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1日
2月19日早7点,闹钟响起,五年级学生陈子涵立刻起床、洗漱、吃早饭……“快开学了,先把作息时间调整过来。”
老话说,没出十五都是年。虽然年还没过完,但细心的家长、学生发现,还有不到10天就开学了。他们正计划着在这一周“收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陈子涵的父亲认为,想做好“收心”工作,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榜样。陈子涵早上7点起床时,父亲已做好早饭。吃完早饭,父女俩就坐到书房,各自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按学校上课下课的时间进行,我的学习效率更高了,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在父亲的带动下,陈子涵的“收心”工作正顺利进行。
上周五,四年级学生胡博玮已列好开学前的计划清单:检查寒假作业是否有遗漏、预习新课、看一本课外书……一改往年由母亲主导、儿子执行的模式,这份计划清单是母子间协商后定下的。“让孩子学会自己查缺补漏,我给意见。”胡博玮的母亲认为,孩子长了一岁,“收心”的活儿就应该交给他自己计划,“丢掉我这个拐棍儿,从‘收心’开始。”
记者注意到,进入“收心”状态的学生们,既有独自在家按部就班“收心”的,也有组团到图书馆“收心”的。昨日,记者在市图书馆看到几个小学生围着一张桌子学习,背古诗、练生字、做口算……从他们的学习内容看,4个人是不同年级的,但是认真专注的劲儿一个比一个足。
“我们是一个小区的,约好每天上午来这学习,下午一起玩儿。”六年级学生赵岩希告诉记者,自己既是大姐又当“老师”,这次“组团”学习也是她的主张,“一起学习有氛围,相互鼓励更容易‘收心’。”
本报记者 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