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5日
李永丰,字子祥
李永丰,字子祥(1860——1940),河北省滦县(今滦南县)城南刘寨庄人,自幼酷爱家乡艺术莲花落,且能唱能演,清光绪三年(1877)出关来营口经商,先在永茂德货栈学徒,后自己经营祥顺栈虾米店。
李子祥共和班——东北最早把莲花落艺人组织起来的落子(评戏)演出团体
营口依河傍海,与关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是一座“名闻八闽、声达三江”的水旱码头。清初,江浙、福建、广东一带客商先后涉足此地,兴土木、建会馆、盖戏楼。《重修迷镇山戏楼记》一文记载:“迷镇山之戏楼,数百年之古物也,初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这说明在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之前,营口地区就出现了戏曲演出活动。
1861年,营口即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彼时的营口,民族工商业日渐崛起,商号林立,人口剧增,河北、天津等地人士纷至沓来,在营口经商或从事渔业活动。伴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人口的流动,出现了“燕姬劝客”的河北梆子的清唱活动。同时,关内人热衷的冀东对口莲花落也传入营口。初时,因尚无正式戏园,只分演于市镇的会馆,饭庄和农村的土台之上。当年艺人月明珠尚未学艺时,其父任连会(莲花落老艺人)去东北演出,在营口与金菊花碰面,那时金菊花已在当地演出“小拆出”了,当时大约是1894年。《三十年前关外坤伶漫谈》一文记载,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夏,便有由六位皮黄、秦腔艺人组成的福顺坤班从关内来营口卖艺。据了解,在这同时亦有许多莲花落艺人流动在营口演唱对口或“小拆出”。
庚子之役(1900年)以前至1905年,营口已建有多家戏园,戏曲活动逐渐增多。1900年,唐山警世戏社的前身冀东莲花落“吉庆班”的成兆才、开花炮、康永盛等来营口演出,不仅受到京、津、冀人士的欢迎,也令本地人耳目一新。久违了的冀东莲花落让李子祥倍感亲切与自豪,也唤起了这位“祥顺栈虾米店”经理久蕴于心的戏剧理想。
李子祥生活的年代,正值晚清戏曲改良时期。晚清戏曲改良是在社会、文化急剧嬗变的环境里进行的。一方面,戏曲生息于民间,为民众所喜闻乐见,被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看作提倡民主、开启民智、宣传维新思想的载体,戏曲内容的更新必然要求戏曲形式也做出相应的改革;另一方面,晚清戏曲已陷入不可逆转的衰败之势,已无法摆脱戏曲偏重曲律的形式主义的桎梏,更重要的是,清末民气渐伸,民众迫切需要有新的戏曲形式出现,但此时欧美戏剧尚未真正输入,而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的传统戏曲自然也都不能轻易舍弃的,有志于革新戏曲者所能做的便是把戏曲的种类增加了,把戏曲的意义抬高了,把摄取题材的范围扩大了,把曲律的束缚放松了,把历来角色组合的习惯打破了,从而形成了颇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近现代戏剧的第一声报晓:晚清戏曲改良。
1906年春,在晚清戏曲改良的大背景下,在京剧的改革初露端倪,莲花落的改革跃跃欲试之际,冀东人李子祥在远离家乡的辽南,组建了莲花落班社,地址在营口大官塘北沿的一座四合院,有28间房,东西南北各7间,共一万多平方米,戏班就住在院内。从此,李子祥共和班走上了与剧种兴衰共呼吸,与时代、国家共命运的风雨路途。
李子祥共和班——东北最早培养女演员的班社
李子祥共和班重视培养人才,成立不久即招收男女艺徒,首招女徒杨红玉、刘彩凤。传授技艺既因人施教,又强调一专多能。在评剧老艺人罗万盛、康永盛、吴寿鹏、纪德彩、倪俊声、张有泰、刘玺廷、杨海等教授下,先后培养出金灵芝、芙蓉花、碧莲花、柴桂芬、刘鸿霞、王文芳、郑锡武等男女演员。
自成立之日起,李子祥共和班就高扬起创新的旗帜,在伴奏、表演、唱腔、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不断改革。根据东北受众的审美趣味,吸收二人转、东北民歌、话剧、京剧等姊妹艺术的长处化为己用。在保持了与剧种诞生地艺术内部连续性的同时,勇敢地开展革新、创造,比冀东莲花落稍早进行拆出改革,用个人的努力体现着艺术传统与创新性之间的和谐与张力。
评剧由莲花落发展而成,经过了漫长时间的衍变,凝结了一代代评剧艺人的汗水与泪水。艺人来往穿梭于关内外学艺、搭班、演出,艺术上互相借鉴、竞争、交融。20世纪初叶,在冀东唐山、辽南营口活动的莲花落艺人几乎同时对莲花落进行了改革。1906年以后,来自评剧故乡的“草根”艺术家们在营口完成了奉天落子的改革工作,即由曾经对唱的曲艺形式变为分角色(人物)演出的戏曲形式。它的标志即李子祥共和班——永丰社的诞生。
李子祥共和班出现了评剧原生态时期第一位鼓师杨海。杨海(1871——1944),河北省迁安县人,来营口前为河北梆子鼓师。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携半份戏箱加入李子祥共和班。是年,在与开花炮(孙凤龄)协作演出《李桂香打柴》时,废除莲花落的竹板和节子(碎嘴子),改用河北梆子的皮鼓、檀板击节,并增添了大锣、铙钹、小锣等打击乐乐器,使用全套河北梆子锣鼓经配合演员的表演,为评剧乐队体制的衍变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了莲花落向评剧发展的演变。他在任鼓师时,和演员配合默契,注重人物形象,还经常向演员传授锣鼓经和各种曲牌,以增强演员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孙凤龄(1888——1920),河北省丰南县(今丰润县)大新庄人,艺名“开花炮”,病逝前经常是李子祥共和班的旦角主演。在李子祥共和班13年的艺术实践中,成为评剧早期花旦行当的积极探索者。1906年,孙凤龄与成兆才、倪俊声等应李子祥共和班之邀来营,在小红楼戏园反复贴演《老妈开磅》《小姑贤》等戏,红极一时,是营口观众最为喜爱的“喜剧”演员。在演唱《老妈开磅》时,他以折扇或手帕遮面,背朝观众出场,退至台口处,转身用眼神向台下环视,“噗嗤”一笑,博得观众的彩声。他的嘴皮子功好,说唱、逗哏堪称绝活。因其嗓音甜润,演唱铿锵洪亮,故获“开花炮”绰号。在艺坛上留有“开花炮炮打营口”之褒说。
早期李子祥共和班挑梁小生张化龙在营口完善、丰厚了小生行当,成为评剧生行创始人之一。张化龙(1898——1927),艺名“小金龙”,河北省滦县(今滦南县)兰坨村人。1907年随杜芝薏(金菊花)及其兄张化文(字彩亭)、张化雨(字润时)等人来营口加入李子祥共和班。在营口,张化龙等人根据西路莲花落《杜康酿酒刘伶醉》唱词,改编成评剧小生行当第一出唱做并重的本工戏—— 《刘伶醉酒》。在该剧中,他将京剧武生在《丧八丘》中的靴子(厚底)功和甩发功等表演技巧,糅合在该剧之中,形成了个人的表演风格。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张化龙在东北广受戏迷欢迎,后病逝于营口,由李子祥出面为其殡葬。
李子祥共和班另一位小生主演倪俊声(1895——1970),则更多地在小生唱腔革新上作出了贡献,被公认为评剧小生唱腔的创始人。1906年秋,倪俊声随成兆才、康永盛第一次出关到营口,1912年以前曾3次在李子祥共和班搭班演出,1912年正式加入李子祥共和班直到1929年。在与杨柳青、开花炮等人的协作措施演出中,在旦角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梆子、东北秧歌等曲调、板式,先后在《因果美报》《打狗劝夫》《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等剧目中,对小生唱腔进行改革,逐渐形成了上下句6小节的抒情式板式(小生二六板),后又尝试以唱腔的“弛”“张”“疾”“徐”使曲调形成节奏对比,用“顶”“闪”“抢” “过”多种起句措施来表现细腻的人物思想境界。1918年,他与开花炮在小红楼戏园演出《马寡妇开店》,他建议加进既“春”又“粉”的唱词,根据成兆才重写的唱词另创了新唱,起伏有致,婉转动听的腔调,得到成兆才及众多生行演员的肯定和赞扬,称为“倪派”。为看《马寡妇开店》,营口埠内几家油坊贴桌子、包凳子达月余。“倪派”唱腔的形成,为已经众多生行演员在唱腔上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920年,评剧女旦李金顺来营口李子祥共和班。李金顺是天津群英落子馆的演员,1918年左右因对“月明珠调”十分喜爱,便由唱大鼓改为唱落子。1920年到营口投奔李子祥共和头班向倪俊声学艺,边学边参加戏班演出,并担当主要演员,演出后很红。靳蕾著《评剧倪派小生唱腔研究》一文曾说:“1920年(民国九年)李金顺从关内来营口投奔倪俊声,倪俊声不仅陪她演出,还帮她创腔,为她‘说戏’(修改、加工了许多戏),如《书囊记》《败子回头》《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雪梅吊孝》《马寡妇开店》《因果美报》等。”当年的老艺人刘芳田也回忆说:“我16岁(1909年生)那年正月到营口……当时李金顺正在李子祥班唱《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李金顺演马寡妇,倪俊声演狄仁杰,演得不错,满堂红。”李金顺在营口李子祥共和班带艺学徒,牢记杨海传授的口诀“演员不懂锣鼓经,台上不想精;要想演好戏,可以样样通”,她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在继承男旦唱腔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大鼓和民间艺术的腔调,终于创新发明适合女旦演唱的唱腔:高亢激越、泼辣奔放的“李派”,成为奉天落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女演员。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百代、高亭等唱片公司为她录制了不少唱片,众多女演员争相效仿,开创了评剧唱腔发展的里程碑。
李子祥共和班对营口及东北的文化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919年夏末,应营口厚发和油坊经理郝相臣邀请,唐山首创警世戏社40余人出关到营口,给营口观众带来了赏心悦目似曾相识的唐山落子。成兆才率警世戏社落脚在爱国(永大)茶园,月明珠、金开芳等演出《花为媒》《桃花庵》等,与在小红楼演出的李子祥共和班对台开锣。5个同出一脉又各有千秋的班社在艺术上进行了交流、碰撞。客观地说,在最初的竞争中,警世戏社为奉天落子在表演艺术发展方面起到了历史的促进、推动作用。
李子祥共和班的领衔主演开花炮在营口拥有一大批观众,曾击败了拆出莲花落时期实力丰厚的名角金菊花。此番开花炮、月明珠唱对台戏,大有一赌胜负之势。最初五六天,双方势均力敌,观众各半。转而,警世戏社以其《桃花庵》《杜十娘》《花为媒》等新剧目将观众争了过去。这些剧目文武兼备,文戏韵味浓厚,武戏真刀真枪,别开生面。尤其是月明珠之技艺,更压他人一筹,使观众有余音在耳之感。观众淡漠了开花炮,而青睐着月明珠。时有一营口戏迷,步入鞋铺买鞋,店伙计问他买哪款鞋时,他竟脱口而出:“买月明珠”,当伙计问他是“月明珠迷”时方觉失口。不久,开花炮回原籍,翌年病逝。
由于戏班越办越好,关内艺人纷纷投奔,1921年人员骤增。当年的老艺人刘芳田回忆说:“1921年正月,在我的老家河北滦县米官营村集中了莲花落艺人刘珠、石凤、张一根、臭虫母子、纪彩等20多人,一道投奔营口小红楼的李子祥班。”由于一个班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便将原班作为头班,并分出部分人与新参加的人另组成一个班,作为二班。
李子祥共和头班成立后,大多在营口、辽阳、大石桥、沈阳一带演出。其中大部分时间在营口演出。
1921年李子祥共和二班成立后,东北各大城市修了许多大剧场,为戏班流动演出提供了场所。于是,这年的3月,二班和头班的部分人员组成一个40多人的戏班,顺着铁道线北去长春、哈尔滨演出。为了节省路费,不乘火车,边走边演出,沿途在大石桥、海城、辽阳、沈阳、铁岭、开原、昌图、四平、公主岭、长春、龙湾、张家港、哈尔滨等地演出。
1922年开春后戏班回到营口,在平康里瓦房店演出。当时,戏班留在营口的那部分人(多是头班的)正在小红楼演出呢。此后,李子祥共和班曾多次去北边演出。这次返回营口后,在平康里的园子中演出,明月珠(杨玉春)、葡萄红也都驻过该班。
1924年以后,李子祥共和班经常来往于营口、沈阳之间进行演出。因为1924年以后,沈阳大观茶园、共益舞台、中山大戏院、新新大戏院陆续建成,为戏班流动演出提供了方便的场所。而沈阳又是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上座率比其他城市高一些,所以共和班曾长年去沈阳演出。
1928年春,共和班以二班为主体组成了一个演出团体,去安东后调整了一下队伍,然后又去朝鲜演出。去朝鲜演出的主要演员有贾云亭(女花旦)、刘兆祥、刘玺亭、郑锡伍等。这次班中还吸收了京剧武生庄月楼、京剧老生赵子祯、京剧花旦粉蝶仙等人参加演出。全班由45人组成,去朝鲜的第一站是平壤,第二站是沙里院、柬尔堡、镇南堡。所带的剧目有一半是武戏,演出的剧目有《薛礼征东》《铁公鸡》等。
李子祥二班去朝鲜演出,头班便留在营口。刘芳田回忆说:“头班在营口演出没人看,干待了很长时间。当时我自己去哈尔滨演出了一年,待二班从朝鲜回营口后,我也返回来了。这时两拨人凑在一起,不演出,无收入,李子祥便出钱养活戏班。”但不久后李子祥患病,无精力和兴致办戏班了,便把共和头班、二班交给了罗万盛、罗万全兄弟二人管理。兄弟二人对两个戏班人员进行了裁减和调整,并为一个戏班,由郑鸿宾担当主要演员,维持着演出。
从拆出莲花落的盛行,执政当局常视之为异端,李子祥共和班虽有幸留在了口岸城市营口,不像关内的班社“城市和郑重场所禁入”,但也经历了诸多挫折,时常受到歧视、禁演、驱逐等不公平待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而逝,“双国孝”禁止铜响,是年10月,营口巡防、卫生总所称“落子”为蹦蹦戏,贬之为“淫曲糜音,丑态百出,有伤风化,严行禁睹”;清宣统元年(1909年),开花炮在大平康里戏棚演出,营口巡防、卫生总所视其为“淫角”,并以“淫词艳曲,有伤风化”为由加以取缔;民国二年(1913年),营口警务公所制定戏园章程,规定:每家戏园可以为军界、警界留有席位。甚至到了1919年,小金龙、开花炮在永大茶园演出,营口警务署长郎某,特将小金龙等传署,以“观瞻不雅,且实风化攸关”为由,勒令改业,并驱逐出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李金顺随共和班回到营口鸿鸣落子园演出。事变后,由于关外局势紧张,不久戏班告散,许多演员流散到关内。剩下的人员由小个狼(张海山)出面重新组成戏班,不久,还接来刘艳霞等角入班。但原李子祥共和班已不复存在了。
李子祥共和班25年辛勤耕耘,在唐山落子、奉天落子以至以前的时代里,播下的艺术种子飞向关内外,又生根、发芽、成长,成为评剧发展的主要力量。营口因而成为评剧演唱“四大基地”之一。
作为一个文化企业,营口李子祥共和班有着25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它对东北评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李志远(营口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