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尽显民间智慧

2024年02月26日

崔凯制作崔氏传统吉祥轮彩纸风车

营口靳氏剪纸作品

非遗传承人靳雪芬展示剪纸技艺

非遗传承人崔凯与他的崔氏传统吉祥轮彩纸风车作品

非遗传承人邹营康展示葫芦雕技艺

琳琅满目的葫芦雕作品

制作大骨汤包的面皮

制作好的大骨汤包

木板烙画非遗传承人李影制作木板烙画

烙画笔在传承人的手中落笔成画

营口依河而建,向海而兴,得天独厚的河海文化和发达的商贸文化,积淀和塑造了营口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文化特质。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营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扎根发芽,日益壮大。时至今日,细细品味营口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所包含的深厚的民间智慧和文化精髓。

转动的吉祥——崔氏传统吉祥轮彩纸风车

“八臂朝天一纺轮,朝挥行雨暮行云。俯看平地疑流水,仰慕高踪远塞尘。天际东风春猎猎,磨房文札雪纷纷。吉诃德定真神勇,竟敢操戈斗巨人。”这是现当代著名诗人聂绀弩的《风车》诗作。

风车又名传统吉祥轮彩纸风车、八卦风轮、四季平安符,起源于周朝。崔氏传统吉祥轮彩纸风车,于2020年被评为营口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非遗传承人崔凯将原来的传统风车制作流程和制作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良,做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吉祥轮彩纸风车。

崔氏传统吉祥轮彩纸风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鲜艳的彩色条如同阳光、大地和蓝天一样生机勃勃。风车代表着勇敢、勤奋、进取、忠诚、快乐、灵动和爱,象征着事业滚滚向前、蒸蒸日上,运动的风车象征着生命赋予活力,流转不息,寓意运转乾坤。目前,崔氏传统吉祥轮彩纸风车已经成为营口节俗活动的文化标志物之一。

葫芦上的秘密——盖州葫芦雕

“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这首称赞葫芦的诗是宋代陆游的《刘道士赠小葫芦》。

葫芦是常见的植物,谐音护禄、福禄,人们常以葫芦作为镇宅辟邪的吉祥物。将葫芦雕刻成各种各样器物的技艺,在中国有着千年的历史,使用这种技艺制成的作品备受人们的青睐。

民间葫芦工艺作品,造型风格独特,可根据葫芦的不同形状而设计制作,使作品能够有独一性,雕刻作品既有传统的走线雕,亦有浅浮雕,同时融入现代造型艺术及造型设计,既有古典美又有现代美,不仅传承了古老文化,也保留了原生态的创作技法,更有创新的现代元素,极具审美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盖州葫芦雕于2020年被评为营口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受盖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盖州葫芦雕不仅包含了中国民间美术的共性,而且具有浓郁的辽南地方特色。非遗传承人邹营康在传承祖辈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雕法,他雕刻的葫芦具有浮雕效果,层次多变,画面的艺术性极强,画面古朴典雅,层次分明,图案线条明确、清晰,色彩亮丽。

指尖上的魔法——营口靳氏剪纸

营口剪纸源于清末,由传统民间剪纸传承发展而来,汇聚了山东、河北等地的剪纸艺术风格,同时也融合了东北本土的满族剪纸特点,形成了具有营口地域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在辽宁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营口靳氏剪纸2008年被评为营口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营口靳氏剪纸以绘画融入剪纸技艺,留存着传统剪纸技艺中最古老的剪刀剪纸法。靳氏剪纸讲究原汁原味,剪前不需画图,一把小巧的剪刀在手,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手中出,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精美的剪纸。

目前,营口靳氏剪纸已经随着节庆和民俗礼仪活动走进千家万户,在点缀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平安、吉祥、和谐与喜庆生活的追求。承载着历史印记和文化记忆的营口靳氏剪纸,在展现营口民风民俗的同时,更是营口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贡献。

舌尖上的美味密码——大骨汤包

“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探汤。”这是清代扬州诗人林兰痴对吃汤包的生动描绘。

掀开蒸笼,热气腾腾的包子,大小整齐褶花均匀,色白面柔,咬一口,汤汁浓香,鲜而不腻,回味无穷。虽说我国包子的做法是万变不离其宗,但由于地域的不同,包子呈现着千般姿态,万般滋味。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品相和技艺传承。

大骨汤包因为风味独特,口感极佳,深受人们的喜爱,是营口地区特色餐饮代表之一,2020年入选营口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1年获得辽宁省风味小吃称号。

大骨汤包,馅大皮薄,褶花均匀。刚出笼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咬一口见汤不见油,香而不腻,受到营口市民和各地游人的青睐,供不应求。

丰富的馅料品种是大骨汤包的独到之处,其所用馅料全部采用新鲜食材,同时在百年配方基础上调整肉馅的肥瘦比例和汤汁中的油脂含量,并将虾仁,文蛤,海螺等海鲜加入馅料。百年的传承,造就了大骨汤包。大骨汤包的制作极为重视配方及工艺,始终坚持自搅鲜肉馅,遵循古法工艺流程,肉馅加以调料和水反复搅拌上劲,面皮与馅料也有精准的比例,肉馅少,影响口感,肉馅过多,则会影响面皮的二次发酵,使之不够松软洁白。

火木丹青中的烙迹之美——木板烙画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木板烙画是以木板为画布进行创作,通常选取纹理不是很明显的椴木板,其色泽洁白,木质细腻,纹理不太明显,非常适合制作多种题材的木板烙画。

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如今的烙画艺术在传统古老工艺的基础上,更加尽善尽美,有其特殊的表现手法,形式多样化,小至在一根筷子上烫制出各种花纹,大至在几米乃至几十米的长卷上作画,甚至是大型厅堂壁画,都能在烙画艺人手里唯妙唯肖地创作出来。淳朴、唯美、古拙独特的民间烙画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营口传统木板烙画,属于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2017年被评为营口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非遗传承人李影将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创新。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型,又很讲究故事,即所谓远观其事近观其质,画面的构成要主宾有序,以达到充分表达主体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主体居前、主体居中、主体居大等,突出要表现的画面布局,再配以合适的留白显得画面错落有致,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