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5日
正月十五那天,大街小巷人头攒动。
我仿佛回到了公元705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82岁的武周皇帝武则天下令都城开放宵禁,五万盏花灯庆祝元宵节。
这是武则天在皇帝宝座上的最后一个元宵节,也是她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元宵节。
洛阳城燃放花灯,万人空巷,彻夜狂欢,人们高呼万岁。诗人苏味道挥笔写下“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的著名诗句,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自那时起,元宵节便成为古人最盛大的节日。
北宋时期,常年实行宵禁,只有元宵节那天才开放夜行。在这一天,困于闺阁的少女,拘于礼教的少男,常年禁锢在家的男丁女仆,皆狂欢在花灯如昼的长街上,或是邂逅,或是约会。冬日的寒意封禁不住他们的情动。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因此,元宵节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情人节。
到了南宋时,元宵节的热闹达到了巅峰,娱乐活动不仅花样繁多,而且充满浪漫。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记录了元宵之夜的情景: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蛰居了一冬的人们按捺不住欣喜,争相出游。春雨善解人意,下得及时,也收得及时。青山如黛,春水荡漾,青翠之色浓郁得像要流淌出来。这是真正的浪漫。
每一个节日都催人老,也催人奋进。岁月的褶皱中蕴藏着往事,也孕育着希望。如一块沉重的砺石,横着磨容易磨掉少年时横刀立马的心气;但是顺着时光,不管什么年纪,都能做到居朝堂之上,能献定国安邦之策;处江湖之远,甘当为民躬耕之牛。
人生快意之事莫若亲朋团聚,元宵节正是团圆团聚之日。亲情先不说,古人把友情也看得极其重要。南北朝时的诗人陆凯见路旁的梅花开了,折枝赏玩,遇到了送信的驿使,便将这枝梅花寄去给“陇头”的友人范晔,写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江南也没有别的好相送的,就把春天送给你吧。够浪漫了吧!
唐朝诗人韦应物与好友李儋离别时,正值长安花开,如今又是一年花开日,他写信跟好友抱怨道:“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听说你要来看我,月亮都圆了好几回了。他不说我想你,也不说我一直盼望着你早点到来,只说月亮几回圆。这真是刻在骨子里的浪漫啊!
而有着“诗魔”之称的白居易,盼与朋友相会更是心急火燎,他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呢?这真是发自心底的浪漫。
和古人一样,我的朋友佩哥,家居沈阳,每个月必来与我聚一次。风雨无阻,开车两三个小时,有时只是为了见上一面,然后转身就走。这种珍贵“奢侈”的表达,难道不可称之为当今最朴素高贵的浪漫吗?
浪漫是什么?其实我也说不清楚。
是长亭古道边的折梅赠春吗?
还是西楼望月的昼思夜想呢?
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牵肠挂肚吗?
还是雪夜能饮一杯无的急不可耐呢?
人生这一场盛宴,若无一两知己,或是缺少几个知心朋友,真的就少了几分味道,更是少了很多浪漫。
少年仗剑走天涯,觉得无处不是归乡地。可等走远了路才发现,真正归自己一个人所有的,终究是家人和朋友给予的温暖。
古人重亲情,也善表达,更懂浪漫。如南北朝时吴越王写给他夫人的一封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田间阡陌上的花都开了,你可以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归来,我会等你的。没有一字说思念,却字字皆是思念,够不够浪漫?读之有宜室宜家的温馨,有柴米油盐的充实。当时吴国上下都被他们的浪漫打动,用信中语编成歌曲,四处传唱。
到了北宋时期,苏轼任杭州通判的时候,听到坊间传唱儿歌《陌上花》,甚为感动,写了《陌上花三首》:
陌上花三首
其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其二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其三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生求名求利,但到最后,是见星辰,还是落尘埃,其实都不重要。亲人一堂,朋友举杯,言笑晏晏,也许就是最让人羡慕的浪漫了。
对感情无比珍视,对生活且歌且行。
元宵佳节,能欣赏天上满月,也能拥有亲人团圆,朋友团聚,该知足了。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