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那生机盎然的风景

2024年01月18日

隋春波

2500多年前,一位老者站在隆冬腊月、冰凝雪积的鲁国大地上。他的目光掠过一片万木萧条的树林,最后,凝视着几棵青翠挺拔的松树和柏树,口中喃喃自语……

身后侍立的二三学子侧耳聆听这句初闻似乎浅显、细品蕴含诗意、再想哲理深刻的话,恭敬的神色愈发变得敬重。他们不顾寒冷,纷纷用手、用呵气化开毛笔、墨汁,将这句话抄写在竹简或绢帛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不会凋落的。“岁寒”,即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如同“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今日。对于“后凋”中的“后”,有人解释说,其古意是“不”,故“后凋”是不会凋落的意思。现代网红虚空(陈留青)从植物学角度提出新说。他认为,大多数的树叶是片状的,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可以帮助植物散发水分。到了深秋,树的养分和水分开始减少,植物就会产生自我保护功能,令树叶自行掉落。而松树和柏树的生态系统有所不同。首先,它们的叶子是针状的,不易散发水分,也就不必匆匆凋落;其次,松柏的树叶外面有一层蜡,也起到保护水分的作用;第三,松树和柏树像动物一样有冬眠功能,到了冬天,树木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四季常青;最后,松柏的叶子不是不掉落,而是在老叶掉落之时,就有新的叶子生长出来。所以,它们的叶子只是看上去似乎没有掉落,其实是在默默地更替,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笔者查阅《常用字字源字典》(高景成著,2008年语文出版社出版)和《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马如森著,2008年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里面对“后”字的解释都是指生育。可见,遵循虚空的“更替说”,把“后凋”理解为“不会凋谢”基本通顺。另外,最好别把“后”生硬地翻译成“不”或“最后”。

留意到松柏这一奇特生态现象的中国古人,当然不只孔子。诗经·小雅《頍弁》(音kuǐ biàn,指冠冕)中,就有“茑与女萝,施于松柏”的象征性描写。“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汉朝诗人刘桢的《赠从弟·其二》,延续了对松柏坚强不屈、“终岁端正”的高尚品格的赞美。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在荒地上种植了许多植物,其中包括松树、柏树、竹子和梅花。在一次与黄州知州交谈中,他提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后成为松、竹、梅“岁寒三友”一说的由来。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回首古代,司马迁、苏武、文天祥……逆境之前“威武不能屈”的先贤大有人在;放眼今朝,冲破4年重重封锁,终于掀开鸿蒙生态进阶新篇章的华为人也是如此。他们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置身人生至暗仍初心不改,用信念、坚守、热血,诠释了“松柏后凋”的真正含义。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冬天总不会是永远的。严寒一旦开始消退,万物就会破土而出。”新中国元帅陈毅在冬夜写下“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面对凛厉寒风,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华夏后人,不应只会低吟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更要从骨子里、血液中,奔涌出先祖烙印在我们心头的人生箴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02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