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
刘威生(右二)和他的科研团队部分成员。
本报记者 仲属宁
11月22日清晨,记者来到位于熊岳古城的省农科院果树所。眼前这片古老而端庄的建筑群,经历百余年变革,也曾几易其名,是我国建立时间最早、人员队伍最大、研究领域最全的果树研究机构,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研发中心之一,在我国果树科技界占有重要地位。
家国情怀
一生想做好一件事
机构主要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农业领域顶尖科学家刘威生朴实又亲切。随着一杯清水、几颗青翠欲滴的新品种“岳帅”苹果摆上桌面,我们打开了采访话题。
1965年出生于山西贫困山区的刘威生,年少时曾经受过苦、挨过饿,“那时候,粮食产量不高,几乎家家户户都吃不饱、穿不暖,唯一糊口的办法就是采了梨子去换点儿粮食。所以,我对家乡梨园的感情特别深,也体会到种植水果是农民兑换柴米油盐最简单最管用的办法。”回忆起家乡漫山遍野的大梨树,刘威生还清晰地记得家门前那棵300多岁老梨树的样子,“那时候,我就对果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1982年,刘威生家承包了梨园和土地。日子逐渐好起来的同时,他也迎来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成绩优异的刘威生成为村里唯一的大学生,考入山西农业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科技反哺农村,是刘威生的理想和抱负。他选择了果树专业。
大学学习期间,刘威生在专业课本上看到了几个让他心动又神往的名称——“辽东省立熊岳农事试验场”“辽宁省熊岳农业试验站”“辽宁省熊岳农业科学研究所”——这些称谓共同指向千里之外的同一个地方——熊岳。
大学毕业后,刘威生回家乡参加工作。但是,求学的道路没有停止,心中的梦想没有改变。1991年,已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刘威生终于有了专业岗位的自主选择权。那一年,他如愿进入辽宁省农科院果树所,是当年该所唯一一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业科研人员。此后,刘威生在深造的路上从未停步,先后获得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学位和博士后证书。
1999年起,刘威生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先后赴挪威、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意大利、俄罗斯、亚美尼亚等国家开展访问交流或合作研究;先后主持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国家“十五”“十一五”等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国家科技条件平台项目、农业部保种计划项目、农业部“948”重点项目、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中外政府间合作项目等。参加或主持审定李、杏品种20个,其中“国丰”“国强”“国富”杏和“国美”“国丽”李5个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参编《果树词典》FruitBreeding(Springer)、《桃树学》《李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园艺卷》等国内外重要著作5部,主编专业著作10部。他在多种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或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ISTP(二者分别是国际公认的科学引文索引和科技会议录索引)收录30余篇。
不断向科研领域发起学术冲锋的刘威生,有很多机会可以去更好的科研平台工作,但他都婉言谢绝了。在他心中,一切科研都离不开实践。熊岳城里的小小李杏圃,就是他的大世界。
“深居一隅做科研是一种幸福。没有实践检验和支撑,就没有优秀的科研成果。”谈起科研,刘威生实在而谦虚。言及李杏种质资源的未来,他的脸上带着自信,“李子和杏子对生长环境不挑剔,越是贫瘠的山区越容易成长,即便大面积开发种植也可以不占用耕地,完全可以作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新方向。李和杏是中国传统的五果,历史悠久,中国人要端住自己的饭碗,更要保护、开发好属于我们民族的农业‘芯片’。”
走出办公楼,极目数百亩李杏圃,刘威生说:“我的一生只想做这一件事,能做好这一件事我就知足了。”
来到李杏圃,专注于剪枝整形的刘威生貌似一名普通园丁。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充盈着对事业的无比专注、对科技兴国的不懈追求、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生机盎然
李杏芬芳硕果满枝
放眼四川重庆,海拔800米以上的巫山上,栽植着21万亩“脆李”,年产值16亿元。在由辽宁省农科院果树所牵头,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农业科学院参加的中国(巫山)李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技术支持下,这里已成为全国依托科技进步、支撑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典范。
远眺福建古田,由省农科院果树所鉴定的优异李资源“油奈”,在当地高山地区的种植表现为皮薄肉厚、酸甜清脆、品质优异,成为福建省60万亩李的主栽品种,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
回首辽宁对口支援的新疆塔城,从辽宁引入的‘国丰’‘国之鲜’杏和‘国馨’‘国色天香’李等表现突出,成为我省科技援疆的项目典型。塔城地委正立项建立“桃李满天下 幸福塔城人”万亩产业园。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到重庆巫山“脆李”和福建古田“油奈”两个优质李品种,指出要发展规划好巫山“脆李”这个脱贫攻坚的“摇钱树”和“致富果”。
2020年,胡春华副总理到巫山视察时,再次对“脆李”产业给予高度肯定。
刘威生说,国家领导人对一种果树如此肯定与关注,无疑是中国农业栽培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巫山“脆李”、古田“油奈”蓬勃发展的背后,其品种鉴定、选优纯化、整形修剪、花果管理、采后贮运、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研发、示范和培训等一系列技术支持,源于辽宁省果树研究所国家李杏资源圃科研团队的默默奉献。
谈到这儿,刘威生自豪地介绍起由他牵头建设并不断完善的李杏种质资源基因库和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
为打造世界级李杏种质资源基因库,仅2021年,该科研团队就赴全国各地新收集珍稀、濒危、特异种质资源101份;完成杂交组合7个、筛选优系5个;“国之鲜”杏新品种在全国区域试验表现突出;“国色天香”和“国馨”2个李新品种和“国捷”“国锦”2个杏新品种已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项育种技术和1个李新品种正申报国际专利;已在国际顶尖SCI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和《园艺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正着力打造国际李、杏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创新研究中心和产业支撑中心。
他们先后编著、出版了《果树栽培基础知识》《东北苹果解说》《辽宁苹果志》《苹果主要品种原色图谱》《中国果树志·李卷》《中国果树志·杏卷》等120余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或生产指导意义的学术及技术专著。其中《中国果树志·李卷》《中国果树志·杏卷》,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关于李、杏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专著。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李、杏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在我省的推广应用面积已达50万亩,并在贵州、四川、陕西、山西、浙江、江苏、新疆等地得到广泛应用,近3年新经济效益超过70亿元。
在盖州市小石棚乡杨树房村,从最初的试种到如今的20多亩果园,丰收季节,硕果满枝,供不应求。这里已经成为省果树研究所的一个新品种示范基地。
提起当年换树的情景,果农李德峰说:“以前我们主要种苹果和葡萄,收入很难再有提高,换新品种又担心市场销路不稳定。多亏果树所的李杏新品种和技术指导,好管理、卖价高。现在看,这树换得太对了!”
大连海洋大学驻盖州市小石棚乡杨树房村第一书记黄子鉴说:“李、杏是传统、特色果树,味道鲜美、保健价值高、商品性强、价格好,并且春华秋实,观赏性强。‘国’系李、杏新品种‘国峰’李、‘国之鲜’杏等都非常好,对巩固扶贫成果、振兴乡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庭院经济,都带来了新希望、新出路!”
老圃新芽
站位世界李杏鼻祖
2000年,刘威生担任省农科院果树所李杏育种课题组组长。他决心带领团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品种,为我国李杏园艺化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作出贡献。在对“第一代品种”和“第二代品种”生长规律的梳理中,刘威生突发灵感:如果能将两者结合,取长补短,不就能培育出既好吃又好看,同时耐储存运输、商品性好的李、杏了吗?在进行大量深入的考察研究后,团队明确了新的育种思路:用杂交育种的方式进行“中西合璧”,培育出风味浓郁、耐贮高抗的“第三代品种”。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发明了一种促使果树杂交种子快速成苗的方法,让果树在2到3年内达到“成年期”,从而尽快结果。“这项技术,能把李、杏的育种周期缩短5到7年,其他果树育种也可以借鉴使用,目前已获国际发明专利。”刘威生介绍道。
经过20余年时间,科研团队共配制李、杏杂交组合152个,获得杂交实生苗9440余株,筛选出17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系。经过多年连续观察,最后成功选育出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和期待中的一样,这些李、杏品种集“祖辈”优点于一身,个头大、颜色艳丽、风味浓郁并且果肉较硬,便于储存和运输,货架期从原来的一周延长到了一个月。
在培育适宜栽培的李杏品种的同时,刘威生团队还突破了一项世界性难题。“之前,在所有杏品种中,‘骆驼黄’杏拥有最短的果实发育期55天,此前国际上没有人能突破这个数字。”刘威生说,“而我们培育的‘国捷’杏属于极早熟品种,果实发育期只有50天,露地种植,6月初上市,既能抢占市场,又延长了供应时间。”
2011年,刘威生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杏国际合作网国家协调员,四年后担任国际园艺学会杏工作组主席,在杏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以及杏主要性状遗传、新品种培育、配套栽培技术研发、采后商品化处理、综合加工利用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培训。并先后承担了中澳、中捷合作项目和欧盟框架计划项目,与法国国家农科院、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所协议共建国际杏研究中心,与意大利米兰大学、智利大学协议共建国际核果类果树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心,引进了一批珍稀资源,培养了国际化研发团队,极大推动了我国李、杏品种改良和特色果树学科的团队建设。
目前,熊岳李杏圃保存着来自全国各地及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的李杏种质资源,份数、品类达世界之最,是世界最大的李杏田间基因库,为李杏研究创新和品种创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8年夏,全国最高端的进口水果批发市场“上海辉展”人头攒动。在来自意大利、智利、新西兰等国的育种专家和贵州、山西、江苏等地生产单位代表、高端水果经销企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刘威生率领的科研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李、杏样品果,第一次在世界性舞台亮相。果品测试结果表明,新品种在硬度、可固含量和味道等方面,均优于国外同类进口品种。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国”字系列的李、杏新品种具有全球开发价值。
“鲜果传奇”品牌销售公司负责人说:“这是国内育成的果树品种中少有的优于国外品种、可以开发全球市场的新品种!李、杏新品种的选育成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实施“营口种业”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断提升良种自主创新和供应保障能力。目前,我市拥有世界上最优质的李、杏资源圃,建有被誉为“中华国宝”的绒山羊种场,“纳滨对虾”成为淡水养殖业主导品种,种植业“南繁育种”深耕多年成效显著。优质种质资源成为我市“农业芯片”的厚重家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