈骗团伙,伪装“高富帅”,专聊单身、离异女性,在缅北跨境实施“杀猪盘”式电信诈骗;“不听话就会坐水牢”“加不完好友就要被体罚,还有手铐和电棍,不让睡觉”……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23年9月以来,在公安部和云南省公安厅的指挥部署下,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公安机关与缅甸相关地方执法部门开展边境警务执法合作,进行了一系列打击行动。进入11月后,我国公安机关进一步深化中缅警务执法合作,向缅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起凌厉攻势。
截至目前,缅北相关地方执法部门共向我方移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3.1万名,其中幕后“金主”、组织头目和骨干63名,网上在逃人员1531名。11月12日,温州市公安局发布全球通缉令,追捕“缅北果敢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重要头目”明学昌、明国平、明菊兰、明珍珍等4人。11月15日,明学昌畏罪自杀,其亲属明国平、明菊兰、明珍珍被缉拿归案,其家族创办的电诈基地“卧虎山庄”也随之瓦解。
城市漫步Citywalk
据说,2022年起某社交平台的用户在Citywalk这件事上已经走出3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圈。
Citywalk并不是当下新兴的运动方式,追溯到19世纪的西方社会,彼时就有一批人被称为“城市漫游者”。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描绘过这群人当时的形象:“他们既隐没于城市,又把城市的角角落落用眼和心扫尽,对新技术的产物感到好奇,目光常逡巡于玻璃橱窗,但又常常被它震惊。”
今天,行走重新成为一种流行。
可见,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出行方式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及“附近”的时候,他们开始以最温和的方式——行走——“对抗”,让自己重归世界,去体察微观的“附近”,欣赏低速的景观。
从某种意义上讲,行走是一种迟滞的自由,让人重新回归自我。另一方面,就其本质而言,行走是我们与其他人和周围的世界保持联系的关键。
富人登山和徒步戈壁,是为了寻找精神富足的同类;作家行山,不是为了穷尽天涯,而是为了穷尽自我;学者沿着古人的足迹行走,是为了与伟大的灵魂对话。
所以,请开始行走吧,毕竟,希波克拉底说过,“行走是最好的药”。
多巴胺
2023年夏天,似乎是为了响应高温的热烈,人们的穿搭开始刮起一股色彩碰撞强烈且耀眼的风潮。自诩为“时髦精”的穿搭博主们,将其命名为“多巴胺穿搭”。
多巴胺穿搭火起来之后,就瞬间点燃了全网,“多巴胺穿搭”这一话题,在微博上的相关阅读量达到了2.5亿次。
美国时尚心理学家道恩·卡伦(Dawnn Karen)在《穿出最好的人生》中曾提到,穿着相对明亮的服装可以释放大量让人感到愉悦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可见,以此命名的穿搭风格,顾名思义就是让人感到快乐的穿着。
显然,道恩·卡伦指出了多巴胺风格的特质就是色彩明丽。于是,最初流行的多巴胺穿搭给了通用公式,比如“粉色+蓝色”“淡粉+淡黄”“黄色+绿色”“淡蓝+玫红”。但一些大胆的时尚达人开始离经叛道,大胆撞色,穿搭色彩就像打翻了调色板。
随着秋冬季来临,饱和度过高的多巴胺穿搭渐渐让位给沉稳复古的美拉德色系。美拉德,就是食物中的糖原被加热后产生的一系列复杂作用,例如,蛋糕被微微烤焦后泛起的焦糖色、手磨咖啡在光影下浮动的或浓或淡的色调,无论哪一种,都让人感受到独属于秋冬季节落日余晖下的温热之感。
时尚是一个轮回。网友发现,多巴胺穿搭似乎有一种熟悉感,有人将流行的色调搭配在一起,仿佛90后非主流再现,而到了00后这里,它变成了多巴胺穿搭。美拉德色系似乎更久远,它的主打色系棕色是上个世纪的流行色。它曾被嬉皮士穿成了“叛逆”的代名词,也曾是知识分子精英范儿的表征。
多巴胺穿搭和美拉德色系远远不只是季节的仪式感,更是年轻人治愈自己的方式,本质上,它们都在满足人的情绪价值。
搭子
2023年,“搭子式社交”开始流行。
这几年,人们似乎特别热衷于归纳总结,或者干脆将过去的概念重新炒热,搭子就是这样翻红的。2007年出版的《上海话大词典》就有对“搭子”的释义:对某件事有共同兴趣的人,引申为合伙者。
而现今,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搭”不到。DT财经发布的《2023搭子社交小报告》显示,当今超过一半人拥有至少一个搭子。在没有搭子的人群里,也有一半以上的人想要拥有搭子。此外,82.4%的人都有至少一个饭搭子。
“搭子式社交”已经无孔不入。从垂直领域细分,有饭搭子、考研搭子、考公搭子、旅游搭子、游戏搭子、聊天搭子、减肥搭子、健身搭子、剧本杀搭子、吸猫撸狗搭子等;朋友或伴侣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复合型搭子”;虚拟人、AI伴侣、手办、玩具等是“跨界型赛博搭子”……
人们如此热衷于找搭子,大多是因为与搭子相处无关功利、遵从本心,回归了社交纯粹的本质,可以视作当代亲密关系的“平替”——浅层交往、不必交心。
但在心理咨询师的眼里,搭子恰恰反映了现代人越筑越高的自我防御机制。搭子不属于牢固的关系,只因为相同的爱好和想法临时组局而已。
调休
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人们对假期的情感越来越复杂,想放假也怕放假,且不说假期要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催生,单想想为了凑一个长假,而要硬生生挺过六七个超长工作日就够烦恼的了。
端午节假期刚过,因为调休一天,打工人还没有完全从假期尾声的余味中缓过神,就要面对上六天班的无奈。在人们还叫苦不迭时,更为迎头一击的是,作为今年最后一个小长假的“十一”黄金周,因与中秋节相距很近,两节合体为八天长假,这便意味着假期过后要连续工作一周。
从休假的历史沿革看,我国设立“调休”制度,是从设立“黄金周”开始的。1999年,为拉动国内消费,国家将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设定为“黄金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长假”;2007年宣布,从2008年开始,将劳动节改为3天假期,增设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为3天公休假期;2020年开始,劳动节假期又恢复为5天。
于是,把节假日前后的双休日拼凑在一起形成5天或7天小长假,是目前全国普遍实行的调休方式。
在2023年5月20日的微博热搜词条“调休为何让人更疲惫”之下,有“放不起”“不如双休”“周六有用吗”“别放”等网友热议关键词,足见这种调休方式越来越让人们感到疲惫与不满意。同样,这一民间的声音也屡屡出现在每年的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或议案上。
对于让人们爱恨交加的调休,其诉求的背后,其实是人们对于假期合法与合理性的诉求:是不是先要保证打工人每周都能完整享受周末、合法且心安理得地休年假以及除每天合法工时之外不再被强制“996”和“007”的权益呢?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