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到冰融雪消时

——小记赵树发

2024年03月15日

到辽河入海口采风。

十多年前接受记者采访。

在电视剧片场与演员合影。

创作前期深入相关企业采访。

参加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活动。

与爱徒合影。

和评书演员策划评书录制。

逢赛必上逢奖必捧。

本报记者 崔薇薇

这是一篇搁置了许久的人物专访,终于在受访人即将退休的这一年完成。之所以迟迟未能落笔,有很多原因——首先,就连如何向大家介绍他,我都要绞尽一番脑汁。

不同于很多作家一辈子只专注诗歌、散文或是小说等一种文体,赵树发几乎把文学、曲艺所能涉及的体裁都写了个遍。如果一定要为他的身份加一个定义的话,我能想到的就是——杂家。“虽然一直在跨界,但我绝不认为自己在玩票。”赵树发认真地表示。的确,几乎每一个类型的作品,他都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写。从春暖花开写到秋收冬藏,从青葱年少写到耳顺之年。

赵树发先后供职于市第一粮库、市经委、市工商局、站前区文联、站前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其间还在乡镇挂职过党委副书记。无论职业怎样转变,始终不改的是对文字的热爱。赵树发说,对于他,写作不只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生命状态”。

赵树发家中,藏书万余册。他酷爱读书,学生时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几乎每天都写日记和读书笔记。“那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读过的东西很多过目不忘。”大学时期,他加入了校文学社,并快速成为主力成员,创作了近百首诗歌,当时就在全国大学生诗人中崭露头角。“那时候,会写诗、还能弹一手烂吉他,在校园里是很拉风的,用高晓松的话说,叫白衣飘飘的年代。”自我介绍到这儿,赵树发哈哈大笑。

赵树发的文学之路起步于诗歌创作。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是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亲历者。天之骄子们通过诗歌相识、相知,并相互共勉、砥砺前行。1992年,赵树发成为我市第一个进入全国诗歌年选的诗人。亦可以说,他曾经站在营口诗歌潮流的最前列。再后来,他的写作题材越来越宽泛,逐渐拓展到散文、小说、评论、剧本等。

走上工作岗位后,赵树发依然从事文字工作,其间乐此不疲地向各大报刊杂志投稿,趴在被窝里搞创作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刚参加工作时,他的月工资是70元。赵树发给自己规定的标准是:每月至少发表3首诗。这样,他每个月的稿费就超过了工资钱。从那时开始,“让稿费超过工资”就成了他最初的“文学梦想”,一直到现在,他都是可以“靠稿费活着”的作家。

从2000年起,赵树发转向写杂文,高峰期几乎一天一篇,杂文集《把脚号脉》一经面世就非同凡响。圈内的人感慨:“你是从哪儿淘弄来的那么多写作素材?”圈外的人则质疑:“你天天跟我们混在一起,哪来的时间写作?”赵树发云:“读书这么多年,只要对某些观点有感触,我就立马拿笔记下来。其实,我的杂文基本上都是我整理的读书笔记。”

“在文艺评论、曲艺理论等学术研究上不能人云亦云,没有独到见解和胆量是不会成功的。”多年来,赵树发的很多杂文都是由反向思维创作生发的,“比如我写的《为法海正名》,就跳出了人们以往看待《白蛇传》的这个思维定式……”

2006年,赵树发又开始创作电视剧本。起步便是与辽宁电视台《百姓故事会》栏目签约,当年创作出栏目剧《我想回家》,之后更是达到一年在辽视影视频道播了五六个作品的高产量。

随后,他为多家单位和学校创作微电影剧本,作品达60余部。还写了上百首歌词,录制成曲的有十余首,被各类演出和比赛选用。

在担任营口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期间,他先后为我市50多位一线诗人撰写了评论文章,全口径对新时期营口诗歌进行了理论梳理,得到业内的认可。2016年,赵树发出版了诗歌理论专著《一目了然的诗歌》,加入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是目前我市唯一一个“国字号”文艺评论家。

赵树发不仅在文学领域跨界,在艺术门类里也跨界。他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曾经在营口市曲艺家协会主持工作12年。2013年,营口市艺术创作“三大工程”系列丛书,其中就有赵树发的曲艺作品集《一笑置之》。同年,赵树发拜全国著名曲艺活动家、曲艺教育家、曲艺作家孙维绵先生为师,成为相声“白家门”传人,还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收了两批共计8个徒弟。

近几年,赵树发开始专注小说创作。他是辽宁省知名小说创作团队“小说北2830”成员之一,仅仅两年间,就有小说《疼》发表在《鸭绿江》上,《去了一趟伊春》《苏格拉底的诡辩》发表于《海燕》,《劫河》《扒马褂》发表在《辽河》。用他的话说,“感觉写小说越来越过瘾!”

截至目前,赵树发已创作诗歌2000多首、散文(杂文)600多篇、文学评论200多篇,创作微电影、电视短剧100多集,微视频200多集,歌词100多首,报告文学数十篇,曲艺作品(包括相声、小品、快板、评书、鼓词等)500多个。他还是电视剧《美丽向阳村》《渡江战役》的编剧之一。

虽然高产,但赵树发对待每一篇作品都不糊弄,每年均有作品斩获各类省级以上政府奖或行业奖。2022年,他创作的《我的父亲赵洪桥》被评为2022年度辽宁省优秀广播剧大赛优秀广播剧。据悉,当年全省共评选出优秀广播剧5部,只有这一部作品为地方台制作,其它均由省台或与省级媒体联合制作的。

几天前,赵树发接到通知,他的相声作品《当你老了》获第十一届“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推选活动二类优秀作品奖。“这是我2021年报送的作品,由于疫情搁置了,前不久才出来评选结果。这也是我今年开年获的第一个奖,算是意外惊喜。”赵树发颇为自得。

作为从营口、盖州文学热土中走出来的作家,赵树发深深懂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性。他的很多作品都取材于家乡及父老乡亲,其中有平民英雄、诚信典型、乡村第一书记……

他创作的小品《诚信林》,取材于大石桥市金屯村农民张凤毕一家诚信还债的故事;小品《孝心通》,是2013年为我市“三为敬老杯”千名孝子表彰大会而精心创作;他还将营口理工学院大学生支教团的故事改编为舞台剧《我们和你在一起》;2021年,他创作的广播剧《祝你平安》的主人公原型,是营口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年轻医生。根据《祝你平安》那段历史,赵树发创作了《天使的语言》系列诗歌。“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小姑娘外出驰援时说的一句话:‘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说到这里,赵树发的眼里闪过一道泪光。

小品《特别采访》(又名《救生圈》)的主人公原型,则是我市平民英雄——邢云发。30多年里,老英雄先后从大辽河里救起30多人,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生死营救。“得知邢云发的事迹后,我觉得这个题材太好了,于是和媒体朋友一同专程拜访了他。可他啊,太实在了!面对记者‘为什么会义无反顾跳下河去救人’的提问,他说不出一句‘豪言壮语’,支吾了半天只嘟囔出一句‘因为,我会水啊。’”正是“我会水啊”这四个字,深深触动了赵树发,“危急时刻,这就是老邢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写照。他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觉得他会水,就应该去救人,他是真英雄!”于是,赵树发即兴创作了小品《救生圈》,形象地将邢云发比作辽河岸边守护平安的“真英雄”。该作品荣获辽宁省首届曲艺调演一等奖。之后,赵树发根据邢云发的事迹,又先后创作了快板《夺金杯》、评书《我会水呀》、散文《因为我会水》、小说《劫河》、广播剧《穿越季节的暖流》。

从那以后,赵树发和邢云发成为好友。多年来,他时刻关注邢云发的生活状况和身体情况。邢云发患病住院期间,他多次施以援手。据悉,广播剧《穿越季节的暖流》剧本已经过审,将由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出品,预计4月份开始录制,作为向党的生日献礼剧目,将在“七一”前推出。

眼瞅就要退休了,赵树发却越来越忙——

去年,他创作的《杂说三国》受到业内广泛关注。赵树发介绍说,《杂说三国》的前身是“赵批三国”的系列美篇文章。之所以叫“赵批三国”,是因为有一个著名的相声叫《苏批三国》,“苏”即相声界文哏大师苏文茂。后来,赵树发就以“赵批三国”为总标题,发出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很高的点击量,结果不知不觉就写了200篇,约35万字,目前已在喜马拉雅平台录制了100多集视频,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也做了多期图文版音频。

去年,赵树发从营口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的职位上退了下来,本想安心写作,但在一众好友的“撺掇”下,又出任了营口市曲艺家协会评书专业委员会会长一职。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专门成立了“营口评书工作室”,配有一个专业录音间和两间办公室。工作室成立后,已先后录制了《杜月笙》《童林传》《大明奇案》《周侗传》《西游记》等作品。由赵树发参与改编的国务院参事忽培元的小说《糊涂百年——郑板桥传》评书版也已立项,3月下旬将由单田芳先生的两位入室弟子刘靖坤和杨东玉演播;《百人百口说水浒》录制进入收尾阶段,预计4月底发行。

今年春节前夕,他为大石桥市春晚、站前区春晚分别创作了两个快板类节目。20多年来,他先后为我市及六个县(市)区分别创作过春晚作品,类型涵盖相声、小品,快板、鼓曲等;还为多个单位参加系统内的全国、省级比赛专门创作各类演出作品。迄今,至少有上百家单位选用他的作品参演。

作为营口理工学院文学艺术导师,赵树发走进课堂为大学生作专业指导,培育文艺新人。在他的影响下,学院文艺社团快速成长,学生艺术素养有了很大提升,多次在全国或省级文艺演出及比赛中获得殊荣。

赵树发的徒弟中,有部队士官,有青年创业者,有大学生毕业生等。他诲人不倦,并为弟子们提供了很多学习和展示的平台。薪火相传中,也让营口曲艺声名远播。

赵树发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每天都在更新,有新作动态,有生活感悟,有拍摄的云朵,也有阶段总结。在时间的河流中,他执拗地坚守文学之舟,奋力采撷一朵朵晶莹跃动的浪花,勤奋而不辍,丰富而长久。

前几天,他在朋友圈发了一首新诗《又一年》,最后这样写道:

这一年,华丽不华丽我都得转身

背负一个甲子的过往,未来的日子

也许在自由中沉静,也许在回忆中奔忙

作为读者的我们,自然希望他继续“奔忙”,为家乡奉上更多文学佳酿。